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规律的探索成果主要包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认清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内的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尊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回答时代课题的基础上探索相关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活的灵魂,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条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力量源泉,借鉴国际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外部条件,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辩证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规律的探索成果主要包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认清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内的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尊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回答时代课题的基础上探索相关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活的灵魂,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条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智慧源泉,借鉴国际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外部条件,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辩证要求.  相似文献   

3.
理清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和逻辑体系,是从理论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至少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求它解释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新现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要求它直面时代问题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它指导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涵义、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的联系和发展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之网上不可或缺的网结。中国化、时代化从空间性和时间性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大众化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同统一于实践中。只有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发展,才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是大众化理论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时代化是中国化的客观依据,中国化是时代化的理论总结;大众化是时代化内在要求,时代化是大众化的内在活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属性和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国的科学总结;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拓展,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需要破解的现实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必须在把握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模式等进行时代化的优化,以满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具体内涵、发展路径、必要性以及时代要求是本文的立足点,基于此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基于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是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中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等视角探讨三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丽  梁飞 《理论学刊》2012,(11):19-2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重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时代挑战和党的伟大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点内容;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坚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动力,实践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支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靠保证;两者相互发展,共同回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解决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积极回应、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效,教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视野下,从掌握教材、改革方法、感染学生三方面着手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不断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基础;文化整合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归宿。当前,需要以文化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性;以文化自觉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以文化自觉提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既是时代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体现时代特征,焕发出时代的气息,才能使其中国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落脚点,时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领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内在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在于,培养问题意识,回答时代课题;关注现实生活,吸收时代内容;努力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相似文献   

17.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适合本国情况、时代特征、人民要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实践标准才能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为只有经过本国实践检验,才能鉴别适合本国情况的基本原理和不适合本国情况的东西,才能根据本国情况、时代特征、人民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正确总结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向前进,无论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江泽民、胡锦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是在继续运用实践标准的过程中实现的,实践标准是实现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就在于与时代同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主动适应实践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时代主题和时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动力和外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就在于与时代同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主动适应实践要求而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在批判、扬弃各种错误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代主题和时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动力和外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芳尚 《理论导报》2010,(11):13-15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成立近90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打天下和治天下的一个重要法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拟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