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立 《两岸关系》2002,(7):44-47
采访石一宸将军真是一件痛快的事情,88岁的老将军说起话来挥洒自如,思维还是那样的清晰、敏捷。回忆自己曾经参与组织和指挥的战役,老将军更是慨慷激昂,滔滔不绝,那举手投足间仍见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风采。以下就是将军回忆他参与组织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战役的情况,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  相似文献   

2.
采访石一宸将军真是一件痛快的事情,88岁的老将军说起话来挥洒自如,思维还是那样的清晰、敏捷.回忆自己曾经参与组织和指挥的战役,老将军更是慨慷激昂,滔滔不绝,那举手投足间仍见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风采.以下就是将军回忆他参与组织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战役的情况,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当“停火”提案被搁置后,美国又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迫其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军,以彻底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根本上消除“台海危机”,亦从根本上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开来。此即“金马撤军论”。在这一关系到国民党“法统”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矛盾冲突再起。其实,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美国在处理台海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其国内法律为框架、模糊战略和“维持现状”策略的台海危机管理结构模式。冷战结束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演变特别是“台独”分裂活动,不仅对台海局势造成了重大的战略险情,也给美国长期坚持的“维持现状”政策带来了冲击,使美国的台海危机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略困境。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正在不断形成,这对美国的两岸政策及其台海危机管理模式都将带来重大挑战。美国长期坚持“以台制华”的冷战思维无疑是严重制约其台海危机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仕荣 《台声》2005,(10):10-11
近年来,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日关系中的核心议题。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一度十分猖獗。“以台遏华”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台海政策。美国的台海政策基本可以总结为:“不统、不武、不独”,这是因为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从美国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的。为此,美国积极充当两岸的“调停人”,避免自身的损失,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随着“9?11”后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一方面美国推动美日同盟重新定义,鼓励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日本成为介入台海可能发生冲突的前线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加速对台军售,这既满足了美国军工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刘艳  刘新 《青年论坛》2007,14(5):139-142
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后,为了防止台湾落入北京政府手中,美国决定以武力协防台湾.但随着危机的日趋紧张,美国政府卷入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内外舆论势力的强烈反对,美国这一政策不得不进行了调整,美国决定放弃沿海诸岛,避免与中国再发生一场战争.美国在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危机反应和政策调整中暴露了美国在外交上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1958年8月至10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轰击台湾当局控制的大小金门岛及周围若干小岛屿,引起了世界的震动。这就是1958年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又被称为“第二次台海危机”。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次炮击是当时中美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对后来中美关系、美台关系以及海峡两岸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这次事件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停水”事件,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酿成政府诚信危机。事件暴露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传播时的“保守”与不足。反思对“哈尔滨停水”事件的传播教训,政府、媒体面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开心乐园     
坐便器某国有三个人打电话给商场,订购了三个马桶坐便器。第一个人买的是木制坐便器,第二个人买的是塑料坐便器,第三个人买的是音乐坐便器。没过几天,三个人纷纷要求退货。第一个人的理由是:“一坐下,木头上的刺儿就扎屁股。”第二个人的理由是:“一坐下,屁股就粘在塑料上。”第三个人的理由是:“一坐下,就不得不站起来,因为坐便器奏起《国歌》来。”一次战争中,将军为了激励士气,去前线视察。前方的士兵向将军报告:“报告将军,前方20公尺的石堆中有一个敌方的狙击手,不过他的枪法很坏,狙击手这几天开了好多枪,可是都没有命中人!”将军听了…  相似文献   

10.
杨俊红 《半月谈》2005,(8):59-59
最近一份财经类杂志刊登了《亨氏“苏丹红事件”与新闻公关渡危机》的文章。文章透露了在“苏丹红事件”中。亨氏公司如何渡过“危机”的一些内幕。这篇文章“兴高采烈”地说。“在这起危机事件中。亨氏玩了一招金蝉脱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危机管理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风 《中国减灾》2003,(3):49-51
“9.11”事件对美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一次“大考”。在这次考验中,美国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迅速采取了不同措施,相互交织却又有机协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难的危害。在这一危机管理体系中,联邦应急计划起了基本法作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居于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台海安全格局中的角色受到历史情结、美日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制约。日本对台海安全的关注在于“海上生命线”安全、“国土安全”、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和军事平衡等。日本通过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加入美日台三边安全对话,加强与台湾的实质关系,积极发展军事力量等来防范和应对台海危机。日本的战略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台海局势的稳定;日本如果军事介入会使台海局势更加复杂和恶化;从长远看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摩擦埋下隐患;最终会危及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14亿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非同寻常的抗疫之战。2020年的春节假期,少见地延长了,武汉被按下“暂停键”,春运人潮踩了“急刹车”……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个巨大战略挑战。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激进的分离主义路线,“台独”分裂活动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战略险情,使台海局势多次走到爆发危机的危险边缘。本文全面分析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问,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的破坏,以及中国政府管理台海危机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危机事件频发的一年,“矿难”、“苏丹红”、“甲醛呻酒”、“松花江水污染”、“天价医药费”等等,成为留存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危机”的代名词:从国际品牌到国内企业,从高等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官煤勾结到环境污染,无论是营利性礼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在这一年相继遭遇各类危机,很多事件成为媒体集中报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或热点。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05,(11):23-23
美国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指挥官,在诺曼底登陆以前,一次他在英国打高尔夫球,新闻记者采访他:“前线战势紧急,您怎么还有心情在这里打球啊?”艾森豪威尔说:“我不忙,我只管兰个人,大西洋有蒙哥马利,太平洋有麦克阿瑟,喏,在那边捡球的是马歇本。”其实艾森豪威尔手下有百万大军。  相似文献   

17.
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公众舆论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1954-1955年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为案例,以相关档案资料和回忆录为基础,从公众舆论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用实证的方法论证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具体影响。在这次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先后经历了神谕行动、撤大陈保金、马以及放弃保金、马三个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公众舆论都是美国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美国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产生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沈和 《群众》2020,(5):8-10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精辟论述,既实事求是指出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又高屋建瓴吹响了决战决胜疫情防控的冲锋号。在“危机”和“大考”面前,我们必须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以更大勇气、更高智慧和更强担当,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全国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在“大考”中交出高质量发展过硬成果。  相似文献   

19.
李立 《黄埔》2009,(4):50-53
辜振甫大陆行 如果说“千岛湖事件”是偶发的,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也是暂时的;那么随后发生的李登辉访美,则是李登辉蓄谋已久的,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使台海一度出现了危机。此后,两岸关系僵持了3年之久。不过,由于海协会邀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来大陆参访,两岸关系又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而随之中断的海协会、海基会“两会”之间的联系与商谈,也有了恢复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曲光华 《理论月刊》2002,(11):31-32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侵略者屡犯台洋,终使清政府认识到加强台防刻不容缓。而台湾孤悬海外,与大陆相隔台海天堑,每逢战端,信息不畅,相机调兵筹饷更无从谈起。1887年,刘铭传主持敷设了穿越台湾海峡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它不仅是台湾洋务运动的重大事件,也是清政府对台湾的防务思想由“为防台而治台”转变为“闽台联防”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