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迌 《台声》2008,(8):80-82
盂兰盆会 “盂兰盆”原音是梵语“乌兰婆孥”,是“救倒悬”的意思。佛家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头上,苦不堪言,为免除众生“倒悬”之苦,佛家便在庙中诵“盂兰盆经”,并且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这种风俗,据说是起源于“目莲救母”的传说。  相似文献   

2.
胡迌 《台声》2008,(11):73-75
醮为祭祀之意。“建醮”是设置道场并聘请道士主持的祭典仪式,是道教庆典活动中较大型的法会活动。举行醮典又称为打醮、造醮或做醮。汉朝末年道教盛行,尔后“建醮”逐渐演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自南北朝开始,历代朝廷大多有建醮的祭仪,元朝和明朝尤其盛行。先民移居开垦台湾后,建醮逐渐在台湾生根,并且逐渐形成各自的做法,各地建醮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3.
胡迌 《台声》2008,(10):66-69
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以花莲、台东一带与台中阿里山一带的丰年祭最为热闹。丰年祭大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错开时间举办。  相似文献   

4.
郭平坦 《台声》2009,(6):22-23
今年4月3日至4月12日,我有幸参加全国台联组织的“大陆老台胞返乡谒祖文化巡礼参访团”。抵达台北当天下午,我在弟、姐,妹的陪同下到父母之墓,对过去不能每年来扫墓的不孝致歉,同时报告今后可以随时来,今年7月准备全家人从北京来的佳讯。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门神     
胡迌 《台声》2008,(3):76-79
门神,看守门户之神,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中国古代“五祀”,有五种祭祀对象:门、窗、井、灶、中溜(屋檐或堂屋),门居首位。在古老风俗中.祭祀门神可能是最久远的。《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其祀门。”《丧大记注》曰:“君释菜,以礼礼门神。”《淮南子》记载:“夏后祀户,殷人祀门。”到了周朝末年。正式有了专门为人护卫门户的神明。门神能够驱邪魔、保平安,卫家宅、助功利、降吉祥,二千余年来,傲立于各种寺庙和千家万户的大门上,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6.
暑去秋还,中秋节到。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月、赏月。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礼记》中就记载了有关祭月的活动。在台湾,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独特有趣。台湾同胞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亮十分崇拜。每到中秋之夜,几乎家家户  相似文献   

7.
早就听龙应台教授说过:台湾最珍贵的部分,其实是它的民间力量而非政府。2008年11月我有机会"台湾一周行",虽只短短几天,观察所得只能是浮光掠影,但对于龙教授的话已有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8.
姚同发 《黄埔》2009,(4):54-56
民间信仰与纯宗教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义系统、教理系统和礼仪系统,信仰者目的只在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和财利,也不必出家。倘若要对民间信仰与纯宗教作一简单区隔的话,首先,纯宗教强调牺牲自我,普度众生;民间信仰主要祈求自我和家庭的太平。其次,纯宗教信仰认为祈祷时只要心诚,不须用供品;而民间信仰的信徒每每用供品祭拜。再次,纯宗教相信并敬奉统一的神;而民间信仰则为多神信仰,其神祗的体系甚为庞杂。  相似文献   

9.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又称端阳,在台湾是与中秋节、春节并列的民间三大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0.
唐金栋 《台声》2013,(6):73-73
5月18日至19日,山台湾艺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牵头,台北木偶剧团、台北兴州掌中剧团、新北市太阳民俗艺术剧川等6个氏间艺术团体与北京市台联中青年骨干培洲班成员共川组成的参访团来到天津进行交流访问。  相似文献   

11.
梁爽 《台声》2014,(2):75-75
小学时,对台湾的印象在语文课本的《日月潭》里,在《外婆的澎湖湾》的童谣中;初中时,隐约征邓丽君“靡靡之音”里,在琼瑶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里;高中后,听过了张震岳的“忠孝东路走九遍》,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大学时,认识了那个来自淡水擅长“绕舌”曲风的周杰伦,看过了李安拿下首个华人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曾几何时追看过《流星花园》后去校园操场看流星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蓝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衣”排 首位。在《周礼》中,“衣”的形制、 材质和纹饰之外,颜色也是被纳入到文 物制度范畴之内的。染蓝在先秦时期(公 元前220年以前)已经很普遍了,自宋 (960-1279)以来,染蓝是民间最普通 的手工艺。 唐代(618-907)把通过印染制作  相似文献   

13.
肖军 《台声》2008,(2):47-53
祭祖是中华民族恭奉祖先的传统信仰活动。它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和眷恋,也体现着中国人“报本返始”、“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和美德。  相似文献   

14.
沐泽 《台声》2010,(4):56-57
3月20日,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邀请,由210名台湾基层民众代表组成的参访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大陆参访活动。参访团成员由来自桃园、高雄等地的基层民众组成,包括农会代表、妇女会代表和乡镇里长、邻长代表。其中既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80后”的年轻一代,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到大陆参访。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8,(5):82-83
《台声》:我知道您一直潜心研究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历程,请您大致介绍一下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中秋节那天,高速公路变成了巨大的停车场,下车踢毽子的、遛狗的。打羽毛球的,下车又上车叹息的、上网的、发微博的,成了高速公路上从未有过的一景,心宽的人们甚至拉开架势直接赏月。  相似文献   

17.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中秋之夜两岸同胞品赏月尝饼的传统节俗。自古至今,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犹如春节要贴春联,端午节要吃粽子一样,  相似文献   

18.
2010年3月27日晚,鸟巢版《图兰朵》给到台中洲际棒球场的15000多名台湾观众带来了欣喜,也使他们陶醉。近千人的参演阵容创下了两岸最大规模的文艺界携手合作的记录。  相似文献   

19.
刘建林 《台声》2013,(3):47-48
中国历史上以一篇好文章而名垂千古的人,除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范仲淹,还有清代台湾的郑用锡。陶渊明的一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记》,经过一千五百年岁月的打磨,仍是盛名不衰。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传唱千古,没有因为历史变迁衰落、淘汰,反而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旺盛的生命力。郑用锡的一篇《劝和论》吟唱百年,至今影响着台湾地区的民族给鸶.仍然静学着智彗的*芊.  相似文献   

20.
廖祖平 《当代广西》2011,(10):56-56
先后去过两次宝岛台湾,在那里,那些不改的乡音、乡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两岸同胞骨肉亲、同是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记得头一年在台东,我们的演员在台上演唱贺州曾龙城先生创作的客家歌曲《月光光》。演唱结束后,就有老人到后台想见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