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鲁迅与林语堂是因为一床蚊帐而绝交的。一次鲁迅扔烟头,把林语堂的蚊帐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厉声责怪了鲁迅。鲁迅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两人  相似文献   

2.
<正>林语堂是福建人,鲁迅是因为林语堂而来厦门大学任教,因此与福建有缘。两位文化名人曾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而不相来往。有客人见我在做研究鲁迅的文章,问:"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但我想想还是说:"鲁迅是一个真诚的人。"鲁迅确是一个真诚的人,比如青年学生向他询问人生之路,他说他只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至于怎么走到那里,人生的路不只一条,他也不知该走哪一条。这是大实话,人生的路只  相似文献   

3.
翻阅鲁迅先生1935年12月5日日记,文中写道:"为季市书一小幅云,曾惊秋肃临天下……"这一书幅的诗题是《亥年残秋偶作》。原诗是: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日记中的"季市",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许寿裳生于1882年,卒于1948年,浙江绍兴人,系鲁迅同乡,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1935年12月5日,鲁迅将此诗书法成条幅赠给许寿裳。因1935年系农历乙亥年,故而诗题以"亥年"冠之。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中没有发表任何沾沾自喜于与名流政要往来交游的"借光"文字,尽管他的故交旧友中多的是达官贵人以及宋庆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林语堂这些名重一时甚至如日中天的社会名流。对鲁迅有知遇之恩的陈独秀曾经红极一时,甚至被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5,(6):51-51
毕克官在5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偶然,我惊喜地发现鲁迅论敌诸公的文章选本,书名《被亵渎的鲁迅》。读鲁迅的杂文,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对事对人骂得痛快。被鲁迅骂的人也多,梁实秋、林语堂、胡秋原、苏汶、沈泊尘,连梅兰芳也没放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里,凭我个人的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看不懂的中国人》打开书阅读时,发现说的是身边人;合上书体会时,感觉又是在说自己。本书收集了鲁迅、林语堂、李敖等诸多大师描写中国人性格的佳作名  相似文献   

7.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学习刘思乐,甘做革命的‘螺丝钉’。"刘思乐,何许人也?他为啥有"螺丝钉"称号呢?雷锋与刘思乐有过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亲密接触呢?刘思乐,河南孟州(原名孟县)人。1959年,刘思乐  相似文献   

8.
矛盾从一件小事开始 鲁迅和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闹版税官司.郁达夫做“和事佬”。调解后,李小峰在南云楼摆酒吃饭,除了当事人之外,林语堂夫妇和其他文界好友也被邀请。林语堂爱说话,人际关系却极为糊涂。有人提起了张友松的名字.林语堂也点头附和。张友松是鲁迅的学生,说也要办一个书店,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不仅在思想和行动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就是在鲁迅日记中对于这种联系也有鲜明的表露和翔实的记载.仅在鲁迅日记中记载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就有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3人.不妨在这里将其所记载的情况和有关内容记述出来,我想这自然也是大家所热切希望知道和最为感到欣慰的事.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即人学.为了通过现实文学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已经来中国5年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于1932年开始着手翻译鲁迅先生等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准备编译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并计划先行编译一本《鲁迅短篇小说选集》.这项工作,斯诺物色到苏州东吴大学毕业、精通英语的姚克(姚莘农)合作.姚致信鲁迅说明计划.鲁迅遂在内山书店约见姚克,相谈甚洽.1932年末,通过姚克,斯诺与鲁迅先生会晤.时林语堂先生在座.斯诺在印象记中言及:“我所看见的是两双非凡的中国人的眼睛”,称赞“鲁迅那双伟  相似文献   

11.
正林语堂是从福建漳州走向世界的。他说:"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是走错的。"(《林语堂自传》)林语堂童年生活是在世外桃源的漳州市郊度过的,那里气候宜人、鲜有自然灾害、并且是盛产瓜果鱼米之乡,人杰地  相似文献   

12.
正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相似文献   

13.
尹家民 《湘潮》2010,(8):11-13
<正>1949年5月22日,陈赓率第四兵团经过艰苦奋战,解放了南昌。6月6日,他进入南昌城,会见南昌市军管会主任陈正人。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冒雨到南昌,这是历史上第四  相似文献   

14.
双难何苦?     
鲁迅在<死>一文中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然而,鲁迅这里所说"怨敌",多为"公仇"而非"私怨".不少有负于鲁迅的青年朋友,鲁迅仍然爱护他们,正如他所说:"对于青年,则必退让,或默然甘受损失."先圣孔夫子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指有德性之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老是从别人身上找毛病.  相似文献   

15.
读鲁迅日记感怀田水旺读鲁迅日记,细揣日记所载,收支往往不符,个中奥妙实令人敬佩。鲁迅为给在黑暗中艰难求索的青年木刻家准备一次画展,用自己的稿费买下一批镜框。这些朴实无华的镜框如今还在山阴路的故居里陈列着。可这笔支出,在日记里却不曾有记;他明明给一个困...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曾把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为"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结交的共产党人有60余人,他们的交往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难忘的红色记忆。为了文学的革命1918年1月,鲁迅加入《新青年》编委会。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相知,就与此有关。鲁迅对李大钊的道德文章,均十分推崇。李大钊被害后,鲁迅不顾危难,为昔日的战友葬仪捐款,并为其遗作《守常全集》撰写了题记。在"题记"中,鲁迅深情地说:  相似文献   

17.
甄梁 《党的文献》2007,(2):86-87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推崇鲁迅?如何看待他与鲁迅的关系?本文试作读解.  相似文献   

18.
像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胡乔木也非常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在他家里众多的藏书中,鲁迅的书籍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和各种单行本.胡乔木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地宣传鲁迅,在他的文集中专讲鲁迅的文章就有《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鲁迅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态度》、《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纪念鲁迅》等,散见于其他文章中对鲁迅的评论就更多了.他不仅对鲁迅研究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关心、支持鲁迅著作的出版.胡乔木严肃地捍卫鲁迅的旗帜,他曾说:“鲁迅的旗帜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旗帜.”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精神【解说】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  相似文献   

20.
正在孩子出生的日记里,我郑重写道:"愿我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信仰、有智慧、有血性、有担当的一代新人。"信仰排在了首位。信仰是什么?我理解,信仰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远见,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节操,更是一种幸福。没有信仰的人是悲哀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