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你知道110多年前川江的轮船"长"什么样子吗?你见过那些充满野性的木排在川江上漂流吗?川江沿岸的古塔究竟有什么作用……本书将带你回到曾经的川江、三峡。全书分为"川江文韵""川江航事""川江记忆"三辑,约24万字,具有浓郁的川江文化特色,融故事性、趣味性与风土民俗于一体。书  相似文献   

2.
正小火轮从前,川江上白帆点点,拉纤号子声在江岸久久回荡。偶尔有一艘轮船开过,甲板上立着一只醒目的细长烟囱,加大马力时浓烟滚滚。这种轮船船体较小,大多只有一层船舱,想多装一点客货要另外绑拖一只驳船,因此当时俗称小火轮,更早的时候叫汽船。小火轮的动力来自蒸汽机,需要用锅炉燃烧大量的煤炭。100多前年,英国商人立德在川江上驾驶的第一艘轮船"利川"  相似文献   

3.
王川江,是农二师二十四团水管站的一名配水员,妻子邓莲芳是二十四团林业站的一名职工.多年来,夫妻俩相敬如宾,用勤劳和爱心铸就了一个和谐之家.1984年,王川江从四川来到农二师二十四团水管站落了户.1989年,王川江担任起水管站的配水员,并与老军垦二代邓莲芳喜结良缘.  相似文献   

4.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用羊皮做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也是兰州黄河上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河流域的我省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后来,由于羊皮具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于是就兴起了羊皮筏子.  相似文献   

5.
正在柏木帆船称雄川江的时代,船工统称“桡胡子”。从古代川江人挖空树干做的独木舟,到后来大大小小的柏木帆船,都是靠划“桡”作为主要动力,“胡子”则是川江一带男人的别称。桡胡子分为驾长、号工、撑杆、烧火、纤工等工种,驾长有前后两个,是头儿。后驾长把舵、掌握风帆,为全船的指挥者,直接由船老板聘请。前驾长负责探水路、操纵前梢、调整方向,地位仅次于后驾长。  相似文献   

6.
<正>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川江号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四川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巴蜀自古有舟楫之利,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近年来,在沿江两岸陆续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都印证了川江水路运输行业的久远历史。而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船运中的以歌辅工之俗,无论在民间歌谣还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诗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题材。  相似文献   

7.
祭祀和鸡卜     
正旧时川江造船和走船,讲究很多规矩,并常用宰杀大公鸡的方法,测凶吉祸福,求平安顺畅,形成了川江独特习俗"鸡卜"。造船造木船的工人叫水木匠,川江沿岸码头都建有他们的行业公会——鲁班会。领头师傅称"掌墨师",平时一般都在码头上固定的茶馆里等活。造船时间一般集中在冬春川江枯水期,逢航运淡季,这时沿岸又退出大片沙滩,场地宽阔。要造新船的船主,去茶馆找掌墨师即可。造船不需厂房,不搭工棚,也不用图纸。掌墨师在河边沙滩上垒一排土墩子,船主提出要求后,尺寸样式就全在他的脑袋里。选一个黄道吉日的午夜子时,把一根做"龙头枋"(船头横木)的原木架放在马凳上后,开始祭拜祖师爷鲁班,保佑造船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2):127-127
某人花了很多银子上下打点,通门路,起初捐了个小官,接着再用银子到处巴结升迁,逐渐升到了道员。后来再花银子,被上司记了姓名,再后来补缺,再后来升官,再后来捐了花翎,再后来加了头品顶戴,一直做到封疆大吏,全都仗了银子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川江传统的捕鱼方法分文帮和武帮,文帮以网、钩、钓的方式常年性作业,武帮则用水老鸦、水猫子和刺网、旋网,进行季节性捕捞。但千里川江,河道与水流变化不断,每个江段的捕捞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三峡地区滩多水急,捕鱼人都喜用手舀子舀鱼。上川江江面较宽,在水缓的地方,人们一般借助渔船,用丝网、围网、拦网捕鱼。舀鱼水老鸦学名鸬鹚,一种大型食鱼鸟。水猫子学名水獭,鼬科动物,善于游泳和潜水。捕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旧忆     
正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叶飘香。5月,是川江人民眼中的"恶月",为了辟邪解毒,于是便有了挂菖蒲、用艾蒿水洗澡的习俗。另外,竖帮旗,造龙船,赛龙舟……也渐渐成为川江端午节的传统,其中最让人心潮澎湃的便是划龙船,因为人们划的不只是龙船,更多的是演绎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11.
正上古时代居住在川江的先民,经常遭遇洪水,有的意外抓到漂浮在水中的树木而获救,意识到树木在水上可漂浮,便试着附木渡水。久而久之,先民们发现几根树木捆绑在一起,比单根的浮力大、稳定性好,于是,便出现一种称"桴"的小筏子,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后来又用竹与木作浮具,进行"漂航",这是最早的航行概念。  相似文献   

12.
正川江一带的童谣唱道:"重阳不推粑,老虎要咬妈。"粑,方言,指饼、糕之类的食物。推粑,意思是用石磨推了面粉后,蒸糕吃。小时候嘴馋,好像每过一个节气,都可以念出一句带吃的歌句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时已过了秋收,谷子归了仓,农家柴火灶旁堆满了稻谷草。在重阳节到来的两三天前,外婆用烧过的稻草灰兑了水,再滗出来,然后混合泡上几斤大米和苞谷籽。稻草灰水每天换一次,重阳节的头天,再换成清水泡一晚。第二天早晨,  相似文献   

13.
陶灵 《红岩春秋》2014,(10):64-67
正川江挂旗船的由来晚清至民国初期的30多年间,川江上曾行驶着一种名叫"挂旗船"的木船,随着轮船航运业的兴起而结束。挂旗船是川江航运史上的特殊产物。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开关,重庆正式开埠,外商纷纷拥入,先后开设立德、太古、怡和、美孚、白理等51家洋行。当时的川江还没有轮船行驶,外商可自备或租雇中国木船载运货物。但川江航道暗礁密布,明岩林立,外商望而却步,只能租雇中国木船进出川江。出重庆港时,租雇的载货木船要在海关报关,缴纳出口税和领取船  相似文献   

14.
张步真 《学习导报》2014,(14):60-61
许多年以前,我跟着一支筏木队,在汨罗江上放木排。经过下游樟树园的时候,别人告诉我,这是屈原曾经居住的地方。上得岸来,屈原的房舍早已无有踪影。隔着时空,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蔚蓝色的天空下,地里绿油油的庄稼,泥墙青瓦的人家。高天上的流云,投下淡淡的云影,就像绿色锦缎上美丽的暗花。  相似文献   

15.
陶灵 《红岩春秋》2013,(5):77-79
记忆中的川江信号台 1980年,故事片《等到满山红叶时》热映全国,影片中川江轮船上三副杨英和三峡航标信号员杨明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人,也让观众认识了一种叫“信号台”的川江助航设施。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农眼神里的社保悲喜   "她小病的时候舍不得钱没治,后来检查已经拖成癌症了……"惠贤成谈到多年前去世的老伴,眼神一下子黯淡了.……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在淮北市参加一个会议后,参观了刘开渠纪念馆和相山寺。那时的淮北博物馆就在相山寺后一排老旧的平房中,看到的是满地散放着汉画像石和汉砖。当时有人说新馆已经立项。这次再去淮北,果然看到一座颇具气势的新博物馆矗立在新城中心。  相似文献   

18.
正沙罐川江木船开头(起程)前,驾长(掌舵者)在船头备好香盆,插上一对蜡烛点燃,又引燃一叠黄表纸,在空中舞动几下,再点上3炷线香。线香没有竹芯,燃时长,寺庙里常用来燃香计时。燃烛烧纸点香后,驾长手捉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用刀在鸡脖子上慢慢一拉,刀两边都必须见红,鸡血一下子涌出来,一根线似地滴在船头。  相似文献   

19.
陶灵 《红岩春秋》2012,(1):78-80
进入农历五月,就进入了川江的汛期。近代以来至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之前,汛期时的川江河面宽阔,暗礁深藏于江中,正是行船的好时节。如今的川江,汛期和枯水期的概念已不再非常明显,万吨级船队可直驶重庆港,而川江航运发展史上的产物--绞滩站也因此从  相似文献   

20.
放排     
周野 《奋斗》2008,(10):64-64
我家住在松花江边,小时候经常在江中玩耍或站在江沿看流放木头的木排从江中驶过。流放木头的木排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小的几百米长,大的有二三里地,几乎盖住了半个江面,成为松花江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