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莉 《求索》2011,(10):214-215,85
本文论述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历史碰撞中,闻一多致力于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构。阐述了闻一多以身体力行,在新诗格律关、神秘美、民族精神等三个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3.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使初期象征派诗人将诗歌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看成一种超越形式文法的组织法则,一种利用语言技艺来营造诗质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艺术本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主要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美。作为一个把诗歌创作视为生命的极富诗才的一代诗人 ,朱湘的诗也是极具艺术美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其创作具有中国古典诗的意境美、含蓄美 ,也体现在他对外国多种诗体进行了有益尝试 ,使诗歌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朱湘不仅是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的实践者 ,同时也以自己的大胆吸收和尝试 ,开创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论20世纪散文诗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坷 《思想战线》2004,30(2):76-81
散文诗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它的文体特性长期被新诗人误解。散文诗几乎成为新诗初期的流行诗体,受到中国新诗人的极端重视。散文诗给了新诗人过多的文体自由,不仅造成新诗人对"散文美"的过度追求,还助长了新诗诗体建设史中长期存在的文体自由与文体法则的极端对抗,是百年新诗无法建立起相对定型的诗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用"散文诗"这个术语作为这种抒情文体的体裁名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对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接受,最早体现在诗集《烙印》的格律化追求中,这种格律化追求和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有紧密的关联。臧克家在追求新诗民族性的同时,疏离了新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张力的缺失,是臧克家接受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诗缘相投的闻一多和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曾一起切磋诗艺,共同倡导新诗格律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新格律诗,进而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新格律诗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新时代。但是,他们的新诗格律理论与创作却又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诗学价值,从不同的方面为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方长安 《探索与争鸣》2022,(4):160-167+180
新诗内在的“自由”属性及其口语化、散文化之合法化进程,使得新诗发展内部始终蕴藏着一股消解写作难度、偏离诗性的力量,不断构建“难度诗学”以匡正没有难度的新诗写作,成为新诗演变史的突出特征与历史宿命。当前,重建新诗写作“难度诗学”的使命,主要应由具有理论创造力的诗人承担,重构的目的与根本原则是诗性创造,可遵循五大基本思路与具体原则:创造性转化古典诗学资源;批判性借鉴近百年来新诗“难度诗学”建构经验;弄清新诗写作的当下境遇和诗意生成的新语境、新机制;探索新时代中国人诗意栖居于汉语的新方式;落地于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辨。重构“难度诗学”既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理论实践行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建的历史价值及其诗学限度。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民主斗士,而且也是勇于艺术改革的探索者,他所提倡的新诗格律就是探索成果之一。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曾经寻找各种途径,企图解决当时盛行诗坛的那种欧化和无政府的状况,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和民族特点的新格律诗的形式。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诗人曾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并且不断在形式上“花样翻新”(刘半农语),以建立一种既摆脱  相似文献   

10.
李乐平 《学习与实践》2012,(12):110-117
济慈对美之理念的追求,深深影响着闻一多。他追求诗之美的灵魂,亦追求诗之美的形体。而对诗之三美理论的提出,表明其对美的追求达到极端,这是对济慈诗学理论的超越。受济慈诗之优美音调,瑰丽色彩的艺术纯美影响,闻一多的诗作也体现济慈美真合一的艺术思想。但他的诗受影响于济慈,同时也超越济慈,这主要表现为诗的三美格律运用。无论济慈还是闻一多,他们都曾把诗当作自己的终生追求。虽然济慈在英国浪漫诗史上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而闻一多在诗论诗作里,古今中外的特色都熔铸其中。若从融汇古今中外这个角度看,闻一多显然更超越济慈。  相似文献   

11.
“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的这句名言贯串并支配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贺波彬 《求索》2011,(10):199-201
在中国新诗的行进过程中,新月诗人朱湘是一位比较独特的诗人。诗人凭借天真热情,执着努力来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坚守传统而又不拘泥,化用古典而又有创新,追求静穆又不失热烈并以此寻求新诗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2月25日至29日,以"诗意中国: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两岸诗会活动在海南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60余名诗人和艺术家参加。诗会由两岸诗会高端论坛、新诗新书发布会、2014两岸诗会暨桂冠诗人颁奖典礼、寻找海南文化之美采风、两岸诗人龙青  相似文献   

14.
1946年7月15日是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导师、诗人闻一多老师在昆明西仓坡被国民党特务枪杀的“最黑暗的一天”。58年过去了,闻一多的英雄业绩已经载入史册,闻一多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毛主席曾高度赞扬过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毛主席、周总理等  相似文献   

15.
以一腔热血洒尽春城大地上的闻一多,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三年了。这位英勇的民主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启导和教育下,投身革命行列,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和一切恶势力,光明磊落,英勇坚强,用生命写下了壮烈的诗章。他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在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开始的今天,闻一多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闻一多的斗争活动和精神,对我们广大的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青年一代,是一个鼓舞和激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21,(4)
正闻一多从来没有忽略发掘青年诗人,他破格录取了臧克家,培养扶植了陈梦家。这两个学生让闻一多非常得意,两人的照片就放在他的书桌上。他常对客人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因此,臧克家、陈梦家被称为"闻门二家"。闻一多与"闻门二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斗士三位一体,学者时期最长,其中,又以"楚辞"研究为闻一多耗时最多,用力最勤,成果最突出,最能彰显其学术个性的领域。"楚辞"是闻一多唯一带有生命体验去研究与创作的,《九歌新编》脱稿不久,闻一多遇难。闻一多研究"楚辞",从1932年春天到1942年12月恰"十年左右的光阴"。但,闻一多起步较晚,到三十四岁时才投身"楚辞"研究。闻一多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闻一多的"楚辞"研究有些特别,根源于闻屈相通,闻一多深味屈子之心。  相似文献   

18.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朵渔 《同舟共进》2014,(10):75-80
【燕园的神仙眷侣】 陈梦家,著名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他是前南京金陵神学院提调(相当于院长)陈金镛的儿子,原籍浙江上虞,生于1911年4月16日,自幼在南京长大。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陈梦家曾在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最后拿到了律师执照,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从16岁便开蛰台写诗,  相似文献   

20.
再现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先生光辉形象的电视剧《最后的演讲》(上、下集).由中共湖北省委育传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稀水县委宣传部、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协助拍摄,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的最后岁月为主要内容,撷取他的《红烛》等四首诗歌为抒情脉络,不惜浓墨重彩着力表现其诗人气质、学者风度、战士风采,用诗的语言沤歌其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还展示了当时聚集在云南的李公朴、吴晗、朱自清等我国老一代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