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0年"文化大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生事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是其中之一.虽然这段历史已成往昔,但究竟这场曾一度涉及全国千家万户,影响各条战线人们利益,对一代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应如何评价,这一代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应如何评估,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需要给予符合历史实际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红卫兵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发生在世界性的"反文化"背景上,并且获得了形形色色的主要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左"派党团、群众团体和个人的呼应.我认为目前人们对红卫兵运动的研究,还不大注意这一世界的"反文化"背景,因此也难以深化对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认识.考察这一问题,简要地说可以归于这样两个角度:中国红卫兵运动在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同世界性"反文化"青年运动的相似性及其原因;反过来,则是两者的不同性及其原因.拨开不同社会制度的外观,西方叫做"Anti-es-tablishment"(反正统),中国叫做"炮打司令部",两者都如西方当时激进的理论家所归纳的"解放、打破传统和环境的桎梏"."反正统"意味着"造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目标.一种新的行动哲学,因此在家中造父母的反,在学校里造校长教师的反,在社会上造政府企业领导  相似文献   

3.
青年青睐网络"穿越"小说的深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穿越"小说是一个青年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也是我们观察青年的凸透镜和放大镜.自由表达的"穿越"特性与青年的渴望得到良好的契合,"穿越"小说凸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穿越"小说也反映了青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良莠不齐的"穿越"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也许是粗糙的,但是从反映青年内心上看无疑是真实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啃老"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啃老"虽是青年自己的选择,但"啃老"问题却是多因素促使并日积而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对此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后"是承担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艰巨历史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代, "80后"青年们的婚恋观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的社会现状.目前正是"80后"发展的鼎盛时期,关注他们的婚恋问题,也就是关注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当代中国青年同全国人民一道由衷地喜悦.广大青年激动、狂欢,又不乏冷静的思考.让我们纪录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青年的所感、所为、所思,永远保留住一段珍贵的"7.13"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7.
关注转型过程中的"新失业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03年度世界青年报告>数据显示,青年失业者已经占据了全球失业人口总数的41%,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甚至高达56%,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失业问题也面临着一个拐点——以失业下岗为主体的"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新失业群体"开始凸现.  相似文献   

8.
"新人类"一词不仅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在中国及其它国家也广泛流传.人们的初步印象是:"新人类"是日本现代社会中新出现的一批青年群体,这批青年与老一代的日本人有许多差异,他们的行为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日本社会.在去日本考察访问之前,我就听到看到了不少有关"新人类"的材料,而且大多是持贬意和担忧的态度.然而在到日本之后,听了日方安排的爱知教育大学稻田雅洋教授的讲课,他对日本的"新人类"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评价,这种见解与原来在中国所接触到的材料完全不一样,由此,引起了我对"新人类"这一已经不新的话题的新兴趣,于是,我借这次随中国青年考察访问团赴日的机会,在日本对"新人类"作了一些实地调查.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座谈、闲聊、听介绍、看材料,对当前日本"新人类"的了解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对于"新人类"的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拒绝"问题青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缘起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事关每个人的全民事业。和谐社会的和谐可以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同理,构建和谐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的累积成长过程。如果个体或局部不能实现和谐,那么很难会出现整体的社会和谐,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常识。因此,当代社会离不开当代青年,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青年。然而遗憾的是,现代的社会生活催生了不少的问题青年,而这类问题青年又诱发了一些社会不和谐,正是这种不和谐,在加重着家庭负担,滋生着社会隐患,简言之,和谐社会不欢迎问题青年。问题青年和…  相似文献   

10.
"蜗居之痛":一项关于青年置业观念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的热播剧目<蜗居>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社会反响,而"蚁族"、"房奴"、"80后啃老族"、"逃离北上广"这些热门关键词都真实再现了高房价背景下一些青年群体的迷茫、无助与困惑.但于社会各界激烈反响之外学界的回应尤其是从"青年研究"--这一中性立场进行的学术探讨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以跨国比较的视角切入问题,结合个案访谈,以"置业观念与行为变迁"这一线索展开分析.通过研究未来青年一代所面临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探讨青年群体"蜗居之痛"的根源所在,从可以利用的经验研究范式以及理论创新维度提出个人的研究设想,以激发更多、更好的研究力量来关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腐败"分析与"教育恶化"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本该是公平公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理应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接受国民教育的合法权利。然而,当腐败渗进教育领域后,教育的公平公正被打破了。教育寻租,即为某些分管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假以各种手段谋取个人的种种好处。如,子女入学,学历与职称的评定等等。这些已构成了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教育腐败不满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教育寻租的表现形式及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本刊特邀4位专家对此进行理论分析,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讨论。——主诗人:任建英  相似文献   

12.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理想化模式试图通过否定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塑造理想的道德人 ,其结果造成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误区和对人的自主性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经济人”的主体活力 ,却又在许多方面造成道德价值观的失落与困惑。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是这一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其目标在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肇始,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女性主义理论伴随着社会运动与女性运动几经沉浮,日趋成熟.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里以不同时期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理论关切为主线,对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力图勾勒出女性主义理论大体发展的脉络,以期对中国的女性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的互惠、互利、互制给现行大众传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尽快营造良好的大众传播环境,制造"绿色"社会流行氛围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及社会发展之必须。而提高全民审美情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把握传播、流行主流是实现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健康和谐互动互补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存在一种从道义上否定核武器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核武器违背战争与伦理本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是绝对的恶。这种观点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上是有害的。核武器的善恶是人们对研制、使用核武器目的、效果的道德判断,当它被用于善的目的并取得善的效果时,它就是善的。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是善,因为它体现了我国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8.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改革近年来发展迅猛,江浙沪等地公安部门初步实现了跨区域信息共享,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信息高地已经崛起。相比之下,那些情报主导警务改革进程缓慢的区域慢慢成为信息洼地。如果把犯罪比喻成流水,它从信息高地向信息洼地流淌的趋势,会随着信息高地与信息洼地之间落差的逐渐加大而越来越明显。因此,全国各地公安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机制,东西支援、大小城市联手、城乡结合是促进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改革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