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27年4月至9月,联共(布)、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经历了从支持武汉国民政府到举苏维埃旗帜的转变过程。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引发了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以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斯大林等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策略方针问题的争论。但这次争论并未使联共(布)、共产国际及时调整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仍然指示中国共产党全力支持武汉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后,联共(布)、共产国际仍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举国民党的旗帜。直到9月,举国民党旗帜的策略方针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不通,加上中国共产党和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都出现了明确的不能再举国民党旗帜的意见,联共(布)、共产国际才开始要求中国共产党执行建立苏维埃、举苏维埃旗帜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2.
提起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运动,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确,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同联共(布)、共产国际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联共(布)、共产国际的支持与指导,那么,或许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便得改写。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与指导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影响方面,已发表的论著和文章谈及较多,意见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的关系。文章认为,南昌起义计划的制定和起义后所建政府的架构,是执行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至于是否发动南昌起义和起义后苏联顾问的去留问题,联共(布)领导人亦有明确指示。在起义军南下过程中,联共(布)领导人曾有援助起义军的决定。而对于南昌起义和起义领导人叶挺、贺龙,联共(布)领导人也有过自己的评价。本文认为,南昌起义的发动离不开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但由于南昌起义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时期发动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转折"的烙印。我们既要看到其在处理南昌起义有关问题上不足的一面,又要肯定其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6,(9)
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已经六十余载,学界部分学者认为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城市中心”道路向“农村中心”道路的转变,因而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基本形成了“两条道路,三种模式”的观点。笔者通过对中国革命“两条道路,三种模式”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辨析后认为,共产国际、联共(布)确有重视农村发展的指示,但目的仍然是为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做准备;两条道路是有根本区别的;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是“城市中心”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向“农村中心”道路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张太雷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报告》(1921年6月)(以下简称《报告》)的中译文,最早刊于《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6、7期,随后相继收入《"一大"前后(三)》、《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  相似文献   

6.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共产国际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 ,它是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 ,是各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另一方面 ,它又直接受联共 (布 )控制和影响 ,是除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外 ,联共 (布 )实施总的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另一渠道。联共 (布 )凌驾于共产国际之上 ,是世界革命的最高决策者。正因为如此 ,联共 (布 )与中共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两党关系 ,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联共 (布 )可以越过共产国际 ,直接给中共发指示、下命令。至于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领导 ,则是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集权式领导。上述这些不正常的组织关系 ,严重忽视了中共的独立性 ,压制了不同意见 ,影响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 ,结果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专业委员会拟于2015年5月在延安干部学院联合举办"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抗战时期的延安"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工作业已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抗战时期的延安",作者可围绕主题自拟题目。  相似文献   

8.
2007年8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系列档案文件集俄文版②第五卷出版发行。这套五卷8册(第二至四卷每卷两册)的文件集是至今为止关于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政策独一无二的档案文件出版物。此套文件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历时13年(1994年至2007年),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社会政治历  相似文献   

9.
<正> 1927年4月至8月,共产国际内部展开了一次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另一方是托洛茨基和季洛维也夫为代表的反对派。他们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国共合作,中共是否应该退出国民党,是否应该立即组织苏维埃,把革命引向苏维埃式的高级阶段。这场争论实际  相似文献   

10.
在土地革命初期,联共(布)、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表现了这样一种思路:通过革命军队和工农武装起义,迅速占领广州,建立苏维埃政权,汇合广东各地的农民暴动,首先取得革命在广东一省的胜利。然后,再由湖南、湖北重新进行北伐,将革命向北推进,掀起革命新高潮。这种思路简言之,就是广东“速胜论”。为此,联共(布)、共产国际在中国土地革命初期的三大起义中,最重视的是广州起义,一度把占领广州,取得革命在广东的胜利当做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联共(布)、共产国际这种思路是脱离中国实际的,广州起义的失败,是这种思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翻译、出版了一大批俄罗斯新解密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为中国学者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一本由斯大林亲自指导编写的苏联史学教科书,1938年出版后便受到联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极力推崇,对中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重要文献,在全党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理论武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最基本元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大量新史料的被挖掘和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国家档案有关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的解密开放,使苏共、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改写了国共首次合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会达成协议,联合编辑5至6卷过去从未公布过的有关联共(布)、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档案文件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该书第一卷收录1920年至1925年的有关档案文件205件,其中有列宁、布哈林、斯大林、托洛茨基、契切林、加拉罕、越飞、维经斯基、鲍罗廷、孙中山、陈独秀、瞿秋白等迄今无人知  相似文献   

15.
珍贵的档案丰富的史料《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评介姚金果经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黄修荣等同志的积极努力,载有许多珍贵档案史料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一书已经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继1997年翻译出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之后,近期又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下两册奉献给读者。这两册文件集共收录文件268份,基本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背景下,在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苏联先后出版了十余种中文报纸。这些中文报纸的读者包括红军中的中国官兵及旅俄各界华人,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理论、苏维埃制度建设和发动中国革命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中文报纸记录了近百年前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中国革命,记录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历程,记录了中共早期领导人和著名活动家的经历与思想,印证了中共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特殊关系,因此成为研究中共早期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对于厘清中共党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着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与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上)李玉贞译下面选择的一组文件,向我们展示了北伐出师前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对北伐的不同看法和立场。其中有三点值得特别予以注意:一是莫斯科如何试图遥控中国政局特别是北伐问题和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以...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大革命时期的右倾错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共产国际用来指导中国革命的东方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反帝革命。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必须将反封建与反帝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于是,共产国际的指导路线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就发生了部分脱节。由于强调反帝革命,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就十分看重国民党及其军队。一方面,苏联在自己经济并不富足的情况下,拿出一定经费来支援国民党的军队建设,力图在中国培养和训练反对帝国主义的坚强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当国共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影响到统一战线的存在时,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宁肯要共产党让步,以使国民党右派及其领导的军队留在统一战线内,也不同意对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反击;他们甚至不惜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领导人的好恶程度,来对待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很显然,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内在的规定性,是大革命时期右倾错误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一书编者采访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一书编者采访录李玉贞1994年11月17日至1995年1月19日,笔者到俄罗斯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时至岁尾,恰逢俄德两国合作编译的大型文件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第一卷出版。12月31日笔者接到该书编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