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逸佳 《台声》2013,(12):94-94
初到台湾总会有一些担心和顾虑,担心同学是否会用异样的态度对待我,担心老师是否会因为政治敏感等因素对我另眼相看,担心若是和台湾同学一起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不同会不会造成不和睦……各种担忧充斥着我紧张的心。但是经过在台湾学习生活的这一年,很多顾虑和担心都是大可不必的,反而我很庆幸当初能选择来到台湾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2.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3.
刘铭传不仅是清朝任命的首任台湾巡抚,也是抗法护台的英雄和建设合湾的“现代化之父”。他修建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座煤矿。在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明传》中饰演刘铭传的台湾著名演员刘德传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当家子”:“他为台湾老百姓所做的一切,至今在台湾老百姓心目中仍占有很重的地位,我很佩服他,他是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4.
杨瀚 《现代领导》2009,(4):39-40
春节前我到台湾访问,与台湾的朋友在谈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杨虎城的态度与处置方法时,有朋友说:“蒋介石对杨虎城是很宽容的,让他出国就是了,是杨虎城非要回国才遭逮捕的。”事实是这样吗?非也!  相似文献   

5.
王晓波 《台声》2006,(10):22-23
在2000年底,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漫画书,书名叫《台湾论》,著者是日本右翼人士小林善纪,他在书中大肆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歌颂日本对台的殖民统治,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是“最有良心的统治”,甚至称抗日义勇军是“流氓”“、土匪”。《台湾论》的内容是小林善纪在台湾访问的一些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接受“皇民化”的老台湾人,如李登辉、许文龙、金美龄等人。次年初,《台湾论》的中译本在台发行,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林宪老先生的电话,说有事要来台大看我。林老已年高八旬,爬上哲学系馆三楼来看我。原来是他对《台湾论》有意见,要我把他老人家的意见发表出…  相似文献   

6.
“能被这个节目邀请来到这里,是我的荣幸。”当我采访台湾节目主持人、歌手费玉清时,他很诚恳地对我说。 费玉清与同样来自台湾的艺员高凌风、李美凤、于台烟等4人是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走进台湾》栏目开播一周年特别节目的录制,这一特别节目是中央台《欢聚一堂》栏目和《走进台湾》联合录制的。在录制现场,我还见到了一年来为《走进台湾》而奔忙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8月9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能在台湾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也希望台湾有关方面能够抱着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办理有关的事宜。云林主任将率团应邀赴台出席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他说,现在我们正在为在台湾举办两岸  相似文献   

8.
阔别20年,老同学相聚,百感交集。在对台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6年,不是没有调动的机会,不是没有离家近一些,收入多一些的岗位,只是一份不舍,让我没有办法离开。这份不舍,归结一个字,“情”。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就被这个“情”字感动着,激励着,鼓舞着,这份“情”骨肉相连,这份“情”血浓于水,这份“情”魂牵梦绕,这份“情”不胜枚举。我的心第一次被震撼,是在多年前接待台湾家庭教育学会来访的活动中。这个团组来自台湾20多个县市,都是台湾从事基层家庭教育的青年工作者。第一次到祖国大陆来,他们对大陆有五花八门的想象。当时,为了让台湾同…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记者与一名刚从台湾旅游归来的友人相聚,闲谈之间问他:印象最深在何处?他嘿嘿一笑,嘴里蹦出一个字:吃!随后他告诉我,在台数日,除了跟团参观一些固定景点外,他就一直辗转游走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夜市,马不停“嘴”地吃着各种小吃。“真的好吃,种类多到吃不完,价格也合理。”其实去没去过台湾的人对台湾的美食都会有一些了解。无论是从官方正规的旅游宣传,还是从影视剧、大众传媒上的描述都可以体会到,“吃”早已经成为了台湾旅游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一辆辆小吃推车、一间间小铺面对台湾的意义和作用让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0.
5月上旬,我随南京市“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专题研修班”村支书学员赴台学习考察,感受颇深。在学习和考察中,通过与台湾“农业人’的接触、交谈,对台湾现代农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问必答 这次台湾研修学习,很注重于务实性,既有台湾高校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又有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1.
一位年仅38岁的台胞来到祖国大陆,并在江西投资兴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他就是江西主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顺监先生。谢先生待人很和气谦恭。他不善言谈,当笔者问他来江西的初衷时,他很平静地说:“我生于台湾、长于台湾,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我来祖国大陆投资兴业,既是出于公司事业的考虑,也是出于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要把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到祖国大陆来,通过创办实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一个企业家,谢先生很崇尚实干,1990年3月,谢先生到江西考察时,看到赣台农业合作开发前景广阔,便决定在赣投…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人     
徐南铁 《同舟共进》2013,(11):76-77
台湾的人也是黄皮肤、黑眼睛,说起话来也和我们一样,并不像我们某些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嗲声嗲气、扭捏作态。但在宝岛又分明让我感到台湾人的某些不同,这些不同让人生发出关于“人”的深深思考。关于台湾的人,最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台湾的“志工”。一天参观历史博物馆,为我们讲解的老者风度翩翩,头发花白,戴一副金边眼镜,穿着红色马甲,脖子上挂着工作牌。他说得很详细,很流畅,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也都能给出恰当的解答。在大陆看惯了年轻姑娘当讲解员,我以为他是馆里的资深工作人员,甚至是馆长一级的人物,专门为我们这些大陆来的文化人解说的。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少方面表现为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因为如此,在对待两岸经济差距的问题上,存在有不少片面的看法:海内外有些人,包括部分台湾同胞担心,台湾比大陆发达,加强两岸合作,实现祖国统一会降低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一些持“台独”主张的人,片面地将这种差距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鸿沟;台湾当局出于偏安心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23,(7):56-57
<正>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笔挺西装、说着流利闽南语的年轻人,热情地为前来咨询的台胞解答疑惑、办理业务。他叫李京机,是一位“90后”台青。自2016年被台湾母公司外派到福州工作,李京机从此开启了“登陆缘”。“外派两年时间,我结识到很多位大陆的朋友和在福州工作的台湾小伙伴,我发现自己很想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知道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就能预知他的未来。”一个人如此,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亦如此。李登辉身上的外国影子在不久前出版的《台湾的主张》一书里,李登辉对于自己处于日据时期的童年,有着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的追述。“最大的幸福是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让我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Z日本统治台湾“若从历史观点来看,或许可算是个悲哀;但若从个人自身来说,毋宁是幸福”,“直到今天,我仍然感谢时代让我能有些体验,开启我幸福的人生”。因为父亲是日本刑警,“从小学、到中…  相似文献   

16.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只身三次到台湾,在那里留下了革命的踪影,现在的“逸仙公园”即“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就是由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赴台时居住过的“梅屋敷”旅馆改建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自从台湾问题形成以来,美国历任总统都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又从没有放弃对“台独”的支持,如对台军售。了解美国民众涉台观点的形成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制定相应的涉台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先后采用univariateprobit、bivari-ateprobit和seeminglyunrelatedbivariateprobit模型对美国民众在台湾省地位的认同和对台军售支持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省地位的认同显著地影响对台军售支持,认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美国民众在对台军售方面的支持也显著要高。这充分证实了美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利用台湾问题来阻滞中国大陆的发展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台北举办的“两 岸财经贸论坛”上,台 湾宏芳集团董事长施振荣表示,台湾经济发展已到了一定的限度,两岸“三通”是台湾突破成长极限的关键。他说,“三通”对货物的成本、人的时间成本都有明显的实质影响。“三通”好  相似文献   

19.
章健  王跃 《两岸关系》2003,(3):65-67
一位上海小伙东吃一小碗、西吃一小碟,他的朋友又在叫他,“小朱,快到这里来尝这种没吃过的……”,“我都快吃饱了……”。后来,小伙子对我说,“因为还不能到台湾去旅游,所以,就想在这个展会上把台湾的小吃尝个遍……”  相似文献   

20.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