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两岁多,父亲就让他抱着一根竹竿,然后把他往水里一扔,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生在广东番禺,两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一名军人,为了打日本鬼子,把我送到了香港保育院。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危在旦夕,香港保育院奉命内迁。我记得,年纪小的孩子最后撤离,由一批妇女每人挑两个箩筐,一个箩筐装一个小孩,就这样艰难地向内地转移。我们途经韶关、衡阳、桂林等地,一路躲警报,直到贵州的青岩,才安定下来。我的幼年、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过的。长大后有人问我:"你是哪个保育院的?"我说:  相似文献   

3.
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 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和骡子了就被放在马上骡子上。再大点,我就到华东保育院了,也叫学校。  相似文献   

4.
正3岁时,我被送进香港的育婴堂,继而进入香港的粉岭保育院及元朗保育院。随着战火的蔓延,我跟随保育院辗转流离,经贵州来到四川。1946年的夏天,我又随重庆江北水土沱保育院合并到了重庆歌乐山第六育幼院(即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妈妈们视保育生为亲人保育院的环境很好,对于之前长期居住庙宇的保育生来说,这里就好像是仙境。所有的建筑都是新盖的灰瓦黄墙平房,从大门拾级而上,进入一个开阔的大院,院子中央有一个精心培植的大花园,色彩斑斓的花朵在碧草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期间,武安县阳邑村寨上有一所由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领导,由晋冀鲁豫边区代行管理的小学--"延安保小".所谓"保小",是指儿童保育院小学.当地人现在提起此校还津津乐道.但要细问情况,却又没人能说明白.该村年逾80岁的老人们算是知情者,但也只是知道学校当时设在哪些院里,"上学的都是大官的孩子们"等,对学校内情却一概不知.  相似文献   

6.
正歌乐山保育院于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我4岁多进入歌乐山保育院,时间大概是1940至1941年。虽然日子很艰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它却是那样地亲切,那样地甜蜜,那样地风趣,又那样地充实。自制的得螺转得好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保育院,玩的较普遍的东西,要算是陀螺了,我们都以它的方言名字"得螺"称之,做法与一般的陀螺也不太一样。一般的陀螺都把木头的下端削成锥形,由于  相似文献   

7.
隆冬的一天,我走进了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这个始建于1938年的保育院,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数十年过去了,这个保育院仍然弹奏着艰苦创业的歌,涌现出一个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园丁。王连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从...  相似文献   

8.
正"保育院我的家,阿姨爱我我爱她,阿姨待我像妈妈,教我要听党的话。团结友爱守纪律,要做革命好娃娃……"这首创作于70多年前延安时期的儿歌,如今依然在北京海淀区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儿院中回响。在歌声中,院子里的"马背摇篮"雕塑和一幅幅壁画无言地诉说着70多年前那场动人心魄的"长征"——为了保护革命的后代,延安第二保育院的保育员们带着130多名儿童走上了3300余里的大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时期,在歌乐山保育院的讲台上,曾经有一堂生动的"时事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面容娟秀的女老师,指着黑板上一幅由她手绘的中国地图说:"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们怎样准备收复失地?"这位老师名叫黄杰,也就是后来徐向前元帅的夫人。投身革命黄杰(1910-2007),湖北  相似文献   

10.
正70多年前,当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时,我很幸运地在歌乐山保育院学习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如父母般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每忆往事,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回响在我的耳畔,难于忘怀。做爱国、爱民族的人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为指引我们做正直的人、走正直的路,  相似文献   

11.
王小运 《先锋队》2012,(28):23-25
我家书房里悬挂着一幅外公给我的题词——"梅花欢喜漫天雪",这是外公生前喜欢的诗句之一。外公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尤其喜欢带雪的诗词。每当看到这幅题词,我就想起外公对我的教诲和关爱,好些事情仿佛就在眼前。孩提时我对外公几乎没什么印象,依稀记得1966年6岁那年,我随母亲去北京看望外公,外公家在北京东城区前圆恩寺,是一个三进院落。前院有一个水池,里面有荷花,还养着鱼。我与母亲住在后院,后院栽种有好多果树。只记得一天中午,我在院落玩耍时,从敞开的房间门,看见外公独自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似乎思索着什么。唯一记得清的是,我把外公前院里海棠树上结的海棠通通摘掉吃了。回到湖北家中后,还曾对部队院里的小朋友们说,我在  相似文献   

12.
他们的童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成千上万的幼小生命,因失去或远离亲人过着流浪生活,处境堪忧。为抢救战区难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各地建立的保育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的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又称"歌乐山保育院")就是其中一所,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今天,那些在保育院度过了难忘童年的孩子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万千思绪不断。为纪念那段岁月,本刊开辟栏目,特选编一系列回忆文章,由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成长的时光。  相似文献   

13.
正抢救、教养战区难童,起于1938年3月,止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历时8年又5个月。1946年9月后,全国几十所保育院除陕甘宁保育院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继续存在外,均被撤销。而重庆歌乐山保育院自1938年5月1日"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至1951年10月以"歌乐山保育院"院名结束,竟然历时13年又5个月。因此,可以说:重庆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6,(10)
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为培养革命后代建立了不朽功绩,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为了缅怀这段红色历史,延安保育院组织采访了200余名当年在保育院工作过的保育员和那些"孩子"们,依托大量珍贵史料编创了《延安保育院》,并运用先进的舞台理念和设备,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彰显了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无私的人间大爱。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6,(5)
正接触过我父亲阎肃的人都会有个共同印象,就是他一点架子没有,对所有人都非常客气。这么多年,爸爸没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但一直示范着一件事:与人为善,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和他一起出门,在院里不管是见到花匠、扫地阿姨,大师傅、小战士,他一定会主动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您好。"我小时候觉得老爸好歹也是个艺术家,怎么一点派都没有。和老爸  相似文献   

16.
正左权县麻田镇北堂口村附近有一户人家,户主李德权是村上最早的4个共产党员之一。在李德权家的后院里有一片空地,麻田人习惯叫后郭练(种菜种花的园子),这看似不起眼的园子里,却是八路军总部藏银子的地方。得知此事,我立马找到李德权的二儿子李庆龙,庆龙说他父亲在世时曾说过:"八路军让我给保管金银财宝,我干干净净地最后全部交给了八路军,就是有一件事没有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记忆     
余小青 《广东党史》2007,(5):36-36,27
童年的记忆往往是美好的。可是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留下深深的创伤,永远不能愈合。记得小时候妈妈在广西妇联工作。我家住在妇联,家里只有妈妈和我。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院里的小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玩着。忽然,一个男孩对另一个说:"阿威的爸爸回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梅兴无 《党史纵览》2022,(11):37-41
<正>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收容抚育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女、战区难童,成立了延安保育院。保育院是当时设立在延安的儿童保育院、托儿所、保育小学的统称。在艰苦环境下,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保育员,用一片爱心守护红色后代、呵护未来希望。10余年间,延安保育院共抚育了数千名孩子。诞生于延安的儿童保育院在延安的保育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第一、第二保育院,洛杉矶托儿所。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86岁,1949年进疆的老军垦胡德才住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敬老院已有12个年头了,有一次,敬老院院长刘清为胡德才理发,老人端坐在凳子上说:"别看我有5个儿女,可是能来给我理发的还没有一个。"老人那茫然的目光,深深地刻在刘清的心里。从此,刘清成了敬老院的义务理发员,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抽空为老人刮胡子理发,这时她经常看到老人眼里含着泪。建于2000年的二十一团敬老院,2002年5月从团招待所调任新院长刘清的时候,院里仅住有4位老人,团场离退休人员2000多人,如此低的入住率,与农二师第一团极不相称。而这位女院长时年35岁。二十一团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老  相似文献   

20.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