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国家利益是指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它反映着权利、权力和利益的统一,主要包括: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以及政治和经济安全。这些权利和权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是国家一切生活的基础和根本目标,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兴衰、荣辱。因此,维护和追求国家利益就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也是外交政策的本质和政治目标。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时刻把国家利益作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指导内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形成了系统的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思想、发展战略思想、政治战略思想和安…  相似文献   

2.
党员权利的涵义及必要性党员权利,也称为党员权益,是党员权力及利益的总称。它是党内民主生活的体现,也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具体形式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民政工作担负着政府有关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最基本权益的重要职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直接体现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因此,民政工作必须不断增强群众观点,心里想着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做到民政为民,民生民意民心,时刻铭记;公务当公,公开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4.
正党群关系是我国的一种根本性政治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决定着我国国家治理的深度、广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及合理性。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利益关系面临着深刻调整,人们的权利和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民生权益的保障、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及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逐渐成为当前群众普遍关心且深刻影响我国党群  相似文献   

5.
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每一个干部的神圣职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享有劳动和取得合法收入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享有与主人翁地位相适应的政治权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首要的就是要维护实现发展好群众的政治利益,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重点落实好群众的四项权利。一是知情权。凡涉及职工群众直接或间接利益的企业重要经营决策、管理活动、工人提干、干部提职、批量物资采购、工程发包以及铁路行业特有的计划外车皮、车票审批等“热点”…  相似文献   

6.
城乡不平等是指我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不对等的待遇和权益。这种城乡不平等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迁徙和居庄的自由;农民承受着不该由他们承担的重负;长期存在的“剪刀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社会保障制度只面向城市居民,而农民则被长期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城市建设用地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剥夺农村的现象。这种城乡不平等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和具体制度的根源等。为此,要消除城乡的不平等就必须树立城乡平等理念,并对重城轻乡的政策走向予以调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迁徙流动和选择住所的权利;要从体制上解决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把农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构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7.
吕桂玲 《求实》2006,(Z4):251-252
农民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三农"问题能否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民权益是指农村居民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各种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农民权益就总体而言,既包括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权益和社会权益.其中政治权利是基础,没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也就不可能有平等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泰勒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美向来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最初,传统自由主义是作为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因此它以捍卫个人“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利为己任,反对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构干涉私生活,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竟争。然而,资本主义竞争的逻辑却导致了垄断。垄断资本不仅剥夺了劳动人民自由权利的经济基础,而且也不断削弱着中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权利。鉴于此,自由主义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抛弃了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的主张,反而提出国家应对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和限制,以免出现垄断。这种新自由主义,一方面坚持个人有权追求自…  相似文献   

9.
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联系,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和紧迫的任务。当前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1、要把维护农民权益和保护农民利益作为密切党局农民群众联系的重要前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c由于历史的原因,加立体制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在利益结构调整中,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益。一是要建立健全农副产品价格保…  相似文献   

10.
维护群众权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国家政策和法令规定的人民群众应当享受的权益,这是应该忠实维护的;二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努力工作给群众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这是应当争取努力实现的;三是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和获得的某种利益,这是我们应当充分肯定、鼓  相似文献   

11.
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以下4种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自由,是人民发表意见、参用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的自由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应当注意的是,刑法修订后,担任集体、私营公司、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权利不再属于剥夺政治权利的范围。李彦生摘自《法制日报》剥夺政治权利@李彦生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权益是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核心。学界基于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理论提出农民工权利由劳动权向市民权、从底线型权益向增长型权益转变,国家政策保护大致经历了从农民工就业权向职业保障权,再向市民权发展的变迁。与学界理论和政策管理自上而下的视角不同,农民工自下而上对自身权益谱系的认知和划分也呈现出从重视劳动权益向关注市民权益转变的趋势,但利益受损农民工更重视劳动权益,而利益未受损农民工更重视市民权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第一、第三重要权益中的劳动权益对是否遭受权益侵害有显著影响,但只有第三重要权益中的市民权益对是否遭受权益侵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勇 《探索》2011,(4):144-146,169
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弱势群体的种种利益表达行动,业已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借鉴社会冲突理论,可以看到,权利失衡、利益剥夺感和阶层的封闭性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深层根源。在工具性表达和价值性表达两种利益表达类型中,工具性表达是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形式。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行动虽然具有诱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的负面影响,但其同时也具有提升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主体意识、促进弱势群体内聚力、营建关怀弱者良好社会环境、创新社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进而增进社会群际关系融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公民的健康权及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静 《发展论坛》2003,(12):91-91
健康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最重要的资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个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应当尊重人的健康,剥夺健康就是剥夺人的生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权是人的基本人身权利。它受到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的普遍保护。我国民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健康权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与生俱得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利益。因此,健康权受到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类法律规范的严密保护。法律支持、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就必须课以相对人以相当的拘束,即相对人的任何行为和活…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经济权利.加强农民经济利益保护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缩小工农差别,使农民平等享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权利,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农村平等享有与城市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16.
南山区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在政府和社区之间建立了利益传输的渠道,构建起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博 《理论文萃》2005,(3):28-31
行政处分是对公务员的惩戒形式。作为一种基于公务员与行政机关的特别权利义务关系而得以确定的责任承担形式,它有可能造成对公务员权益的损害。有损害必有救济,作为一般法理,对公务员权益损害的救济,在各国的行政法律制度中都给予了相应的认可。现代社会各国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8.
万高隆 《求实》2007,3(4):62-65
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是引发并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法制的变迁与滞后、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不公以及权利救济渠道不通畅是我国弱势群体的生成根源。准确界定弱势群体的对象范围、利益分配机制法制化、赋予平等的政治权利、健全行政救济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