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红岩春秋》2011,(6):81-F0003
长篇小说《红岩》出版50周年之际,重庆社会各界代表会聚一堂,隆重召开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题词祝贺,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艾新全  田姝 《当代党员》2009,(10):22-22
解放初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我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封闭。但上世纪50年代初。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一些私营企业从港澳等地转运、进口了一些急需物资,用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相似文献   

3.
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一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非常广泛的政治口号。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1972年,我初中毕业于九江市第二中学后,便待业在家,成了一名"待业青年"。待业期间,我在长江之滨的水岸码头当过搬运工,整天做着抬石头,扛木材,装卸砂石、煤炭等临时性的杂工,每个月能挣几十块钱的收入,补贴家用。1975年隆冬的一个傍晚,正当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50年代,我在工会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劳模,也认识了一些劳模。在我的记忆里,就是那个时候心中开始孕育着对劳模的一种特殊情感,劳模是光荣的,是值得敬爱的。70年代初期,我被调到福建省上游造船厂担任厂党委常委、副厂长职务。厂里有一位"文革"前闻名全国的刀具大王、革新能手、八级车工王大俊,解放初期他积极参加支前,抢修运输船  相似文献   

5.
我在首都商业系统干了几十年,如今已退休颐养天年。然而,回想起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心中不免感慨。50多年前,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失衡,伴随而来的是发生在全国的空前大饥荒,商品匮乏,市场紧张,人们陷入了饥饿的窘境。那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合理分配商品,对许多商品实行了凭证凭票定量供应  相似文献   

6.
黄杰 《党的建设》2009,(6):55-55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曾在乡政府工作。和一些从上世纪50年代过来的老农闲唠,谈起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说,有这样一组顺口溜,最能说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上世纪50年代是:"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那时,男人们以中山装为服饰主装,不再穿长袍马褂:女人们穿的是对襟袄,不再"裹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位八旬退休老人,但20世纪50年代亲历的一段往事,让我终生难忘。1959年7月,我正被县抽调下乡搞农村中心工作,参加资溪县嵩市公社杜兰大队的夏收夏种"双抢",实行"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抓好早稻收割和二季晚稻抢时间栽种。8月21日上午,县长江映川和公社书记到村检查"双抢"工作,并通知我回县  相似文献   

8.
唐福金 《当代贵州》2014,(20):21-21
正阅读给了我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勇气和能力,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每天读书50页"。当我写下这句话时,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说这句话的林老师的面容。虽然他在20多年前就离开人世,但这句话却经常回响在我耳边,让我终生难忘。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区中学当语文教师。那正是流行"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学生大多不爱学  相似文献   

9.
声音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4月28日上午向重庆市民发出一条手机短信,意用"红段子"引导新舆论  相似文献   

10.
文革初,我在重庆日报社担任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重庆市委工作组组长,直接见证了一些当时发生于《重庆日报》,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事件。时隔几十年后,选撷其中较典型的几件事呈给读者,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极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荒谬。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1,(18):62-63
2008年10月底,为响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高干部文化素质"的倡议,重庆市委宣传部会同重庆出版社和西南大学文学院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编辑出版系列简明文化读本,以帮助党政干部提高文  相似文献   

12.
今年,北京人艺已走过第60个春秋。北京人艺是北京的一颗明珠,是话剧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她是咱北京人的骄傲,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老字号。如果不是从年轻时就酷爱话剧;如果不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向人艺学演《雷雨》,与舞美队打过交道;如果不是在"大跃进"年代人艺演员"下放"到我所在的基层单位辅导话剧如果没有这些,我可能就不会有收藏"北京人艺"的机缘。收藏人艺,就是收藏她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忆“三同”     
正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同"(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三门"(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干部的必修课。这一措施使机关干部对农村有了深入的了解,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切身体会。我下到农村的时候,正值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双抢"大忙季节。公社分配我到临江大队,由大队再分到生产队。大队支书姓邓,黝黑的大块头,嗓门大,很爽直,一见面,他就说早就认识我。我心里想,我俩从无半面之交,怎会认识?支书咧开大  相似文献   

14.
刘瑛 《奋斗》2014,(6):59-60
正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收割机手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我曾被北大荒人称为"云雀姑娘"。1950年,刚满14岁的我说服了母亲,告别亲友,离开了繁华、美丽的首都,"飞"向北大荒。在这里,我奉献了青春,创造了骄人的成绩,为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1941年出生,日本投降后随爷爷从东四搬入海淀镇大河庄8号。在我的记忆里,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海淀西山一带仍然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凉。现在的北京西山已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从2009年起,海淀区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大西山还开辟了"绿色风景走廊"。每当看到这么美的变化,再回想50年前的情景,真是  相似文献   

16.
《红旗文稿》2012,(3):2
近年来,重庆市巫溪县以"乐和家园"为载体,深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推行"群众听得懂、干部讲得清、大家愿意干"的"乐和家园"理念让群众听得懂。把重庆市委实施的"五个重庆"、  相似文献   

17.
好花红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1):64-64
20世纪50年代,我有过一段"追星"的小史--在贵阳市南明堂附近,经常能够见到一位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女歌手罗秀英.她是惠水人,在北京的某个歌舞团唱歌.听了她在电台里播唱的歌儿<好花红>,我和同学们都为那婉转悠扬的曲调所陶醉.并常常尾随在她的身后悄悄模唱.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年轻时,为了回报党和国家的培养,我拼命地工作。四年中,共出版了6本书,发表了43篇论文。每天伏案工作,由于不知道劳逸结合,最终积劳成疾,身体出现了腰肌劳损、高血压和房颤等病症。后来,我看到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资料,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倡导人们健康生活。我退休后,潜心研究这"四大基  相似文献   

19.
我50年代即在省委组织部工作,困难时期下放,1983年调省委组织部任部长.因工作关系与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的同志接触较多,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四川党的建设》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以"五十春秋创业忙、继往开来谱华章"为题回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0.
杨汇泉 《湘潮》2010,(6):30-32
<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遥远的往事,却常常游弋在我的脑海里。1949年2月25日,在欢送人群拥满街头和震天的锣鼓声中,我告别了故乡恩县(20世纪50年代撤销并入平原等县),与县里100多名干部一道,踏上南下征途。回首这段峥嵘岁月,自己虽是普通一小兵,却也亲历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伟大历史性的大进军,目睹了"天翻地覆慨而慷"这一伟大历史性的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