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您为何参加红军?答:我家靠租佃田地为生,当地除了4户自耕农外,其余都是地主蔡家、苟家的佃户。不管天灾人祸,佃农都得交一半的租。遇到灾荒年,地主放高利贷,春借一斗(70斤),秋还二斗,这样下来,佃户更穷,地主更富。我家佃了蔡家的30揹地(一揹合120斤谷,合计6亩),全家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干了几年,不仅分文未得,还倒欠蔡家一头牛、20元押金、700斤粮。我15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农村地区发动和领导的土地改革,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地主土地被无偿没收分给农民。鲜为人知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共曾经设想以有偿征购地主土地的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中共七大首提以"适当方法"达到耕者有其田进行土地改革,达到耕者有其田,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怎样实现这一任务?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非经营性土地占有的垄断,为土改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土改结束后,针对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民个体经济普遍贫困的问题,国家通过允许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张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4.
华中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一开始就遭到地主阶级的激烈抵抗。为了打破僵局,抗日民主政府将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允许高利贷在某种限度内存在,使华中抗日根据地民间借贷的僵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减租仍然遭到地主的顽固抗拒,使得抗日民主政府在减租僵局的突破上举步维艰。直到1943年下半年之后,由于局势的逐渐稳定以及农民(佃农)成为运动的主力,减租才在"反贪污"运动中走向彻底化。本文还从受益阶层、土地占有关系、阶级结构、农村借贷关系、乡村社会的政治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减租减息对华中抗日根据地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花狗生于1911年10月,家住将乐水南,其父徐乃寿,佃农,租种地主几亩薄田,生活贫苦。徐花狗是独子,年幼时,父母垂爱之,精灵好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导致了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悲惨局面;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阶级尖锐对立的残酷现实,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逻辑起点。国民党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阶级局限,以及中央保守势力占据统治地位,基层政权被豪绅地主把持,不可能实行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积累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自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经历了三次土地改革。和平土改蒋介石刚到台湾时,台湾的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为维持其政治统治,国民党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这次台湾土改分三步依次推进。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用法律条例限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佃房的"大地主"1930年秋冬之际,一对年轻夫妇来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城东,在二马路北头靠近苎溪河上万安桥(俗称万州大桥)一家兼作栈房的小杂货店"兴盛和",佃了房间住下。男的身材魁梧,气宇轩昂,自称是宣汉大地主,在下川东一带做鸦片生意,要杂货店老板今后帮忙收转信件。他,就是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下川东特委书记项鼎(又  相似文献   

10.
去年8月,朱玉湘教授撰写的近50万字的《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关于近代农民和农村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内容较全面、分析深入、资料丰富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多年来精心研究的心血结晶。以往研究近代农民问题的著作,多偏重于土地问题。本书虽然仍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了土地及与之有关的问题,如人口与土地关系、土地占有关系、土地使用关系与资本主义经营、租佃关系、赋税制度、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等,但与以往论述农民问题的书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局限于土地问题的研究,而是把视野扩展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全国各地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本文仅就福建省的土地改革,作一些探讨。(一)解放前的福建农村,农民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点一六的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控制的公田,约占全省耕地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八。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四十二点一的雇农、贫农,只占有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泰是个山区农业县,据统计,一九四九年全县人口有59,224人,其中农业人口达57401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九。解放前的长泰农村,农民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六点七的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控制的公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八。而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五点三八的雇农、贫农,只占有全县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三点六。农民向地  相似文献   

14.
王洁 《世纪桥》2012,(18):51-57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海林地区掠夺了大量满拓地、开拓地和军用地。1932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海林地区后,一部分地主逃到外地,另谋生路;一部分地主则充当汉奸,变本加利地压榨、盘剥贫苦农民。从1933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强行低价收购和抢占土地。两年多时间,满洲开拓团、日本自警队就在海林地区抢占土地约占全地区耕地面积的40%以上;汉奸恶霸地主占有土地约占30%以上;没有房子、土地、牲畜的农民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依据列宁有关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一开始便以农民运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并试图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纲领。虽然1923年5月制定了在中国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策略,但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主张是没收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的土地,而中共将大土地占有者翻译为大地主。由此不仅导致双方所称"地主"名同实异,在土地革命基本要求上更存在分持没收大地主土地、没收地主土地主张的矛盾。中共中央也因此长期在理论分析上混杂以"地主"、"大地主"作为与农民敌对的阶层,在策略制定上却仅针对大地主。  相似文献   

16.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北杏村的一个佃农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10岁至20岁,王尽美曾两次失学,参加了6年多的农业劳动,饱尝了地主老财们欺压和剥削的痛苦滋味。1918年春夏之交,20岁的王尽美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7.
当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矛盾很多 ,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土地使用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些基层干部认为 ,一家一户传统的土地经营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不利于长期有效的投资 ,所以 ,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再加上一些地区在与农户签订土地使用承包合同上 ,操作不规范 ,群众意见很大 ,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给农村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二、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矛盾。在农村 ,国家、集体、农户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际上涉及到农民的权利和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共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农村土地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地权方面,土地由战前日趋集中的态势逐渐发展为战后的日趋分散;阶级结构方面,较富裕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贫穷的人以及最接近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上升。或者说中国的阶级结构经历了一个“中农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拔穷根 合伙闹生产 贾宝执是山西兴县自家沟的农民,家贫,15岁起给地主打短工."晋西事变"前后参加革命活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了抗战支前和减租减息等运动.1944年2月,贾宝执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8户农民办起了自家沟土地运输生产合作社,在晋绥边区树起了第一面"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叶飞、颜阿兰领导工农自卫队举行了霍童暴动,打响了我县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推动了宁德革命的蓬勃发展。 (一) 霍童——宁德农村最大的集镇,位于宁德、周宁、屏南接壤处。“二战”时期,霍童镇的地主、资本家依仗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农民进行高租重利的血腥盘剥。当时租种地主土地,收成时都要“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