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全球化是人类交往打破洲际和族际界限,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近年的国际舞台上,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推进步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时代的相关举措;另一方面无论是相对欠发达的亚非地区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西方国家,民族分裂主义对国家身份的诉求仍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
刘曙辉 《前沿》2003,(8):113-115
在全球化背景下 ,民族国家的命运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本文从民族国家与超越民族国家的悖论入手 ,分析了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的合理性根据 ,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民族国家受到了来自全球化的冲击 ,但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陈颂良 《理论月刊》2004,(8):115-119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两极格局态势下传统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结构、方式、过程和意义,促使国际关系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同时又对传统的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国家、主权政府、国际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并影响着世界各国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化浪潮以广义的文化为主体、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所追求的是社会合理化与全球一体化。在全球化和全球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各国各民族都在大力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积极传统和认同基础.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生活以积极意义.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构民族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娅 《岭南学刊》2004,(1):76-79
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当然这是在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的涵义、基本特征及其与全球化关系的基础之上来说的;民族文化本身有其存在的根据,更有其在文化全球化中存在的根据,只是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复杂的和充满矛盾的进程,使它产生并推动它发展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肯定,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在马克思主义视野里,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活动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依存关系的趋势和过程。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来看,全球化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王利华 《前沿》2004,2(8):135-138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导致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 ,并影响到青年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我们要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在党的事业的实践中、在文化的吸收与开放中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下半叶 ,欧洲国家内出现了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 ,导致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同时也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是对全球化转变和国家衰颓的反应。全球化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 ,促使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时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这种地区民族主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 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 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 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 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 专业知识和技能、 规范或操守、 观念和价值观等, 则构成民族的文化属性。 社会分工对民族的影响分为建构、 细化、 消解、 瓦解四个阶段。 随着被人类使用的资源种类及加工产品日益增多和细化, 社会分工从以民族为劳动主体向以资源为劳动部门转化。 民族身份在国家担任资源管理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情况下, 在社会生产领域逐渐从实体走向虚拟。 但在人类自身生产领域, 仍然以基础性的社会身份存在。 这种存在, 是随文化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 进入到人类自身生产领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教学应构建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的,以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强化教学训练环节,使培养对象在掌握侦查讯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的讯问对象,开展针对性侦查讯问工作,顺利地完成讯问任务。  相似文献   

12.
始终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11,27(3):120-124
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党性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当前,在党校教学中党性教育存在着对党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性教育规律研究不多以及教育方式陈旧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把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根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泽 《思想战线》2002,28(1):11-15
西部开发作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转型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则是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语境。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及近年来实施的保护措施 ,印证着这个文化变迁进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备战奥运的各项准备正在紧张有序的展开。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奥运比赛场馆建设、交通路桥改造、街乡环境整治等均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奥运安保、奥运宣传、素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曾志伟 《桂海论丛》2010,26(1):55-58
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发展力包括发展民主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和驾驭网络媒体的能力。"六种能力"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力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6.
战场环境是警察执法战斗的依托和舞台,也是战术运用的客观依据。在警察执法战斗中,警察战斗力的使用是不能脱离战场环境的,因此战场环境对警察战斗力及其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对警察战斗力构成的影响:即对参战人员的影响,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对人与武器结合的影响;二是对警察战斗力使用的影响:即对战法选择的影响,对战场情报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价值定位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个体价值定位经历了一个从个体依赖到逐渐获得个体独立的演变过程。集体主义也随着个体价值地位的演变,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开始由传统集体主义向新集体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18.
现场重建作为全面再现案件经过的科学方法,在揭露和查明犯罪,排除犯罪嫌疑,保证侦查准确性和保障人权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愈来愈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比西方国家发达的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和技术,我国犯罪现场重建仍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概念问题仍存在争议。文中就犯罪现场概念问题以及犯罪现场重建的启动和结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其执政观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理论创新——永葆执政活力的理论之源;执政为民——永葆执政活力的阶级之源;发展兴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动力之源;依法治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制度保证;从严治党——永葆执政活力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的条件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将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对案件的处理方式一并表述,没有完全体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条件的规定要求,不利于侦查人员及其负责人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时,应单独规定侦查终结的条件。即“侦查机关或部门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案件全部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性质认定准确,法律手续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