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民族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贵州有没有民族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贵州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历史上就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土家、回、瑶、壮、白、满等十多个民族,还有些待识别未定族称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的数目仅次  相似文献   

3.
秦朝的统一,使过去的华夏族与吴、越、巴、蜀、楚人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两汉期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它就是汉族。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使汉族中的经济趋于统一。首先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统一。东周后半期,封建领...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使用语言材料研究民族学,已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重视,有的在研究工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特别是使用语言材料研究没有文字的若干少数民族族源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为语言民族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作出了有益的实践。《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侗傣语族族源与“百濮”、“百越”之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劳动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她衰败,56个兄弟贫穷落后;她兴盛,56个兄弟繁荣富强。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主张“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实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是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根本不承认有少数民族,称少数民族是“大汉族的宗支”,称回族为“国内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等。那时,北京的回族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陷于贫困,“一穷、二愚、三受  相似文献   

6.
“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自 1 983年以来 ,今年已完成第二十期调查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组织实施及编辑的《贵州民族调查》之二十“贵州民族文化调查”专集已付印出版 (内部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 ,每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创造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都有各自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华。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贵州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其受汉族文化、外域文化的冲击影响程度也…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五世纪初的汉、晋时期,称今云南、贵州及滇、川、黔、桂连接地带的各兄弟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而《史记·西南夷传》郤说“西南夷”各族“皆氐类也”。即皆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这只能理解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在“西南夷”中占大多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正式设置了郡县,并把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迁至“西南夷”中进行屯垦。往后,这部分汉族人口逐渐与一些土著的兄弟民族相融合,使部分兄弟民族的情况有所变化;同时内地汉族对“西南夷”的了解也逐步深入,有关的记录逐渐增多。把先后的有关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全国多民族省份之一。占全省二千八百多万人口四分之一还多的各个少数民族,遍及全省。长期劳动生息在十七万多平方公里的贵州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贵州光辉的历史。正如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一样,振兴中华,建设“四化”,也离不开每一个兄弟民族。实现“四化”,一靠党的政策,二靠科学技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行之有效的政策,日见其多。而作为“四化”前提的科学现代化的基础,则是教育。教育的重要性,赵紫阳同志在《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得好:“要在全社会造成普遍重视教育工作的风气,使人人都认识这是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9.
一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族人民在贵州错居杂处,共同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推动着本省社会不断往前发展。长期来,历代统治者在“以夷治夷”的反动方针下,先后在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勾结利用地方豪强大姓和少数民族上层,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在各族统治  相似文献   

10.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民族史研究中,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云南民族成分多,除汉族外,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还有尚未确定族别的苦聪人、克木人等;云南各民族同样“都是有历史的民族”,他们长期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直至近代,各民族仍分别处于前资本主义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垮境而居民族多,因而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不论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里,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些内外历史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一千八百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原住民族只占少数。台湾原住民族在明清时代称为“土番”、“番族”,现在我们概称为高山族,或土著族、先住民,台湾当局称为山地同胞。现在,台湾原住民族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他们的人口增加速度、人口密度、年龄与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等方面,均和全省一般人口的情形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后进行民族识别,已经确定了五十六个民族(包括汉族)的族称。但是,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并没有结束,有的人们共同体尚待识别,如云南、西藏的岔满和僜人等;也有虽已经确定了民族成份,但又提出了重新识别的。经过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更甚。再者,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成份和族称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民族识别工作不仅目前需要,而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也需要。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应以斯大林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以二十八宿作为天文观测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一大进步。贵州的水族、苗族也有本民族的二十八宿体系,并且与汉族二十八宿有不少差异,本文就水苗汉二十八宿的异同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球之中,汉族最大,在世界众多的民族里,唯有汉族人口超过10亿。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为10.424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0%以上。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这就是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二者缺一不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人口众多”和“地大物博”结合起来,紧密团结汉族和少数民族,因此,在研究少数民族的同时,还应当认真研究汉族。本文以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为题,讨论以下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惠民哈尼族乡位于澜沧拉估族自治县东南部,成立于1984年。全乡有哈尼族、傣族、布朗族、拉信族、汉族、仅族、回族、彝族等8个民族,1383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集民族、山区为~体。该乡建乡十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在年轻的侵尼乡长黄文忠的带领下,结合自己山区的特点,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狠抓固定耕地、农田水利、交通、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以茶叶为重点的商品基地等“软件”、“硬件”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群众的努力,使侵尼山乡发生了翻天覆…  相似文献   

17.
“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对台湾土著族所采取的一条重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汉族和土著族中推行民族隔离政策,沿山设立“番界”,禁止汉“番”人民互相往来。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贵州是多民族省份。解放前,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向来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识别和鉴定。如辛亥革命时,认为我国只有五个民族,即汉、满、蒙、回、藏,提出所谓“五族共和”。后来史书上又写着“汉、满、蒙、回、藏、苗、瑶、黎等。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四年逝世时,在遗嘱中写道:“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很重视调查研究我国的民族问题,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口号,并制定具体的民族政策,作为民主革命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  相似文献   

19.
越南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最大的是岱依族,有91万人;其次为侬族,60万人。关于岱依族、侬族的族源,学术界已有定论为百越族属。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通过家谱、传说和风俗习惯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缺少历史的证论过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说:“从侬人的自称以及他们的家谱和传说中,表明其祖先原居中国境内,与中国壮族中的侬人支系同源,与岱依人族源亦近。”此处虽未明言其族源,但已指出是与百越族属的壮族同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权威性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可,故秦钦峙的《中南半岛民族》、世界知识出版社编的《世界各国民族概览》皆因此说。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的《越南北方少数民族》一书则明言“侬人在古代属百越中的岱——泰语族。”岱即岱依,可见侬与岱皆源于百越。但仍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0.
元朝时期,李京至云南,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写成《云南志略》,说白族就是汉代的僰族。“僰”、“白”同音,先后译写不同而已。说确切些,元、明、清时期的白族,是以汉代的僰人为核心,不断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邻近的一部分其他民族的人口而形成。李京又说,元朝时期的白族即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的“白爨”,亦即“西爨白蛮”,至元朝时期则“爨复讹为寸”。故《元史》中称白族军队为“爨白军”或“寸僰军”。“白”、“僰”在书面记录中仍然交替使用。到明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