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覃辉银 《湖湘论坛》2007,20(1):108-110
冷战结束,美国各界就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选择进行了思考和争论,逐渐确定为确保其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历届政府都明确地追求这一战略目标: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主张是初步设想,"克林顿主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布什主义"又走向了极端."新帝国主义"的困境在于过高估计美国实力以及战略手段和目的之间不协调,布什第二任期的战略向自由主义有所回归.  相似文献   

2.
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审美情感反传统化、审美感受肤浅化、审美理解功利化和审美理想世俗化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影响其自由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透析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着力促进审美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优化,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面对学习与生活,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对自身审美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才是生动的新课程强调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但长期以来,政治课一直单纯强调"科学世界"或"书本世界",这使得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违背了教育回归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构建了"真"、"假"相对照的两个世界,"真"的世界由太虚幻境—甄士隐—贾宝玉—大观园众女儿构成,"假"的世界和凡尘俗世—贾雨村—甄宝玉—贾府构成。"真"的世界由"情"承载,"假"的世界在"礼"的世界中展开,但"假"并不就是指"礼",其对应的是"声色货利"。  相似文献   

5.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圆满的,"吾性自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存在,"物"只是相对.人的自由首先在于"静"与"定","静"是"精一",不是无念,"定者,心之本体".人总是在面向未来中敞开自己,"乐是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洒落为吾心之体".人因"致良知"活出"真己"存在,在"致良知"中"昭明"世界的意义."良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语言游戏是一种语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正是由于使用语言而成为人.人之所以被赞为"制作者",被誉为"理性者",被称为"游戏者",皆在于人为"语言者".维特根斯坦在强调实践的活动性的同时,突出了实践的语言性及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游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根本特征就在于践行,而生活形式就是语言游戏别无选择的基础.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在游戏中改变规则,人是创造性存在,"语言地"生活着,"社会地"生活着,人是"建构"的人."生活必须也作游戏来过"时,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文精神的自由,获得生活的乐趣.当生活回归游戏时,人文精神将在游戏中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8.
"自者"和"他者"构成关涉生活中的艺术的两个群体,也代表着研究艺术问题的两种视角。"自者"视野中的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反映着其理想、愿望、情感。而"他者"往往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在其眼前的是"自者"审美态度、审美情趣的反映。结合中、日、韩等国的相关个案,围绕"自者"和"他者"对生活中的艺术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分析可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他者"的艺术表述可为此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他者"过多介入,让生活中的艺术活动远离生活语境而进入到以艺术审美评价或艺术商品为中心的现代知识语境,其本质意义又会发生改变,成为"再造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9.
"窗"在方位上不仅具有东西南北的朝向,而且在形态上具有敞开与闭合之分。唐诗中的窗多以开敞的形态存在,"开窗"成为一个固定的诗学话语,与"闭门"形成了鲜明对照。"开窗"蕴涵了中国文人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诗人们凭借窗这个审美支点艺术地、诗意地、哲理地观照自然万物。同时,"开窗"又蕴含了唐人特殊的隐逸心理,一方面与现实世界诗意相通,是诗人对闲适追求的渴望,一方面与精神世界相通,是诗人消解内心矛盾获得精神自由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梁海钢 《思想战线》2002,28(5):111-113
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言分析 ,打破了传统美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起点 ,使其回归于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流 ,从而揭示了其特性所在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困扰传统美学的审美魅力、审美普遍性问题 ,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朱艳莉 《传承》2009,(18):76-77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理解"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他的理论基石。通过语言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与世界得到不断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解和新思想的人。因此,"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柯羽 《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4-106,67
本文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尽人意的原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生活世界三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源和梳理,并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视角对如何合理调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肖琴 《湖湘论坛》2010,23(5):24-28,4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大众"具有多重内涵。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中寻找它的意义之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与斗争视域中,"大众"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大众"意味着生活世界;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中,"大众"则意味着一种新的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理解"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他的理论基石.通过语言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与世界得到不断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解和新思想的人.因此,"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2月20日凌晨,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将在澳门升起,《基本法》正式生效。自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以来被葡萄牙占领446年的屈辱历史宣告结束,澳门将开始一个新的时代。澳门回归,已是本世纪最后年头。回归后澳门怎样?21世纪中澳门将如何发展?这些是许多中外人士关心的问题。澳门回归后,"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这是《基本法》规定了的。中央政府,内地人民都希望并支持澳门回归后保持稳定和繁荣,持续地向前发展:强大的祖国是澳门稳定和发展的坚强后盾。香港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回归二年了,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马照跑,  相似文献   

16.
生命关怀: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遮蔽了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我们应努力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实现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李少斐 《前沿》2013,(1):52-55
大众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地生根的宽广坚实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校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基础场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大众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种从实践层面着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让它在大众生活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体现出其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自主性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彻底性品质,为它由理论形态向实际生活世界的回归开辟了广阔前景。要让大众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体验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空间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空间概念在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时,其内涵逐渐由自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与"时间"在社会理论中被广泛重视不同,"空间"则是在不断地"拯救"之中才"浮出历史的地表",进而形成了以探讨世界体系与空间结构差异格局为主导的宏观空间政治研究和以分析权力支配与互动为特征的微观空间政治研究。而空间研究具有展现生活世界实践的有效性,当对空间问题的关注转至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时,其又将可能推动生活政治的研究拓展。  相似文献   

19.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