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奋斗》2016,(9)
正在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被称为"东北的延安"。作为当时的合江省省会,佳木斯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佳木斯历史上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期,是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对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佳木斯能成为"东北的延安",是以张闻天为首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和群众在探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智慧的结晶,它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是我党历史上宝贵的财富。一、"东北的延安"与战略大后方  相似文献   

2.
1935年秋,当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爆发了一场错误"肃反"运动,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及红二十六军的党政军领导人。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主持解决了陕北"肃反"扩大化的问题,释放了刘志丹等被错捕的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也为党中央和红军在陕北落脚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6,(11)
正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中,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等原因,佳木斯作为合江省省会为建设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取得东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为文艺运动新高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准备。人们称誉这一时期的佳木斯为"东北小延安"。东北小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发  相似文献   

4.
1935年秋,西北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左倾肃反,史称陕北肃反。中共北方代表和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通过不同途径得到西北革命根据地问题严重的报告,遂派遣朱理治、聂洪钧等赴西北解决问题,加强领导。依据上级有关肃反的决议,加上当地的某些领导人的配合,依靠刚刚开赴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肃反领导人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场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党政军领导的肃反运动。这次肃反造成了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严重危机,中共中央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后,迅速释放了被关押人员,从政治上对陕北肃反进行了定性,在组织上对肃反的某些领导者进行了处理,初步解决了陕北肃反的遗留问题,化解了根据地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湘鄂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共中央曾计划把湘鄂赣苏区和赣西南苏区连接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共湘鄂赣省委隶属于苏区中央局领导,党政军群等工作都得到了苏区中央局指导。湘鄂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相似文献   

7.
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是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边党政军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培育下创办的,它伴随着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建立,并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逐步得到壮大,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亮点,为陕甘边红军部队和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木 《世纪风采》2013,(7):30-35
1937年12月,中革军委将在延安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萧劲光担任司令员。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留守兵团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齐心协力巩固了延安大本营,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展了革命根据地,为以后全国解放做出党最高军事当局同意了八路军东进,在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区创建根据地,配合友军在平绥线和平汉线作战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实践》2021,(6)
正赤峰市林西县是一座英雄的县城。解放战争时期,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上游的林西县,成为冀热辽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指挥中心和稳固的后方,被誉为"热北小延安"。这期间,仅10万人口的林西县,先后有8000多子弟参军入伍。1954年,林西县在县城西山开始建设烈士陵园,2014年于旧址重建,更名为林西县西山革命烈士纪念园,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的中共县长,是实际担负着各项抗战任务的地方干部群体。在备战御敌方面,他们积极投入军事斗争,不仅在抵抗侵略、动员民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大多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充分展现出不畏强敌的革命精神。在建设后方、巩固根据地方面,县长在教育、经济、政治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少业绩。作为领导实际的"指挥员"和躬亲实际的"战斗员",他们在热火朝天的革命与建设中创造出大量鲜活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些经验成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此外,县长的执政理念和行事风格,又是一种象征和符号,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基层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长期驻扎在沂蒙地区,直接领导建立了沂蒙抗日根据地。为保障战勤、稳定市场、发展经济,北海银行总行在沂蒙地区建立,各分支机构在沂蒙地区逐步建立,成为重要的战时金融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奔赴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秋,党中央号召延安的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到敌人后方去",于是一批艺术家辗转来到太行山,在敌后茂密的深山丛林里展开了另一种形式的战斗。他们以文化当武器,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抗日的同时,用文化荡涤人民的心灵,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西北战地服务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是八路军领导的一支宣  相似文献   

13.
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是1934年中共中央为着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进攻,计划在敌军后方与侧边猛烈开展游击战争,以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而在闽南和粤东边界组建的地方党组织。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它领导边区军民从当地斗争实际出发,英勇奋战,使闽粤边区成为一块富有声色的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之一。在纪念中共闽粤边区  相似文献   

14.
1942年初召开的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是"皖南事变"之后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对于新四军和华中各根据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华中实际,提出了华中发展的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此次会议及其精神的贯彻,在消解各根据地矛盾的基础上,确立了根据地党政军一元化的领导体制,高度强化了中共的领导,有效保证了战时决策的高效贯彻与执行。这对于粉碎日伪的疯狂"围剿",对于新四军及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和迎接更艰苦的抗战阶段的到来,无疑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胡耀邦投身革命后,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和部队政治工作。抗战期间,他一直在延安总部机关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又在华北部队任职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曾三度担任地方一把手。这三次任职,尽管时间都不长,但对他的成长历练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出任川北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1949年12月初,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率部随贺龙从陕南进军大西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的心里,永远铭记着延安,铭记着延安所在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因为它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在这里,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在这里,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里,党和人民创造了革命的优良传统,被称为延安精神。产生于延安的这种精神财富应该世代继承下去。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尤其年轻人,对此已经知之甚少了。令人欣慰的是,《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一书,经过老同志吴志渊长期苦心经营,终于写成,即将问世。我衷心祝贺这本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17.
孙国 《党史纵览》2010,(8):22-26
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将在延安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萧劲光担任司令员。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留守兵团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齐心协力巩固了延安大本营,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展了革命根据地。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为以后全国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留守的岁月也成为萧劲光革命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研究是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革命史"研究路径的兴起,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视角明显转化,研究视野大为拓展,在革命事件、革命动员、革命政策、革命组织、革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意义上的突破与创新。当然,对于"新革命史"研究路径的关注与认可,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革命史的研究,"新革命史"研究路径与传统革命史研究路径也并不是一种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新革命史"研究路径一定能够将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研究层次,也一定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解放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延安一代""延安一代"指大致出生于1900—1925年之间的红色知识分子,他们于抗战前后进入各根据地  相似文献   

20.
薛腾 《党史文苑》2012,(2):12-14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是由山东地方党组织通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而创立和开辟的,而后又在1939年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入鲁期间获得了巩固和扩大。但是,自1941年春起,由于日伪顽的疯狂进攻和山东地方党政军机关工作方式的失误,致使山东抗日根据地遭受巨大损失。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刘少奇受党中央委托,于1942年4月来到山东,对山东地方党政军给予全面指导,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扭转被动局面、渡过难关并走向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