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岁时,我被送进香港的育婴堂,继而进入香港的粉岭保育院及元朗保育院。随着战火的蔓延,我跟随保育院辗转流离,经贵州来到四川。1946年的夏天,我又随重庆江北水土沱保育院合并到了重庆歌乐山第六育幼院(即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妈妈们视保育生为亲人保育院的环境很好,对于之前长期居住庙宇的保育生来说,这里就好像是仙境。所有的建筑都是新盖的灰瓦黄墙平房,从大门拾级而上,进入一个开阔的大院,院子中央有一个精心培植的大花园,色彩斑斓的花朵在碧草  相似文献   

2.
正抢救、教养战区难童,起于1938年3月,止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历时8年又5个月。1946年9月后,全国几十所保育院除陕甘宁保育院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继续存在外,均被撤销。而重庆歌乐山保育院自1938年5月1日"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至1951年10月以"歌乐山保育院"院名结束,竟然历时13年又5个月。因此,可以说:重庆  相似文献   

3.
正1942年的春天,父亲和我来到歌乐山第一保育院,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在院里四处参观。那时院里的房子虽破旧,但设施还算齐全。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有一群小鸭子在凫水,许多小朋友在池边玩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妈妈"的爱当时保育院只有1—4年级,共4个班,不足百人。我分在施淑文老师的班上。施老师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他们的童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成千上万的幼小生命,因失去或远离亲人过着流浪生活,处境堪忧。为抢救战区难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各地建立的保育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的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又称"歌乐山保育院")就是其中一所,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今天,那些在保育院度过了难忘童年的孩子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万千思绪不断。为纪念那段岁月,本刊开辟栏目,特选编一系列回忆文章,由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成长的时光。  相似文献   

5.
正抗战时期,在歌乐山保育院的讲台上,曾经有一堂生动的"时事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面容娟秀的女老师,指着黑板上一幅由她手绘的中国地图说:"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们怎样准备收复失地?"这位老师名叫黄杰,也就是后来徐向前元帅的夫人。投身革命黄杰(1910-2007),湖北  相似文献   

6.
正1938年,武汉沦陷,我们举家沿长江向西逃难。途中,父母所携钱财被盗,到达重庆后,生活陷入困境。不久,父亲病故,由于举目无亲,我的小弟弟送了人,家里靠哥哥打工、卖报维持生活。再后来,我和姐姐被送进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后来转入保育总会直属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在保育院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在妈妈们的爱护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无私奉献,给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来到新华日报社  相似文献   

7.
正大家对陀螺这种玩具应该都很熟悉:将它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其直立旋转,然后不时抽打,它就会不停地原地打转转。然而,如果我们的工作也像陀螺那样原地打转转,常年在低层次上循环往复、裹足不前,就会严重阻碍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精神状态,需要求解的思维、开创性的工作,工作不主动、没有创造力的"陀螺现象"必须纠正。提高工作标准是求解思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  相似文献   

8.
刘健  张琴 《当代党员》2006,(8):30-31
沉沉的夜色,不时传出警犬的吠叫;江姐英勇就义;革命先烈用红色被面和草纸绣成五星红旗……在歌乐山白公馆监狱牢房,观众随着剧情时而悲伤愤怒,时而慷慨激昂。这是全国首部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的场景,它每晚都在50多年前的原址再现当时情景。  相似文献   

9.
正70多年前,当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时,我很幸运地在歌乐山保育院学习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如父母般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每忆往事,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回响在我的耳畔,难于忘怀。做爱国、爱民族的人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为指引我们做正直的人、走正直的路,  相似文献   

10.
隆冬的一天,我走进了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这个始建于1938年的保育院,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数十年过去了,这个保育院仍然弹奏着艰苦创业的歌,涌现出一个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园丁。王连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从...  相似文献   

11.
正我出生在广东番禺,两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一名军人,为了打日本鬼子,把我送到了香港保育院。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危在旦夕,香港保育院奉命内迁。我记得,年纪小的孩子最后撤离,由一批妇女每人挑两个箩筐,一个箩筐装一个小孩,就这样艰难地向内地转移。我们途经韶关、衡阳、桂林等地,一路躲警报,直到贵州的青岩,才安定下来。我的幼年、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过的。长大后有人问我:"你是哪个保育院的?"我说:  相似文献   

12.
在重庆八年的抗战艰苦岁月中,周恩来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歌乐山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多次到歌乐山,呆得最久的一次是1942年6月27日因病住进歌乐山龙洞湾中央医院,至7月13日出院,长达半月。这期间,他身在医院,仍时时心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说起发生在重庆的惨案,人们恐怕都会想到发生在歌乐山下渣滓洞、白公馆的"一一·二七"大屠杀。其实,论规模、惨烈程度,论牺牲人物的历史地位,重庆历史上却还有一桩大惨案,它就是1927年的"三三一"惨案。值此"三三一"惨案9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此稿,以此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革命英烈和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重庆真的变了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桥梁,纵横交错。嘉陵江畔,车水马龙;歌乐山下,花团锦簇。重庆人自豪地说:“我们每天都真切地感受到山城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这部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从红岩精神到三峡移民精神》的最终成果,其中专章阐述了《歌乐山英烈精神》。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歌乐山英烈精神”的概念并作出理论概括。这部著作由王进、高宝柱主编。1996年,王进同志第一个对“红岩精神”作出了理论概括,备受社会及学界瞩目。在概括“红岩精神”理论内涵12年后,他为什么要在书中专章阐述“歌乐山英烈精神”?本刊特发此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两北有座山,它翠霭浓浓,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丛林清响,古人会意,称之为歌乐山。  相似文献   

17.
那是1998年10月29日,我来到了歌乐山。虽已是初冬时节,但歌乐山上依然是满目葱绿。不过,就在一片葱绿的世界里,却有一座当年吞噬残害了不少先烈生命的“魔窟”。当我迈进魔窟之一的渣滓洞监狱门坎时,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在监狱的高墙上封满了一道道的电网,...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时期,我和姐姐以及成千上万的难童流落到重庆。我先后入读合川云门直一院、川八院,1944年3月又来到歌乐山直一院。我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歌乐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山上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我们常在节假日结伴去游玩,穿山林,攀树枝,采野果,捉蝴蝶。渴  相似文献   

19.
阳春时节,记者来到乐山大佛绿色旅游通道的苏稽古镇,映入眼帘的是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来规划和建设的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乌木又名"阴沉木",它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我国民间素来都把乌木看作辟邪之物,将之制作成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有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是一个完全由民间资本投入的民营文化企业。公司董事长蒋纪林历经数十年的潜心收藏、精心筹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16,(10)
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为培养革命后代建立了不朽功绩,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为了缅怀这段红色历史,延安保育院组织采访了200余名当年在保育院工作过的保育员和那些"孩子"们,依托大量珍贵史料编创了《延安保育院》,并运用先进的舞台理念和设备,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彰显了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无私的人间大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