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8)
正1948年,我出生于台湾嘉义的一个小山村,因中国文学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有名的话是:"在我死之前,让我做一个中国人。"在台湾,我是出了名的统派。每当朋友、学生和后辈知道我的成长背景,就会问:你怎么会成为一个统派?我觉得这就是现在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台湾的过去,只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过去,所以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怪人"。我自己则认为,我会成为现在的我,再自  相似文献   

2.
《中国残疾人》2006,(8):58-59
最近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聋人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真的就像自己平时观察到的那样,是不善言辞,不会说话,耳朵听不见,只能通过手语与他人交流的那种聋人吗?我们真的就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是这个主流社会的弱者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我们聋人自己呢?换一下角度去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聋人自己,我觉得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别人眼中的那种无用的人,心智低下的人,这根本就是一种误解。聋人是什么?——是交给自己的一份试卷,而不是抛给社会的一首怒吼歌。大海永远没有平静的,天天都…  相似文献   

3.
人们既然这样称呼我,叫了少帅,我就应该拿出那种气势,那种精神面貌,我个人是比较欣赏那种状态的。因为,精神是支柱,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果没有了精神这个最基本的东西。你就不会有激情,不会有感染力,不会有创造力,那么你怎么能够成为这么多人参与的竞争中的佼佼者? 也许,4年后,我们只获得一块金牌,我觉得,只要是尽心尽力,顽强拼搏了,就值了!  相似文献   

4.
<正>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5.
记得小时候常常问自己一个好玩的问题:当女孩儿好,还是当男孩儿好?回忆起来已经不能肯定当时的答案了,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可以想象的情景是一会儿觉得作女孩儿好,一会觉得当男孩更不错,总之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心像一只小鸟,扑扇着翅膀,  相似文献   

6.
人热了会冒汗,冷得厉害就会浑身哆学;有异物在眼前晃动时会眨巴眼睛,辛辣气味冲进鼻腔就会打喷嚏;用锤子轻敲膝盖时小腿会自动跳起,手轻挠脚心会痒痒难忍......上述种种,均可用"忍不住"形容之,属正常的生理反应,每一个人都会一样。但有的人出门上班以后,总是怀疑自己忘了锁门,急急忙忙赶将回来,看到锁完好无损地挂在门上,这才放得下心来,可第二天又会重演此幕;有的人老认为自己手不干净,于是就反复不停地洗手,直洗得自己都不耐烦;还有的人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整天疑神疑鬼,坐卧不安......如此"忍不住",是患了"强…  相似文献   

7.
在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的人”之中,有不少人觉得自己“胆小,不成大器”。胆小而不成大器,即使在紧要关头也采取不了行动,所以人们认为,这样就会错过好不容易出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觉得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似乎又进了一步。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受,是直接而短暂的;可音乐带给人心灵的影响,却是递进而隽永的。那些曾经为音乐投入毕生精力的人,如若看到今日人们对音乐出现认识上的欠缺,那应该是会忧伤的;那些正在为音乐努力着的人,对于此时社会上音乐素养普遍缺乏的现象,也许是感到无奈的。既然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音乐、接近音  相似文献   

9.
在“人道主义”栏目扩版的第一期,作为编辑,选择了这样一组文章刊出,是希望读者朋友都来思考一个问题:当今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心以及相互间的扶助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也许,是人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的怀疑造成了这样的现状;也许,那些曾奉献过爱心的时刻和情怀被欺骗和谎言无情地捉弄过;也许……但,我们仍然不认为,这就是可以变得冷漠和拒绝给予的理由。生命是胜过其他一切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珍爱自己,也包括珍爱他人的生命是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线。眼看身边的生命遭到危难和威胁,不尽其所能帮一把,扶一手,你自己的良心真能安然?想想如果轮到自己头上,你哭你唤,没人理你,你难道不心彻如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可以脱离他人而独自存在,所以,在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关注别人、帮助别人,归根结底就是关注和帮助我们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最终让我们自己获得珍惜。  相似文献   

10.
人民论坛记者: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周晓虹: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头;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潘真 《传承》2009,(9):42-43
早在18岁时,他就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草婴。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株生命力坚韧的小草,背负着顽强的精神前行。他说:"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渺小,好像一棵小草,火烧也好,被人踩也好,但我不会随便屈服,有了条件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  相似文献   

12.
<正>说起来现在当官挺不容易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免不了会让人觉得不食人间烟火、不近人情,而"亲和力"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周围人觉得你是否好接近,都是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残疾人》2006,(4):52-53
我碰到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普校的聋人在心理上好像有点问题,他们脾气古怪,孤僻不合群。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出现呢?我认为,听力损失的他们长期生活在健听人的包围圈里,与人说话有点模糊不清,人家也觉得和他说话特别费劲。而这种人又会固执地以为健听人看不起自己,心里感到很痛苦,有一种恐惧和仇恨在心底里,表面看不出来,但是自己心里却很清楚,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属于这个健听人圈子。因为在和健听人的接触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这种现状。这种痛苦的生活如影随形,无论他走到哪里…  相似文献   

14.
有位班主任,每临寒暑假,总是给一些平时与教师有成见的,缺乏学习信心的,或思想表现差的学生写信,我认为这种做法好。学生如果能够意外地收到教师写给他的信,一定会惊喜万分。惊喜之中,带去了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从此以后,也许他会消除对老师的思想隔膜,更加信任老师,向老师敝开心扉;也许他会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认真补习功课,打消辍学做工经商的念头;也许他会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差距,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总之,一封平平常常的信,很有可能解决一个或几个教育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给学生写信,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因为:第一它具有“平等性”的特点。通信双方本身就是平等的,尤其是教师给学生写信,又  相似文献   

15.
《时代潮》2000,(11)
我是晁夕。刑警是我的职业,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出出入入于"天堂"与"地狱"之间。我喜欢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带着"吉列"的味道陪我的女友听音乐会。晚上,我也许会裹着破大衣出现在都市的某个角落蹲坑守候,也许会出现在看守所的房间里打着长长的哈欠。做警察近10年,在一些人的眼里,我的经历、我的感受不一定称得上是财富,但它的确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真实。作为一个警察,我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下班后,脱下制服,换上舒适的短裤和旅游鞋,我只是一个年轻人,  相似文献   

16.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7.
赞美是一种催眠。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到如果别人说你是美的,你就真的是美的,而且越来越美。赞美也是一种激励,当你自己觉得自己不够美时,通过别人的赞美你也会朝着漂亮的标准不断地修整自己。在心理学研究中,互惠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当你运用语言赞美对方,对方也会在适当的时间赞美你;或者你给对方很大的恩惠,他也会给你很大的回报。  相似文献   

18.
潘玲 《青年探索》2005,(3):63-64
他出生在一个美国小镇上,父亲是一位只上过三年小学的煤矿工人,母亲也只上到了八年级。他本人也从来没有取得过大学文凭,但如今,他却是40多项美国专利的拥有者。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他的专利更是高达300多项。他的天赋和他的成就让很多人都觉得,他仿佛就是另一个托马斯·爱迪生,然而他却说,自己其实一点都不像爱迪生那么勤奋,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也许是一个“最懒的发明家”。  相似文献   

19.
李银河: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女性》: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将近半数的网友认为女人再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上次婚姻的阴影。从感情上说,您对这件事是怎么理解的? 李银河:离婚毕竟是向一个你很熟悉,跟你生活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投入了很多感情的人告别,女人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在感情上会有创伤。有的人会觉得很痛苦,觉得人生很失败,这种创伤感可能持续一生,长  相似文献   

20.
陈思 《时事报告》2006,(6):50-51
“人要脸,树要皮”,我觉得这句俗话说得十分形象。树木被剥去皮就无法正常地生长,同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脸面都不顾,那么他也无法正常地做人。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经常会看到当有老年人上车时,有很多大学生站起来主动让座。每当这时,我总会有点感动。也许,有人会不屑地说:“这点小事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