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含笑花     
吴然 《瞭望》1987,(49)
一 这是1987年2月12日。诗报《含笑花》出版两周年了。 一封寄自“中共北京军区委员会”的挂号信,送到编辑部。信中写道: “几十年的军旅生活,使我们对战地诗有着一种很深的感情。战争年代那些和胜利捷报一道流传的‘诗传单’,那些带着炮火硝烟的‘枪杆诗’,曾经给予我们这些老兵许多鼓舞。如今《含笑花》又以新  相似文献   

2.
舒芜 《瞭望》1992,(12)
六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八引《漫叟诗话》云:“诗中有一字,人以私意窜易,遂失一篇之意,若“相公亲破蔡州来,,今‘亲’字改作‘新’字是也。”胡仔曰:“《酬王十二舍人雪中见寄》云:“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前平满白皑皑。今朝踏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今‘从’字改作‘仙’字,则失诗题‘见寄”之意也。” 舒芜按:二首皆韩诗;杨慎《升庵诗话》卷五亦有论“诗从”不当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团结》编辑部: 本人由于工作环境关系,接触《团结》杂志机会较多。看到贵刊98年第二期封底落款为“中山先生诗丁丑秋书于连滨植元”的书法作品,“中山先生诗”应是汤增壁代孙先生执笔,为悼刘道一烈士所撰挽诗。江西文史研究编的《江西文史》(1994年第一期),第一篇文章就讲到悼刘道一烈士这首诗作的由来。该文系李铝正作,标题是:“成文自足一家言”,副题是“记毛泽东同志萍乡籍老师汤增壁”。其中写汤“长于文笔”一节,就比较详细列举了他代孙先生撰挽诗的事,当然还有他也代黄兴撰写过给汉口《国民日报》的题诗。现就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具有先锋意味的青年诗歌运动,萌发于“文革”后期的“地下诗歌”及其民间文学活动,1979年民办文学刊物《今天》的创办为其正式开端,至1989年告一段落。其间活跃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的两代人。对前一代人的称谓有“朦胧诗派”、“《今天》派”等;对后一代人的称谓有“第四代”、“新生代”等,“代”的划分因起点各异,是否科学历来有所争论。名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对两代诗人文化命运的透视,揭示出当代中国青年诗歌运动的内在精神,为更年轻的一代人起而越之提供食粮。以下的对话录为我们反思历史的足迹,又开辟了一个视野,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夸张和跳跃     
诗人写诗,运用夸张和跳跃手法,这是用得比较多的。有时在一首诗里,这两种手法并用。李白在一首诗里运用这两种手法,用得比较突出。先说一首诗里兼用这两种手法的,如顾况《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这里的“玉楼”,用“玉”来形容楼的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为了反对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过一篇题名为《调查工作》的文章(1964年公开发表时改题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毛泽东曾经说过,“那时没有‘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是那个时期斗争经验的总结,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极其重要的指  相似文献   

7.
有位同志谈说理诗,是讲通过形象来说理,认为唐人的说理诗胜过宋人。举的例子里有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诗中的名篇。《唐诗三百首》里孙洙批:“二十字气象万千。”《唐诗别裁》沈德潜批:“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称赞它写景是气象万千,称赞它有骨力。这首诗通过写  相似文献   

8.
张素我 《团结》2002,(4):34-34
出版《蒋介石文集》是毛泽东主席在“文革”前提出的,中宣部安排人民出版社进行了编辑工作,拟印一千部。稿本出来后,毛主席批示:“一千本太少,印它一万部。”但不久“文革”开始,此事便不了了之,稿本也散失。  相似文献   

9.
辛岩 《瞭望》1994,(47)
《湖畔》,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于中国诗坛的一颗新星,虽然就时间而言,它只是“五四”以后的第五本新诗集,然而就诗的艺术风格而言,却可与郭沫若的《女神》媲美。诗集自费印刷3000册。迅速销售一空。当年郭沫若、叶圣陶、郁达夫都曾写信向“湖畔诗人”表示祝贺。不少文学刊物发表了赞扬文章,朱自清对《湖畔》也曾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九月初刚刚面市,诗人流沙河写的,曰《隔海说诗》。这是一本今诗话类的著作,所话者,台湾当代诗人们的诗。这已是流沙河第二本评述台湾诗人的著作了。一九八二年,他在《星星》诗刊上就有过一月一篇,连载一年的文章,后来结集于八三年出版,是为《台湾诗人十二家》。十二家者,根据台湾出版的《当代十大诗人选集》选的十家:纪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痖弦、罗门、商禽、杨牧、叶维廉,又添入了郑愁予、高准两家。每家一篇简短的介绍,再附录若干首诗。  相似文献   

12.
舒芜 《瞭望》1992,(26)
五十四 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二云:“闽中曹能始在明末以诗人称,有得家信诗:‘骤惊函半损,幸露语平安。’时在平远台饮次道此,各以为佳。独一客谓‘露’字不如‘剩’字之当;大抵‘平安’注函外,损馀曰‘剩’,若内露,不必巧值此字矣。及予归寓,寓客五六人夜坐饮,为述其语,众复称一佳。中一客又曰:‘不然。两语不必接,露不属损。“剩”便拙凿’。说诗之各有意见如此。”  相似文献   

13.
张定浩 《党政论坛》2012,(20):27-27
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里讲,“所有伟大的诗歌都要求我们被它占有。在记忆中拥有是开始,扩展我们的意识是目的”。如果要我挑选几首伟大的中文诗,《春江花月夜》一定在其中,这首诗里的不少句子都被后人引滥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自己读过这首诗。闻一多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  相似文献   

14.
宏图 《瞭望》1990,(44)
丁玲《生活片断》有“一段回忆”。1921年,丁玲与王剑虹等“带着非常景仰的心情”去拜访创造社诸君子。正值郭沫若、张资平在,寒暄之后,“郭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们大约是来找郁达夫的?’”闲谈中,郭问了来访者在平民女子学校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5.
至善赘言给盛唐时期气势恢宏的边塞诗,配上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抒情小品,真个是“乱点鸳鸯谱”了。可是毕竟还有点儿缘分,两者描写的都是对死亡的无可奈何的幽怨,尽管前者是成批地战死在雨雪纷飞的大漠上,后者却孤单单地病死在静谥的池塘里。诗从内容和韵脚看,分明是三段,每段四句;曲从旋律的变化看,也可以分作三段,每段四个乐句:——相对,哼起来似乎还合拍。我于是得到了类似“险韵诗成”的乐趣。可惜《古诗词新唱》已经出版,来不及把这一首编进去了。  相似文献   

1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近读《历代西域诗钞》,书中辑录了林则徐十余首诗,那种不计个人祸福,唯图利国报民的高尚情怀洋溢于诗中,读罢令人感奋不已。 林则徐禁烟抗英,触怒了清廷。道光皇帝下台,将主战派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流放新疆伊犁。清道光二十二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出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首壮别诗,诗云:“出门一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二百三十二篇,浙江日报社以《之江新语》的书名,将这些短论结集出版。本刊今年第1期选登了其中的四篇文章:《树立五种崇高情感》《文风体现作风》《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主体》和《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样子”》。今年1月27日,人民网理论频道在首页头条位置转载了本刊刊发的这四篇文章,引起读者和网友热切关注、一致好评。本刊继续选登《之江新语》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舒芜 《瞭望》1992,(21)
三十三 阮阅《诗话总龟》卷九“评论门五”引《直方诗话》云:“山谷与余诗:‘百叶湘桃苦恼人。’又云:‘欲作短歌凭阿素,丁宁夸与落花风。’其后改‘苦恼’作‘触拨’,改‘歌’作‘章’,改‘丁宁’作‘缓歌’。余以为诗不厌多改。” 舒芜按:“苦恼”意有尽,“触  相似文献   

19.
王军 《瞭望》2004,(41)
1979年12月15日,巴金写《怀念老舍同志》,反复忆起1966年“文革”风暴中老舍在自杀前一个月跟他说的一句话:“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老舍的这句话,正可诠释巴金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初衷。“难道五四以来我国的现代文学就全是废品、全是‘四旧’?”“全是害人害世的毒草?”1981年4月4日,巴金著文《现代文学资料馆》,追述“十年  相似文献   

20.
舒芜 《瞭望》1992,(22)
四十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引《洪驹夫诗话》云:“山谷至庐山一寺,与群僧围炉,因举《生公讲堂》诗,末云:‘一方明月可中庭。’一僧率尔云:‘何不云一方明月满中庭?’山谷笑去。” 陈师道《后山诗话》云:“黄词……云:‘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明人散。’谓思相离之忧,则不得不尽。而俗士改为‘留连’,遂使两句相失。正如论诗云‘一方明月可中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