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并在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犯罪手法更新更快,紧跟社会热点;地域特征明显;犯罪模式从"漫天撒网"到"精准诈骗";诈骗剧本编写水平更高,欺骗性更强;社会危害性加大。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低,表现为犯罪条件容易获取,用于实施犯罪的金钱支出少,大量犯罪分子得以逃避刑事处罚和社会谴责;同时犯罪收益高,表现为犯罪分子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心理的满足。因此,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犯罪成本,减少犯罪收益。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上交易的兴起,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诈骗的特点决定其可造成广泛的社会危害,预防网络诈骗具有紧迫的现实需要。网络诈骗犯罪预防存在以下难点:第一,与传统侵财型犯罪和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相比,缺少预防犯罪的稳定阵地;第二,潜在被害人群的防范能力不足,包括"沉没成本效应"在内的许多弱点可被行骗者利用。对此,在司法手段之外,探寻控制网络诈骗犯罪、构建良好网络秩序的途径。第一,以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为主体,严密布控、精准打击,并建设有效的网络举报平台,以净化网络环境,消除犯罪诱因;第二,以潜在被害人群为主体,普及网络诈骗危害与常见的行骗、防骗手段,尽可能使潜在被害人不会因犯罪嫌疑人的诈术陷于错误认识,令网络诈骗无法得逞。  相似文献   

3.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由电信诈骗向网络诈骗转变、诈骗手法更新迅速、诈骗对象选择更加精准、犯罪上下游产业化链条化突出的特点。应当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协同治理机制:发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治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公安机关强化侦查打击;强化行业治理压实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多方主体联动进行反诈骗宣传,以期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综合治理提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此类案件多为跨省市、区域作案甚至跨国作案,因其侵害面广、涉案金额大、受害人群不特定、侦查取证难度大,利用传统的侦查模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的侦查需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意识,积极探索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新途径、新方法,践行现代刑事侦查理念,通过信息战、合成战,坚持"信息到人、信息到案、从人到案、从案到人"的多元化现代侦查模式,对多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精准打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下,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与时俱进",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安部于2016年发布了48种常见电信诈骗手法,将其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趋利避害理论分析后归纳出趋利型诈骗手法和避害型诈骗手法,并以此为切入点解析了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的趋利心理和避害心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诈骗具有媒介的虚拟性、对象的广泛性、侦查的复杂性及形式多样性等特点。高校经常出现网络购物、求职、冒充等网络诈骗,严重影响学生健康生活,对高校安全、稳定极为不利。因此,从加强合作、加强监管、教育宣传等几个方面提升高校预防网络诈骗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职业犯罪,具体原因包括"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犯罪实施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低,传统侵财犯罪发生空间转移,犯罪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地域性职业犯罪特征包括:诈骗县、镇、村区域集中现象突出;作案手段呈现明显区域特色且相对稳定;犯罪过程分工精细,呈产业链形态分布。为有效侦查打击治理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侦查部门要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加强高危人口管控;推进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三流侦查法",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机制;加大互联网刑事法制宣传;依法从严、全面和准确惩处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消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加大针对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开展相应预防措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网络诈骗作为电信诈骗的一种重要犯罪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兼职诈骗犯罪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传统电信诈骗犯罪与现阶段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异同、公安侦查人员的侦查思维和其采取的侦查对策的不同,提出了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特征、团伙组织架构和几种典型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学、犯罪心理学、公安技战法等角度,提出了针对现阶段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频率极快,普通网民对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很难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引发危害后果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新特征出发,汇集政府部门、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及时预警、处置、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现货交易诈骗是一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量迅速上升、个案受骗人数多、涉及面广、对网络秩序及社会治安稳定影响较大。诱发网络现货交易诈骗犯罪的因素有:网络现货交易平台监管乏力,破案率低,社会诚信缺失等。遏制此类犯罪需整合资源,强化网络现货交易监管,普及被害人学知识,提高群众的防范和识别能力,健全机制等,多策并举,综合施治。  相似文献   

11.
网络短视频平台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新的环境,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链条延长性、犯罪数额累积性、犯罪手段隐匿性、犯罪对象广泛性等新特征。上述新特征与犯罪机会紧密相连,应借鉴新机会理论中的犯罪模式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与日常活动理论来探寻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生成机制。针对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在减少新环境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机会的前提下,强化网络短视频平台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责任,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体的犯罪成本与风险,营造安全规范的网络短视频平台环境。  相似文献   

12.
"金融理财"新型网络诈骗持续高发,举报金额直线飙升,涉案总金额、人均损失均位居近两年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榜首,成为"威胁财产安全首害"。以2018年侦破的多起经典案件为例,梳理"金融理财"网络诈骗的过程与手段,提出针对性的侦查策略与取证要点,以期对打击防范此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诈骗犯罪频繁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总体上,网络诈骗犯罪在手段、时间、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样态。实践表明,网络空间对传统三维空间的极大突破、网络监管主体不尽职和针对被害人的"私人订制"共同促成了此类犯罪的发生。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引领下,必须多方合作、多元并举、多管齐下,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体四方的力量来治理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通讯、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电话、手机银行等通讯工具和网上支付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呈多发、高发态势,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虽然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但其发案数量始终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手机黑卡"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隐藏在"手机黑卡"背后的整个非法产业链条也应该引起公安机关和社会公众的警觉。打击"手机黑卡"非法产业链,需要多方力量。通过对"手机黑卡"非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运作模式的分析研判,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广大用户探索出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从而有效地维护整个社会的治安秩序和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5.
对网络诈骗进行研究,应充分了解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网络犯罪就是信息化的犯罪.网络诈骗是通过操作个人信息实现诈骗目标的行为,从发展趋势看,网络诈骗对个人信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治理网络诈骗的关键,在于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虽然个人信息相关人对这一信息的利益不能看作一种独立权利,但保护个人信息对于维护公民的人身、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刑法中的个人信息应从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加以界定.对于网络诈骗的定罪,应充分认识其特点,并与处理线下犯罪有所区分.预防网络诈骗,应实现多部门配合、 公私联动、 跨法域合作的机制,并将信息管理作为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波及范围广、手段新、蔓延速度快,是公安机关当前要依法严厉打击的犯罪之一.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作案手段和方法不断演变,我国现有的司法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需要.选取2020年4月至5月甘肃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非接触性诈骗犯罪日益猖獗。大数据在侦办非接触性诈骗犯罪活动中具有预测性、全局性、主动性等特点,不仅能贴合新型犯罪手段节约办案成本,还能实时监测犯罪,预测犯罪趋势,实现监控预警侦查,对打击非接触性诈骗犯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数据技术在侦办"北银创投"等诈骗犯罪案件过程中存在的大数据侦查机制不完善、各警种部门存在行政壁垒、数据共享受限等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建立大数据侦查运行机制,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加强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等对策,以期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非接触性诈骗犯罪侦查中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探究如何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对维护国家安全、构建新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当前社会中备受关注,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工作仍面临现实困境,主要是受害者缺乏识别能力、反诈技术缺少创新、犯罪手段迭代升级、电信网络诈骗形成产业链、跨国电信网络诈骗增多以及治理能力存在不足。为了解决治理困境,需要以前置预防为抓手、以涉外警务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治理共同体为保障,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出了六个优化路径:建立全方位防范机制、加强技术手段支持、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强化与外国警方的警务合作、提高公安机关治理能力以及进一步完善《反电诈法》。  相似文献   

19.
抑制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必然要加强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梳理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31046份判决书,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存在发案数量大、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低以及线上线下交易并存等特征。结合侦查实践,分析侦查此类案件存在的困境,从加强阵地控制、强化大数据应用、全链条打击、全面收集证据四个方面提出侦查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较为严重的犯罪,针对此类犯罪的侦查打击存在多重难点,实践中犯罪预警是治理此类犯罪较为理想的手段。通过梳理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立案、破案、资金损失等数据,分析当前形势,调研X省及T市公安机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警现状,结合文献研究,探讨难点及问题,提出改良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