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朝嘉庆年间,无锡丰乐桥重建,诸乡民提出修桥时沿河建一条拉纤的路,以方便来往的船只。县令韩履宠因此问诸乡民:“向来有否?”答曰:“无之。”韩曰:“然则‘率由旧章’可也。”拉纤的路便没有修,结果,“每遇西北风,其流直冲,无有约束。覆舟殒命者一岁总有数次。此‘率由旧章’之误事  相似文献   

2.
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书》本传说他“未尝措意文翰,唯著《酒德颂》一篇。”这话说得太过,因为至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他另一篇作品——《北芒客舍》诗,但他留下的作品实也少得可怜。 刘伶,字伯伦,他的父亲,曾在司马昭手下当过官,很得宠幸,不过死得很早,不曾使刘伶得到荫庇。刘伶的个子不高,长得又丑,在那重视容貌风姿的时代,当然又成了刘伶的弱项。不过,最为不合时宜的是,司马氏正倡导懦学,而刘伶却倾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间有名俗话:“有缘千里来相逢”。世界这么大,人际间的关系又如此复杂幻,彼此之间或聚或散,有的人“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的人又“无心插柳柳成荫”,你说,这其中不是存在着一种似无实有的“缘分”吗:下面我向听众朋友介绍我国针灸专家、浙江青春医院副主任医师林迎春女士在应邀赴美国纽约出席国际东方医学学术讨论会期间所发生的两个小故事。林医师是“半刺法”治疗婴  相似文献   

4.
焚琴煮鹤篇     
韩羽 《瞭望》1994,(20)
最近读了一本《知堂谈吃》,看那“尝闻善饮者取花生仁劈为两半,去心,再拈半片咬一口细吃,当可吃三四口,所下去的酒亦不在少数矣。”真吃出雅趣来了。 “民以食为天”,吃,的确是第一要紧事,谁能离得开吃?只要可能,谁又不想尽量吃得好?不但活人要吃;死人也要吃,不闻“若敖鬼馁”乎!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葫芦的地方,距今已7000年了,在山东、陕西、云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碳化葫芦的残片。中国种葫芦最普遍的地方在山东,几乎遍布齐鲁133个县的村村寨寨。葫芦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当今,研究葫芦文化已成为广泛的国际现象,山东作为葫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葫芦文化热正在升温。葫芦开启了古代中华文明先泰时,很多文献提到了瓠。《庄子》记有“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周礼》中有叫场人的官员,管理种瓜瓠诸事。  相似文献   

6.
谈"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党政论坛》2004,(11):41-42
“官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为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所重视。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中国传统文献几乎无一不涉及“官德”问题。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是“惟治乱在庶官”,“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今天,党的领导干部虽然不同于旧时官吏,但从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共性着眼,人们通常也把领导干部称之为“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也就被称之为“官德”。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要求领导干部首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官”。在新时期的严峻挑战面前,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在反对形式主义斗争中,领导干部责任重大。笔者认为,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领导干部应做到主明、耳聪、眼亮、嘴实和手勤,保持五“官”“端正”。 一、心要明。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  相似文献   

8.
考察 关于对官吏的考察,《四友斋丛说》卷12有这样一段记述: 南京考察,大率以苟细责人而不问其大者。……今贪残之人,赃贿狼藉,鱼肉百姓至于靡烂而不已者,一切置而不问,好以闺房细事论罢各官。夫闺房之事既暧昧难明,流闻之言又未必尽实,纵或得实,则于名教虽若有亏,于朝廷设官之意亦未大戾,较之贪墨之徒,相去盖万万矣。今之进退人才者,顾详于此而略于彼,未知何谓也。  相似文献   

9.
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递了一份 辞职书。这事不大。中国那么 大,每天发生的事比这重要得多了。 但一个先进党支部的书记,“一向干得不错”,获得过多项工作的先进,现在一不是因为超龄,二不是因为引咎,三不是因为另谋出路,却几经考虑,要求辞职,其原因就值得推究。 原因何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干了太多欺上瞒下的事”,而这些事又非他所愿。他本来是想做一个好官,为乡亲们办点实事的。但是环境与形势却迫使他违心地做了许多乡亲们不满意、不高兴,自己也问心有愧的事: 前几年,粮食还没收,“上面”就把产量“估计”好了。凭…  相似文献   

10.
全 面贯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干部道德失范是堕落腐败的前奏。被人称之为“道德的沙尘暴”的某些干部道德失范的问题 ,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我们不仅要在依法治“官”方面花大力气 ,还应该在以德治“官”方面下大工夫 ,唯有双管其下 ,才能取得成效。一道德是内在的“自律” ,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干部的行为来讲 ,道德主“内” ,法律主“外” ;对于抑制干部的犯罪来说 ,道德治“本” ,法律治“标” ;道德“扬善抑恶” ,法律“惩恶扬善”。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最可靠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  相似文献   

11.
释题 前几年,是文化热,什么都要冠之以“文化”的头衔,而且一旦加冕,便身价百倍,再俗的事,也“雅”了起来。酒同文化,渊源有自。司马相如是穿着犊鼻挥卖过酒的;刘伶是光着屁股喝过酒的;李白是喝醉了才大写其诗的;张旭是发着酒疯写字的。“酒文化”自然顺理成章,成了热门话题。 但是,酒与文化不相干处也还多,只是研究酒文化者不去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12.
意忘形”一词源于《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推及“得志忘形”就是一个人当了官,有了权,自以为“高人一等”,“老子天下第一”,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什么坏事都敢干。结果,反误了卿卿性命,正应了颠得越高,摔得越痛的道理。其实,“得志”后是否“忘形”也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有言道:小人得志太猖狂,就表明了人们对得意忘形者的人格鄙视。所以,我们每一个“得志”者,都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不“忘形”的人。摆正个人与党的关系,摆正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电视上又看了一遍激动过我们那一代人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论感觉,那叫一个过瘾!尤其是有志青年孔淑珍的一曲《樱桃好吃树难栽》,和着高占武、小翠等年轻人那朝气蓬勃治山治水建设家乡的场面,直撩拨得人心潮涌动、思绪起伏,越琢磨越觉着“樱桃好吃树难栽”这词儿挺哲学的。  相似文献   

14.
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灰色区域”就是其中之一。 一 所谓“灰色区域”,是指干部管理中实际存在的、虽有原则性要求、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确保落实的一个领域。其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平时不想事、不干事、不管事、既无出色表现、亦无明显过失的“混官”、“玩官”、“太平官”,他们所奉行的“工作不干、错误不犯、领导无奈、纪委难办”,既生动地反映了其自鸣得意的小人心态,又形象地描摹了干部管理上的某种尴尬处境,是灰色区域中典型的管理互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许多吻你手的人,也就是要砍你手的人。”话虽这么说,可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喜欢吻自己手的人,而不知“砍手”之将至。笔者就曾碰到过多次这样的事。由于忝列县政协委员,每次开会时笔者自不忘直言相谏,有时就显得颇不“入流”,被人笑话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讲话意图。一次,一位领导说,政协委员当然要积极发言,但是,要发积极的言。我弄不懂此中深意,同事告我,所谓发“积极的言”,就是不能发“消极的言”,也就是说,只能说好,不能说坏,甚至坏也说好。又比如,有领导强调:“要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  相似文献   

16.
依法行政的重点是“治官治权”,从“治民治事”转到“治官治权”反映了我国依法行政重心的转移,“治官治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约行政权力,解决权力结构问题,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防止权力“越位、缺位、错位”,保障公民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17.
孙延东 《民主》2009,(7):24-25
正是香椿树抽芽的季节,一位50多岁的老木匠正在院子里汗流浃背地刨木板。他渴了,让10岁的儿子到屋子里给他端一瓢水喝。孩子从屋里端来水.一只手擎着瓢给父亲递去。老木匠面带愠色.“啪”的一声将瓢打翻在地.嘴里喝斥道:“再去端”。孩子又端来水.仍像上次一样。一只手将瓢递了过去.瓢又被父亲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18.
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往往觉得自己干的这一行有点“虚”。所谓“虚”,主要是一不管人,二不管钱,三不管物,不实在。而现在不少的人又很讲“实”的,这就更使人感到“虚”了。 近日有人向我谈起,做思想工作也是可以实起来的,这就叫“虚功实做”。他向我举例说,济南一位老同志为兑换两角钱,跑了好几家银行,都不给换,后来济南工商行给换了,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这件事,济南市后来抓住做了一篇大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职业道德教育。他说,凡事要有一个“抓手”,这一次的“抓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则故事:西汉时候,有一天,汉文帝在召见群臣以后,向右丞相周勒提出了一个问题:“全国一年要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要进多少钱粮?”周勃又支吾着回答不出,满脸羞愧,急得汗流泱背。汉文帝转而又向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皇上买了解这些情况,请询问具体管理这些事的官员。”文帝问:“那么到底去问谁呢“’陈平说:“是上要知道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可以问廷尉(中央司法官);关于钱粮的事,可以问票内史(中央主管钱粮的官)”。文帝紧接着又问:“按照你说的,各个方面的事都有…  相似文献   

20.
何少林 《理论探索》2007,1(4):16-18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