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2015,(5)
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时代课题。中国梦诉求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他们在价值维度上坚定共同理想,在历史维度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时空维度上涵育现代理性精神,在实践维度上有自觉奉献的责任行动。培养青年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应促进青年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加强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孕育、提升中国梦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2.
民族复兴之“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祈望和追求,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研究青年的社会担当与“中国梦”的关系、当代青年一些负面特点对实现“中国梦”的逆向影响、当代青年在共筑“中国梦”中的社会担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后,“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了重要意义。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梦”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的历史时机更为成熟,给大学生理想信仰带来正向影响,并从思想引领、文化培育、实践成才三个维度系统构建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体系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年团的任务》是列宁系统论述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篇著作中列宁着重阐述了青年要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学习的思想,并从社会实践、道德培养、创新创造等方面指明了青年成长成才的奋斗方向。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和崇高使命,而列宁的青年教育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新青年提供了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青春是梦想的年龄,每个青年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每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机遇与作为。一、中国梦的主力军是当代青年对当代青年来说,中国梦就是"我的梦"。因为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历史;每一代人的努力,都会成为历史的一片段。为了实现中国梦,几代中国人已经前赴后继、  相似文献   

6.
王甲旬 《学习月刊》2014,(15):48-50
古今中外,有关信仰的讨论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背景下讨论信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身上.当代青年尤其应当坚定正确信仰。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7,(8)
青年既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主体,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鲜血液,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党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青年运动融入党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引导青年争做时代先锋,努力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续奋斗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托举者,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开拓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进步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中国梦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明确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增强国民意识和民族自信心;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努力实现好个人梦.中国梦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措施要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坚定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和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实践等.  相似文献   

9.
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当前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要注重社会心态的引导,培育青年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创新载体和方法,积极适应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人们关于青年基本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综合态度,体现对青年地位、作用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制定青年政策,是发展青年事务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发展,对培养当代中国青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问题,曾先后多次发表讲话或撰写书信,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新飞跃。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成才目标;青年成才的关键是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青年成才的外因是家庭、全党和共青团的协同育人;青年成才的内因是自身的不懈奋斗,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广大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青年学子是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血脉,是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新时代青年学子生活在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成长成才的短板是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砺,注重享乐,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比较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奋斗人生,增强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就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学习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抓手与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诠释,强调了社会性素质构建的重要作用。受转型社会、网络社会、世俗社会等因素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社会性素质表达在价值考量、主体认知、知行联动等方面存在偏差,这些特征已突显为青年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客观反映。因此,基于交往学习、主体教育、人本管理、社会实践等路径调适青年的社会性素质是和谐社会对青年群体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诠释,强调了社会性素质构建的重要作用。受转型社会、网络社会、世俗社会等因素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社会性素质表达在价值考量、主体认知、知行联动等方面存在偏差,这些特征已突显为青年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客观反映。因此,基于交往学习、主体教育、人本管理、社会实践等路径调适青年的社会性素质是和谐社会对青年群体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助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敞、越走越自信。时代的变更、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对其特点特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高度的政党自信、坚定的政治信仰、清醒的理论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过硬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及价值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习近平个人经历构成重要的内在条件,当代中国青年现状则是客观依据。习近平以战略眼光和创新视角,对青年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论述,形成了青年作用论、青年教育论、青年成才论、青年工作论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系统。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新时代实际结合的产物,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断丰富与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推进新时代青年工作开展,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奋斗者和开拓者,大学生应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的96年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青年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井冈山斗争时期无数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革命精神就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的正能量,青年学生应该把井冈山精神作为精神养料,从中汲取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作奉献、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民族复兴之"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祈望和追求,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研究青年的社会担当与"中国梦"的关系、当代青年一些负面特点对实现"中国梦"的逆向影响、当代青年在共筑"中国梦"中的社会担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状况是反映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前不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当代中国青年信仰状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笔者在这项调查的基础上,特意对杭州市500名职业青年进行了重点调查.这500名青年的职业与社会身份分别为青年教师、机关青年、企业青年、个体育年、育年营业员以及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1)半数以上的青年认为“目前中国存在信仰危机”.其中个体青年为60.2%,大学生为65.2%,教师为84.1%.数据反映出青年中确实存在信仰危机这一事实.按照设计问卷时的思路,“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程度是反映信仰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从已获得的资料来分析,青年认为的信仰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理想的认同感的降低.另外,也有一部分青年对“是否存在信仰危机”的问题并不关心,有35.1%的个体育年,24.2%的大学生,10.5%的机关青年,41.2%的营业员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不知道”.这一态度既有对信仰问题的不关心成分,也有对讨论较严肃的社会问题的逆反心理,可以说,“游离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之外”的心态,仍是存在于当代青年中的一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