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2.
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孙中山革命事业遇到挫折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毅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孙中山视共产党人为改组国民党的新鲜血液,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期关于国共合作的形式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组成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主张深得人心,得到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国民党的支持与合作。其结果是大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合作的讲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此次合作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最突出的是联合抗日,但具体联合的组织形式是什么?一直没有很好地达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统一战线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中共的一些负责人参加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部分省、市的国民党地方党部由共产党员主持,同时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形成,到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人们常常把这次国共合作称作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握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胜利与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而告终。历史和人民曾三次选择了中国国民党(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然而它并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逐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一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规律,然而我们对于国民党为何"失道"、如何"失道",却经常不得要领。本文的立足点不在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而是聚焦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从中得出八个教训。  相似文献   

7.
《军队党的生活》2008,(1):70-70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20~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有了国共合作才促使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8.
胡松涛 《湘潮》2023,(10):14-15
<正>白面书生上“梁山”,率领百姓打江山毛泽东本是一介书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国共合作后,蒋介石拿到了“枪”——他在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任校长,后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毛泽东拿到了“笔”——他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10月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相似文献   

9.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从合作伊始到分裂之前,中国国民党方面,始终存在着对合作对象中国共产党的限制策略。这个策略在实质上反映了国民党巩固和加强自身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的基本意图。了解和研究国民党限共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对于深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关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改组期间,孙中山不但表示要“以俄为师”,学习俄国共产党的方法来建设国民党,并且付诸实践。因此,国民党在组织原则、组织纪律、领导体制、组织成分等方面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实现了国民党组织建设的重大发展和转变。正是这种发展和转变,使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组织制度上有所接近,使第一次国共合作认可能成为现实。在组织原则上,国民党实现了由个人集权制到“民主主义的集权制”的重大转变。中国国民党组建之初,仍然沿袭了中华革命党个人集权制的组织原则,带有党魁独裁制的遗风。《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有全权总揽本党…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中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还在国民党内当了"官",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若论他当时在国民党的职务,要高于与他同在国民党内当差且成为他后来的政治对手蒋介石。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直线上升,远远超越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党的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因追随孙中山,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1921年,董必武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既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从两次国共合作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以丰富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为推进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历程中,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个重要阶段。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手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在此过程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得以积累经验、发展壮大。在此期间,许多中共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担任高级职务。他们的很多活动,都尘封在那发黄的国民党历史档案中。数十年光阴逝去,当我们拂去这些历史档案上的尘埃,重新翻阅这些珍贵的信函手迹时,一些熟悉的名字逐渐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陈玫 《世纪桥》2011,(10):15-17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观念认为: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形式促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第三国际一大功绩。有的同志甚至从分析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出发,混同形式与内容,断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笔者不否认列宁在世时和逝世后,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也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局面,但翻阅历史资料,笔者对上述论断却不能完全苟同。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第三国际在斯大林把持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史学界都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一个叫马林的荷兰人策划的。1921年4月,马林受第三国际和苏俄政府的派遣来到中国。他  相似文献   

17.
1923年,似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波澜不惊的一年。但历史深处,其实有很多的"波"与"澜"值得关注。这些波澜影响了党之后的历史走势,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便是国共合作。保持独立参与合作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着改组国民党进入一个新阶段,也宣告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对"民众之利益""民众之情感"的关注,是孙中山革命方向的根本转变,也是国共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05年连战先生中国大陆"破冰之旅",2008年马英九先生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4月胡锦涛、萧万长博鳌论坛历史性会见,以及6月国民党现任主席吴伯雄的即将访华,不仅打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历史上长达60多年的僵局,激发了海内外对两大政党未来关系走向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两大政党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始终是左右中国政局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1]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当时国共两党"一国两制"式的特殊合作方式,则是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课题,其中不乏历史启示,尤其对解决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问题加以探讨,以有所贡献于海峡两岸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9.
王刚 《党史博采》2020,(4):60-65
"黄埔军校"这一称谓,一开始是指建立在广东广州东郊黄埔长洲岛上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言。"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那么,因何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名后来几经更换,校址几经迁移,直到现在人们却还仍把更换了校名迁移了校址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呢?这是因为虽然校名几经更换,校址几经迁移,但后来的"军校"却一直沿用"黄埔军校"的教育教学体制,故仍都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20.
文锋 《党史博采》2005,(5):37-38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严重危机.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毛泽东指示华中我党我军,要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独立自主地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反对国民党的投降分裂活动,坚决击退顽军的进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