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佛教中国化和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系统梳理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佛教团体也紧跟时代步伐,探索融入当代社会的新途径。龙泉寺这一汉传佛教寺院,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服务社会、开展宗教慈善事业,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弘扬佛法,开展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宗教团体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改革开放40年舟山普陀山佛教管理工作实践为研究个案,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探求佛教与时代的统整、融合和适应之道,促使佛教僧团在管理制度方面能应时代机宜作出调整,从而促进整个佛教僧团在管理上的现代转型,最终实现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力求为当前中国宗教治理提供些许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佛教之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包括汉传和藏传两个语系,传入的途经、与本地文化的交融,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历史折射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是宗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增进各国在宗教、文化、学术领域的对话交流,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跨国联合行动,建立海外道场和文化传播中心等方式,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让"一带一路"成为一条充满文化活力与和谐精神的人类文明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5.
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号召和要求,而且也是宗教界的自觉要求与行动.佛教应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台湾人间佛教的成功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大陆弘扬中华文化大潮中最具活力和潜能的儒学普及活动,应积极借鉴台湾人间佛教的作法和经验,努力在理念层面着力通俗化,在实践层面着力世俗化,在内涵层面着力包容化,在诠释层面着力当代化,在传播层面着力多元化,在视野层面着力国际化,在主体层面着力表率化,扎实稳妥地把儒学普及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倡导和谐的宗教,具有丰富的和谐理念、深厚的和谐内涵。两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人间佛教是当今两岸佛教发展的主流。台湾人间佛教所倡导的的慈悲尊重、包容异己、人我平等、共生共存、爱国爱教等理念内涵与实践智慧,对促进海峡两岸宗教文化的交流及构建两岸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佛教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它对于"智慧解脱"的重视即便不是绝无仅有的,也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从原始佛教到中观学、唯识学,印度佛学无不将"人生"问题当作立论的出发点.佛教传入中土首先面对的就是"人学"倾向浓厚的儒家思想的挑战,而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好策略就是去发展原本就存在于印度大乘佛学之中的"人本化"特征.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一原因,隋唐佛教中国化诸宗才会将佛教的"人本化"倾向加以突出和发展,使其具有比印度佛学更为明确的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和对现世生活的肯定.正是因为这一重要特征,佛教在诊治现代化之弊端、疗治现代人心理和思想中的种种疾病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独特效应,越来越受世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积福是佛教信众践行佛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佛教积福思想的自主性、普惠性、自受性和虔诚性特点,对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佛教积福思想与中国传统积福观念相互借鉴,融合发展,不仅扩大了福报对象的范围、推动了积福主体的人本化和积福方式的简易化,而且增进了个人与社会福祉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一生对佛教及其它宗教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关注和研究是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从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的角度着眼,并把佛教和其它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来对待的。他毕生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和宗教问题的精神,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毛泽东在潜心研究和探讨佛教经典和宗教问题中,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1.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一、汉传佛教丛林清规是僧伽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的适应;二、“普请法”是清规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与中国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消费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完全相契合,也是禅宗发展的客观要求;三、丛林清规及其“普请法”对佛教的中国化,对规范僧尼生活、培植僧尼的宗教感情,实现寺院自养等方面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佛教为了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商人由商路传入中国,通过结交权贵在中国培育基本信仰土壤,以术法吸引作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方式方法,通过经典译释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通过观念改造进行调适以减少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通过诸教合一与中国本土宗教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给中国当代宗教以恰当、准确的文化定位,是防范宗教事件、特别是西部宗教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人间佛教"是近百年来为实现中国佛教现代转化而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探索,证实了我国宗教作为有益文化回应社会的现实可能,正视这一事实,对于防范民族分裂势力搞宗教极端主义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在我国曾一度销声匿迹,人们谈“教”色变的宗教活动又以空前多样的形式活跃起来。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倍加关注和议论,而其中佛教由于在中国的历史的影响久远,信徒众多,尤其是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使佛教在社会上有着极其深远影响,人们的言行与日常生活无不感受到佛教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后,佛教道德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作用,笔者愿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践行习近平同志宗教统战思想,关键在于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中国化与法治化的双重视野;深入挖掘佛教信仰"积极面"放大其社会作用;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方式;传承和弘扬新时期宗教"善"文化并加大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教得到很大发展,宗教问题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河北省是全国宗教大省,有信教群众约250多万,特别是天主教有教徒近100万,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河北的宗教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重要性。正确处理河北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对推进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和谐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全国正确处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宗教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面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宗教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宗教方面的积淀、是我国宗教文明进步的表现、是我国各宗教和谐共处并积极健康发展宗教的相容共存的必然趋势。宗教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不论中国本土的道教,还是外国传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都自觉地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相适应,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宗教工作的目的和根本方向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方向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要促进宗教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马鞍山市各宗教团体、各宗教界人士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在宗教中国化方面立场坚定,总体上形成了健康稳定的良好局面。基层在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方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宗教人士对中国化的方向存在误解,宗教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等。基层在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方向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两级责任制,推动基层宗教团体的规范化建设,建设教职人员队伍,并关注网络宗教事务。  相似文献   

20.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作为我国宗教工作的着力点,在探索可行路径的过程中,应当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宗教中国化并非近世之新产物,而是中国社会早已有之,禅宗即为鲜活例子,其与道教之互动关系是相互融汇的本土化过程,所形成的经验应被学界重新审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