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廉颇被毁     
读廉颇被毁尹智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段文字,记录了赵国名将廉颇被毁的史实,栩栩如生地刻划了各个当事人的形象与心态.其原文如下: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言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候有个姚贾,原为大梁人,曾在赵国做官,为赵国出使韩、魏。韩、魏知其有才辩,施反间计,想让姚贾归韩、魏。赵王昏聩,竟误听谗言,把姚贾赶出去了。姚贾没有  相似文献   

3.
贪利铸鉴     
利令智昏,古已有之。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占了韩国的野王。野王位于韩国上党与韩国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上。上党的地方官冯亭怕自己孤立无援,想归附赵国,遂派人告诉赵孝成王:韩国要把上党之地划给秦国,但上党官民不愿归秦,而愿把所有17个城邑归于赵国。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说:这是冯亭想嫁祸于赵,我国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赵胜说:不要白不要,这样一块好地方,这么一些城邑,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么?赵王认为赵胜言之有理,确实有利可图,就发兵占领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然而这样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王又派白起去打赵国,加之赵王派赵括为大将应敌,用人不当,赵国大败,40万赵军全部覆没。  相似文献   

4.
贤士谏主     
张光茫 《求贤》2011,(3):54-54
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为帮助赵国解除秦军的包围,假借魏王的旨意,调动魏国十万大军,与赵国里应外合,打败了秦军。赵国国工对信陵君的壮举万分感谢.决定将赵国五座城池封赏给信陵君,信陵君听后面露骄矜,感觉受之无愧。  相似文献   

5.
冯唐举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2):54-54
冯唐在汉文帝身边任中郎署长.因冯唐的祖先是赵国人,一次文帝问起赵国名将廉颇、李牧的事情来,冯唐如实陈说.听到廉、李二将为国抵御强敌的往事,文帝十分感慨.拍着大腿说:“我怎么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贤才猛将呢.那样我还用担心匈奴的侵犯吗?”  相似文献   

6.
失贤亡国     
田野 《求贤》2011,(7):55-55
廉颇和李牧都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他们忠于赵国,英勇善战,英雄美名至今传扬。  相似文献   

7.
人才建设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看一个“用”字。古人用人有“察实、举要、破格和去私”之说。所谓察实,是指考察。战国时期赵王起用赵括与秦军交战,宰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劝赵王不用赵括,而赵王不听,结果秦军一仗毁掉赵军四十万。赵括从小学兵法自以为天下莫能当,其实不过是纸上谈兵之徒。赵王的教训在于不察实。举要,即讲辩证法,抓主流。古代子恩向卫侯举荐苟子,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的赵括是个悲剧性人物,他作为赵国的大将军,率四十万大军与秦将白起作战全军覆没,自己也死于疆场,从而留下“纸上谈兵”的千年话柄,可谓身败名裂,给后世用人留下多方面的启示。据宋代学者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记载,当时有四个人对赵括作过评价。第一位是秦国的应侯范睢,他派人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不过,这个评价乃是一计,话是反说的,目的只是想找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赵王中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第二位是蔺相如,他劝赵王不要用赵括,说:“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  相似文献   

9.
平淡是真     
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升、有降,有时或许默默无闻,有时会轰轰烈烈。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很有军事天才,常打胜仗,但也有失意的时候。在长平战役的初期,赵军的统帅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军的兵力无法在进攻中取胜秦国,因而采取深沟高垒之术,拒不出战,等待着秦军疲惫。而赵王对此却不理解,以为是廉颇怯懦。后来赵  相似文献   

10.
在世人的心目中,蔺相如几乎是个完人。他的完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秦昭襄王意欲从赵惠文王手中夺取和氏璧,蔺相如保住了和氏璧。过了两年,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席间,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毕,秦吏即大书一笔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不干了,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辞》中说:夺取新的胜利,就要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现在,有少数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讲实效,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作风。不搞花架子,讲求实效,这是做好各项工作极其重要的问题。 从古至今,搞花架子的人没有不对国家和事业造成大损失的。战国时赵国的赵括,就是一个搭花架子的人,平时把兵法弄的精熟,夸夸其谈,赵王要以赵括为大将军,赵括的母亲就不同意,认为他不务实,难当重担。赵王不听,任他为将军,秦昭王47年抵御秦国的白起的进攻,结果长平一战大败,40万大军皆降,赵括被杀。建国后1958年,曾一度搞浮夸风,粮食高产36000斤,放“卫星”把许多块田的稻谷移到一块田里,这样的花架子使国家和百姓深受其害。 “花架子”祸国殃民,但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市场,还有一些人喜欢搞?说到底,搞花架子,不动脑筋,不花力气,不讲科学,能获得荣誉、地位、名  相似文献   

12.
但凡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显现自己光辉面,遮掩缺失面的本能,造成客观上识人优点易,察人缺点难。领导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发挥部属的长处,但只看到长处,忽视短处,同样用不好人,甚至会害了一个人。历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赵国的赵括是个兵法通,但只能纸上谈兵,不会活用,赵王命他带兵打仗,结果,30万大军全军覆没。诸葛亮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谙熟兵法”的长处,却忘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短处,派他把守要塞——街亭,结果失守,征  相似文献   

13.
少年智劝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12):44-44
战国时期,秦国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为此他安排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来一起攻打赵国,但张唐对到燕国任相却连连推辞。一位少年家臣甘罗对吕不韦说:“臣有办法让他去。”  相似文献   

14.
王淦生 《奋斗》2011,(3):61-62
能凭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担任说客,以其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为赵国请来救兵立下汗马功劳。此后,“毛遂自荐”一直被引用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范。与之相悖的是“自挑位置”,就是当事人带着个人的主观意愿,“盯”着某个有实惠、有实权的位置,围绕“自我”跑官、要官。如此挑三拣四,与组织分配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6.
廉颇的悲剧     
古典传统戏曲《将相和》里的廉颇,是个家喻户晓的英豪形象。作为战国时的赵国名将,他不仅勇武过人.驰骋疆场,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深明大义,胸怀坦荡,知错即改。至今,他“负荆请罪”的故事还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7.
2020年的冬天出奇地冷,但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双岗子村,打开赵国华的豆包作坊大门,氤氲的热气瞬间就迷住了眼,随之涌入鼻腔的是一股浓浓的米香。为赶在中午前出锅黏豆包,赵国华正带领几位姐妹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发面、和馅、包捏、入屉……整整忙活了一上午,赵国华总算有时间喘口气。她擦了擦额头的汗自豪地说:"谁说豆包不是干粮?干好了,它一样是咱农民的‘金疙瘩’!"  相似文献   

18.
音容犹在风范长存──周恩来同志廉洁奉公故事赵国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一套《革命领袖故事丛书》,其中周总理的一册共有10个单行本,10个单行本中有一本叫《奉公楷模》,我几乎是流着泪看完这本故事书的,现将我摘记整理的几则故事,奉送给各位读者。厉行节俭...  相似文献   

19.
正赵王坟石刻表现的,是后龛中的墓主正在接受乐舞、美食酬献的情景。反映了宋元明时期,包括播州土司在内的社会上层宴饮作乐的社会风尚。生死之间,既相互隔离,也彼此相通。1957年春,贵州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遵义皇坟嘴发掘了播州杨氏第13世杨粲夫妇的合葬墓。与此同时,在隔河相望的赵家坝也清理了一座古墓,当地人称"赵王坟",  相似文献   

20.
孙宁 《学习月刊》2014,(4):98-9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育战线过去普遍存在的“八重八轻”(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重智育.轻德、体、美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优等生,轻后进生;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生共性,轻学生个性;重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成才.轻成人)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