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妻子八年的婚外情,由于本文主人公柳春雨没有及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一味的忍耐、退让,致使“婚外情”闹剧“长演不衰”,柳春雨最终采取了最愚蠢的“极端手段”,结果导致惨剧的发生。如果他早一点拿起法律武器,或早一点了断这不幸的婚姻,他将还会有个美好的明天,而如今,等待他的明天将是法律的严厉制裁——  相似文献   

2.
小姨被家暴致死那一年,我上高三.我跟小姨走得很近,她的死带给我很大的心理阴影,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左右了我高考填报专业的选择,为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法学”专业.  相似文献   

3.
马芳  杨帆  陈好芳  张友虎 《法制与社会》2013,(23):177-178,186
失地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近年来备受关注。失地农民权利意识淡薄集中表现在对自己的权利缺乏足够的认识,权利受到侵害后无法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法律知识缺乏、维权的成本过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其维权的行为,而对失地农民法律权利的保护,则主要是从加强法律知识宣传、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维权舆论环境,以及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这几个方面去考虑,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城市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汪放 《中国审判》2009,(7):44-44
5月12日,该案终审宣判后,针对该案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承办本案的审判长张勤和主审法官易健雄。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重拳出击,制止域名注册服务中的虚假宣传、炒作等行为,防止恶意注册。  相似文献   

5.
自《物权法》正式实施以来,很多老百姓拿起这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各地也诞生了一批所谓的“物权法第一案”。而上海的“物权法第一案”就是一起停车位纠纷。  相似文献   

6.
不要以为我是优柔寡断的那种人,我的性格刚着呢;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法律的威力,我清楚的很。少女遭到强暴忍气吞声,农民的农田被污染呼天抢地,我也曾经救世主般地人云亦云,说他们“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直到有一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我才知道自己的浅薄。 刚从学校毕业的那会儿,目空一切的毛病还没有改完,仗着自己学了点法律知  相似文献   

7.
刘涌案件一审判决后,14位法律专家出具了《法律意见书》,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认为,《法律意见书》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刘涌案的改判,并不可简单地划上等号。问题是,司法实践中,法律专家出具《法律意见书》还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做法“利”“弊”如何,本期以笔谈的形式就此问题组织专题讨论,谨望读者能自己作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是长在民主社会动脉上的一颗毒瘤拿起法律武器割除“毒瘤”找回温暖家园  相似文献   

9.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被武警战士救助,却又反过来陷害武警战士的无为县居民陈老太,派儿子专程来到武警安徽省总队巢湖市支队无为县中队,赔礼道歉,并在公共场所为武警战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好心救人反遭陷害的中队战士曹操、殷昌盛深有感触地说:“以后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再也不能为息事宁人而忍气吞声了”。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立法:折射法治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我国一些地方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频推新举,许多公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看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听到我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铿锵足音。本刊记者与出席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部分代表一起,共同梳理了一桩桩令人难忘的维权举动,探析了一个个民主的“细节”,为的是继续弘扬法治精神,引起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民生、维护民权,使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好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11.
“破镜”能重圆是喜事,“破镜”不能重圆是现实。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现代女性啊,为何要陷在一定让“破镜重圆”的观念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国的百姓对法律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然而,在一些官司中,漫长的诉讼之路却给他们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一些打过官司的人都发出了感叹:打官司,输不起的是时间啊!打官司,路漫漫其修远兮!打官司,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只是寻求一个公道,群众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而在诉讼中,并非如想像的那么容易,有理有时也会寸步难行,有些官司一打就是十多年。这在局外人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而打过官司的人都深有体会。请看以下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13.
文宇 《检察风云》2003,(13):58-59
作为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值得大力提倡,然而,当这种权力被滥用,甚至用来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时,这本身就是一种作假行为,是一种应被打击的“假冒伪劣”对象……  相似文献   

14.
处理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案件,不让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占便宜,坚持剥夺他们继续进行犯罪的物质条件,是审判工作历来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了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对他们实行有效的经济制裁,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我国刑法关于“追缴”、“责令退赔”和“没收”的规定。现就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和技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以“技术秘密”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谋求比现有法律保护下的一般知识产权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不是秘密的秘密了,而且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尽管许多前辈及同行已探出不少  相似文献   

16.
酒店和婚庆公司之间的"特别约定"属于一种垄断性质的协议,这种协议是法律所禁止的。当消费者遇到这种"强迫消费"的时候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案件的当事人刘海洋.面对记者问及你的所作所为已触犯法律你知道吗,他的回答令人震惊“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同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以“技术秘密”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谋求比现有法律保护下的一般知识产权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不是秘密的秘密了,而且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许多前辈及同行已探出不少技术秘密的“秘密”,然而笔者仍有趣循着先行者的足迹,去试揭那盖着“技术秘密”真面目的神秘的面纱。一、技术秘密的产生技术秘密的产生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一) 民法是统治阶级用来巩固有利于自己的生产关系的法律武器,它和其他法律一样,既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就产生的,也不是万古永存的,而是特定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在法律上的反映,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民法不过是所有制发展的一定阶段,即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7页)这里所说的“一定阶段”,指的是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商品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一位普通农民在受聘到某厂开车期间,不幸失去左眼,更让其始料不及的是,巨额医疗费用厂里不付,劳动部门不管,法院也无法受理,一时间困难重重。然而,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决心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的眼睛讨回“光明”。欲知详情,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