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政》2012,(11):31-3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常用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为1.78亿,65周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87%。依据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2.
<正>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及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体结构深刻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分类标准: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9亿,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18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05.3万,占户籍人口的23.03%,比全国高5.13个百分点,具有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及失能多等特点。积极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程度排名前十位的国家。2019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其中60~65岁的老年人口约7800万。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快速老龄化和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等并存,将是我国长时期的重要国情,"养老"面临更多现实考验。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的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即为老龄化社会。在2005年,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44亿,占总人口的11%,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据医疗卫生部门统计,威胁中国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是三大疾病,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在  相似文献   

5.
根据联合国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数的7%以上,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在1999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 1.37 亿人,占总人口的10.1%. 预计202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高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政协天地》2014,(2):38-3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延伸发展,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和现实医疗卫生资源缺乏的矛盾已经客观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政协天地》2014,(Z1):38-3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延伸发展,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和现实医疗卫生资源缺乏的矛盾已经客观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医疗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银发浪潮"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情况就更显突出。目前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53亿,老龄化率为11.6%。未来形成一个孩子赡养6位老人的倒金字塔结构已是必然,这将直接透支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极大影响我国的人  相似文献   

9.
杨景祥 《乡音》2021,(3):34-34
2019年底,我省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8.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0%,按照我国通用标准,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应对老龄化亟需关注"一老一小"问题。要推进独生子女家庭"有备养老"。建立城乡统一、覆盖城镇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设立为期15-20天的独生子女护理假,加大落实监督力度,向投资养老事业的组织.  相似文献   

10.
陈长洋  张德才 《世纪行》2014,(11):39-41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六十五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日益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占全世界总人口1/5的十四亿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是何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呢?2000年11月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周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超过联合国的传统标准10%,进入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叶青 《世纪行》2014,(6):5-5
<正>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示范区还不多。我觉得,武汉已具备建设养老服务业示范区的条件:一、武汉市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西部中心城市。随着洪山区2011年最后一个迈入老龄化城区行列,武汉市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武汉市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145.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7.7%,预计到2020年,武汉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人,老龄人口比例超过25%。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2,(1):9-9
根据现行规定,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但近日有报道称,全国妇联、人社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弹出退休制,打破这种一刀切。也就是在一定年龄段内,人们自主选择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南通市有"世界长寿之都"之称,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222.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9.12%,分别高出全国11.8个百分点、全省6.6个百分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地区行列。全市人口老龄化总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的特点。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35万,空巢老人超53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19万。南通市老年人口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几年前,有学者和人社部官员提出“延迟退休”建议时曾引起社会热议。而上海市则率先于2010年便开始了柔性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探索和尝试,规定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相似文献   

15.
嵊州,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等水平的县级市,也是全省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试点城市,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15万人,占总人口的15.2%,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进入“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阶段。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形态中,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截至2020年末,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0.7292万人,占总人口的25.35%,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4.268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89%。老年人口规模位居杭州各县、市、区首位,老龄化和高龄化均高于省市水平。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三化"叠加,面临非常严峻的老龄化区情。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萧山区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4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江苏省首部由省人大通过的社会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出台背景江苏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3年,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15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48.3万,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目前,江  相似文献   

18.
<正>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因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目前"421"家庭增多。所谓"421"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人,爸爸、妈妈两人和一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由于子女白天都要上班,没有很多时间照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等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王嘉 《中国人大》2010,(20):6-6
从10月1日起,上海凡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证书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均可柔性延迟退休。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这被许多人看作是弹性退休制度的试点。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本市客运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年龄适用法规、部门规章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成都出租车驾驶员从业年龄条件适用建设部第135号令的规定,即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下”。这是该市于今年1月13日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出台《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规定》后,首次启动“立法解释”,用以解决蓉城的哥从业年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