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1978年,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安徽小岗村民冒死搞起大包干,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农村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 到2008年,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来,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回味。3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期待。  相似文献   

2.
申琳 《当代广西》2011,(9):10-11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继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15年后,中央文件再次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一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即将在全国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王维娜 《今日海南》2007,(10):37-38
党中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海南全社会小康实现程度达66.3%。其中,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仅为22,8%,因此,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如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海南农村小康建设,带着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海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肖杰。  相似文献   

4.
村党支部书记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最基层的组织者,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抓好农村工作,必须首先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近3年来的整顿建设,村...  相似文献   

5.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虽首先在农村发生。并以此为突破,成功地开创了全面改革的新局面。确定改革从农村起步。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央制定的政策是对头的。也正是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短短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6.
吉林是一个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数年居全国第一,但农民人均收入1998年排在第十二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农村工业迅速发展,非农产业迅速扩张,改变了过去农村农业与城市工业之间的简单关联方式,农产品商品率...  相似文献   

7.
《政策》2008,(12):31-34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农村发端。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改革初期的5个和近5年的5个共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引领着农村的改革发展。30年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相似文献   

8.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近年来一直是孟州市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摸清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设情况,2002年,我带领调查组先后深入城关、化工、赵和等6个乡镇、12个行政村,对全市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强劲的发展势头孟州市农村文化中心建设从1998年初开始启动。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了“三星级”农村文化中心创建工程,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在近5年的时间内,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在孟州由点到面,由弱到强,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为培养农村优秀青年带头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户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培养农村优秀青年带头人工程,这是户县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创新性举措。户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连续用5年时间,在全县培养2000-3000名农村优秀青年带头人。户县实施培养农村优秀青年带头人工程,一时成为了当地议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政报》2008,(23):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对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难点及对策赵乙年农村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它对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担负着重要的领导作用。为了兴农、富农、稳农,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好的任务,两年来,这一工作在农村已取得了...  相似文献   

12.
冯天万 《前进论坛》2008,(11):21-2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实现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当前,农村环境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环境不容乐观。本文作者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老农工党员,对所在地区农村环境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贫困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在1956年农村合作化达到高潮时初现端倪,经过1958年的第一次高潮,以及1968年开始的被世界银行誉为“卫生革命”的第二次高潮,我国基本建立起覆盖整个农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集体经济体制被破除,导致农村合作医疗迅速解体,农民医疗问题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08,(5):28-28
一、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一是前几年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集聚了大量的农村资金;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吸收的大量存款,基本没有用于农村。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融资需求十分旺盛.需求额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运》2009,(6):38-41
如何帮助农村贫困妇女尽快脱贫致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课题。哈尔滨市妇联从2006年起,率先在全省创建农村妇女扶贫联合体,开辟了农村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新的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金光大道”──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开发杨思春江泽民同志1992年12月24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困难的就是推进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最艰巨的就是造就一批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农村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军尚未形成,农业科技人员基本上是面对文盲、半文盲、科盲推广农业技术。农民的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优化开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农村的“小康”将成为空话。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现状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青年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年,非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中所占比例为10.3%1989年,仅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9366.7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88%。(资源来源于《统计年鉴》1980年、1990年)其原因主要是:(1)农民重新获得了择业自由,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隐伏着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显露出来。(2)从事种植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又刺激了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行业、产业转移。特别是,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比价严重不合理,工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17.
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钟用洪农村改革以来,我省农业有两个增长高峰期。第一个增长高峰期是1980年至1984年。这个增长高峰期主要是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基础的政策举措,全面部署了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随后中央又以2010年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起点。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激发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从1980年至1994年的历年间,全市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4100个,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3%.转移的基本途径是.一是向养殖业转移;二是向开发性农业转移;三是向农村工业转移;四是向农村第三产业转移;五是向我市城镇转移;六是向市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取得了两大显著效应:一是大大推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