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4年12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与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时,讲述了子产治郑、子贱治单父、西门豹治邺这"三不欺"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  相似文献   

2.
何松亭是辽宁地区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他从事银行工作近 40年,堪称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是建国前我党在银行业极少的专家之一。   何松亭,辽宁昌图人, 1918年为糊口入银行界当学徒, 1923年后在沈阳的东三省银行和天津边业银行沈阳分行任练习生等职。 1923年开始接受进步理论, 1926年 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秘密的革命生涯。 1928年,张学良办的东北官银号选送人员留学英美学习银行业务,何松亭经党组织同意,报名考试被录取,作为官费留学生留学英国。先后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银行学院完成学业。其间,曾在英共领…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6,(6)
正明代文学家叶盛的文章《郑牢论戒贪》中,讲了一个"白袍点墨"的故事。明代广西总兵山云甫一到任,便宴请当地德高望重之士,藉此询问民情风俗。有人就将总兵府一个叫郑牢的老差役介绍给他。听说这个郑牢性格耿直敢言,山云便将他请了来。山云问:"在许多人看来,对于领兵打仗的将军来说,不必计较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就是了。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文学家叶盛的文章《郑牢论戒贪》中,讲了一个"白袍点墨"的故事。明代广西总兵山云甫一到任,听说总帅府一个叫郑牢的老差役性格耿直敢言,山云便将他请了来。山云问:"在许多人看来,对于领兵打仗的将军来说,不必计较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就是了。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是看重物资财货。既然如此,我是不是也可以贪一点呢?"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处被沾上污秽,就像白袍  相似文献   

5.
<正>每天早晨,杨江早早地站在学校大门口,痴痴地望着前方,盼望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他懵懂地知道,疼他爱他的"郑妈妈",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果然,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了他的视线中,不一会儿就轻快地驶到了他的眼前。他兴奋地蹦了起来,傻傻地憨笑:"郑妈妈!郑妈妈!"郑世琳跳下车,看见这个鼻涕流到胸前还不知道擦掉的智障学生,心疼地用纸为他擦拭干净,捂着他冰冷的小手一起走进学校。这温情的一幕,勾勒了郑世琳从事特殊教育六年来最平凡、最琐碎的一个剪影。2007年,郑世琳通过自愿申请,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从隆昌县龙市镇初级中学教师到特教,九十度的直转弯,让亲朋好友匪夷所思。好心的同事劝她,天天和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福建福州志士崛起,出类拔萃,被孙中山先生誉称“光复南京第一功”的林述庆,驰名中外,引人瞩目。林述庆,字颂亭,又作松亭。清代光绪七年二月初十日(公元一八八一年四月八日),生在福州市郊区闽安镇后山坳(现名西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林耀源,曾参加陈明良等组织的抗法斗争,一八八四年甲申马江之役,陈明良与法国侵略兵搏斗中壮烈牺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细读"白袍点墨"和"轿夫湿鞋"二则故事,不仅耐人寻味,而且发人深省。一则讲的是:明代有一位叫山云的将军,被朝廷派到广西做总兵,他听说广西当时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问衙门里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您到广西做官,就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  相似文献   

8.
<正>明朝有一位叫山云的将军,被朝廷派到广西做总兵。他听说广西当地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问衙门里的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您到广西做官,就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白袍点墨’,就永远洗不干净了!"山云又问:"如果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郑牢说:"朝廷严惩贪官,要杀头你都不怕,反倒怕  相似文献   

9.
<正>近读"白袍点墨"和"轿夫湿鞋"二则故事,感触良多。一则讲的是明朝有一位叫山云的将军,被朝廷派到广西做总兵。听说广西当地有送礼受贿的风气,他就问衙门里的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您到广西做官,就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白袍点墨',就永远洗不干净了!"山云又问:"如果我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该怎么  相似文献   

10.
正在首届"天府廉政论坛"上,成都市成华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郑天南,围绕区县一级的纪检监察实务作了主题发言,引得全场喝彩。或许是出于女性视角,郑天南对于监察体制改革有着更为软性的思考:她着眼解决执纪监督各个环节中"人"的问题,通过统筹联动,实现监督力量的多层叠加;通过技术支撑,确保结果的刚性运用;通过人文关怀,做好监督对象的"后续文章"。廉政瞭望记者对郑天南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舒云 《党史博览》2002,(1):13-17,21
2000年5月9日,中将郑维山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5岁。 病重期间,郑维山一再要求医院停止治疗和抢救,省下钱用来统一台湾。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是人民军队的一个老战士。这和他的性格一样。他生前出版的惟一的一本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也是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反映战役指挥及战役全部,说明党中央和毛泽东指挥的英明及部队指挥员的英勇善战。他认为自己个人的经历没有什么好写的。平时,你如果遇见散步的郑维山,看到  相似文献   

12.
2000年5月9日,骁勇善战、曾使敌闻风丧胆、被誉为"虎将"的郑维山同志逝世. 4月19日,已预感到来日无多的郑维山老将军,经过反复考虑,在病榻上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汇报信,也是对生前身后事作出的最后交待.  相似文献   

13.
2000年5月9日,骁勇善战、曾使敌闻风丧胆、被誉为"虎将"的郑维山同志逝世. 4月19日,已预感到来日无多的郑维山老将军,经过反复考虑,在病榻上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汇报信,也是对生前身后事作出的最后交待.  相似文献   

14.
贾蕴菁 《共产党人》2007,(17):27-28
赵抃(1008年一1084年),宇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入仕后先后4次入蜀,任多处地方官,造福百姓,政绩卓著。他曾任殿中侍御史,刚正不阿,被誉之为"铁面御史"。后人称其有"郑子产之政,晋  相似文献   

15.
正在猛将如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郑维山以能打而驰名,被誉为"虎将"。他既是让反动军阀丧胆的"夜老虎",让傅作义头疼的"克星",又是让"联合国军"畏惧的对手。对于这位果敢耿直、骁勇善战的部下,毛泽东颇为赞许,曾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相似文献   

16.
郑培民副书记离开我们近1年了。我头脑里总是挥不去和他交往的历历情景。2002年3月13日,省人事厅一位领导泣不成声告诉我郑副书记的不幸后,我倒在电话机旁。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久,又一位领导从省城打来电话,说省残联的领导于14日去北京参加郑副书记遗体告别,并要我写一篇悼念郑副书记的文章。我还是半信半疑。直到打电话询问省残联周理事长和郑副书记的秘书,才完全证实是真的了。15日,我踏着千里悲伤赶往省城,为郑培民副书记送行……16日,是安葬郑培民副书记的日子,当一切安顿好后,憋了一天的老天爷再也无法忍…  相似文献   

17.
宋凤英 《党史纵横》2013,(12):23-26
著名革命老区河南新县是一片“红色之土”,这里孕育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共和国将军和5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新县籍贯的老将军中,不能不提到具有传奇色彩的郑维山。他为人果敢耿直,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文革”中,由于他没听江青一伙的话,曾被康生斥之为“郑维山太狂妄”。而毛泽东则对郑维山的果敢耿直给予高度评价,称“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两位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相似文献   

18.
靠山吃山     
和田家窝铺村的于学忠不同,西杖子村的郑海深没有手艺也没有钱。 1997年,在乡政府做杂活的郑海深下岗了。他说他那个时候很难。家里地不多,收入还不够两个孩子上学的。没有手艺就赚不到额外的钱,想做点小生意吧,又没有资金。那年他35岁,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的。 1999年,村里招标承包荒山。郑海深认准了这是一条致富的路,东挪西借,凑足了28520元钱,在10月10日那天,与村里签了承包小西沟子3000亩荒山的合同,承包期为50年。  相似文献   

19.
警察遇到命案,破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判定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是谁害了他?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纪委网站5月22日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介绍"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中国共产党新闻网5月22日刊文介绍郑氏家族。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漓江县郑宅镇,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