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检阅陆、海、空和公安部队。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为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2.
进入1960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裂痕已经严重扩大,并日益趋向破裂的边缘。但是,双方在当年11月举行的莫斯科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却取得了令人颇感意外的比较圆满的结果,一个非常具体和直接的体现就是——1961年2月两国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1周年的纪念活动搞得非常隆重。双方于准备工作、举办规模、宣传报道以及文章讲话等各个方面,都在努力地向对方展现出友好姿态。高度紧张的中苏关系在1960年底一度得到"缓和"的事实,也微妙地体现在双方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三、苏方精心准备的条约及有关文件草案中苏之间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以代替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在原则上基本商定了。然而,在签订一个什么样的新条约这个具体问题上,中苏谈判又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当时,中苏谈判双方各自的方针发生了一种戏剧性的变化。此前,苏联坚持条约的形式不能改变,即保留旧的中苏条约,而对实际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但在确定废除1945年的条约以后,苏方最初提出的新条约却完全沿袭了旧条约的内容。相反,中国以前同意保留1945年条约的实际内容,而在形式上必须以新条约取而代之。但在确定要签订一个新条…  相似文献   

4.
蛛丝马迹 1950年初,毛泽东准备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举行两国首脑会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毛泽东临行前,国民党保密局北平潜伏台向台北发了密码电报,急报了这一情报。  相似文献   

5.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日中立条约》是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签订的一个举世震惊的条约。这个条约是苏日两国长期对抗与妥协的产物 ,也是粉碎英美“绥靖政策”的需要 ,是离间法西斯轴心国联合进攻的需要。此外 ,中苏两国关系迅速降温加快了条约的出笼。条约的签订虽然转嫁了苏日矛盾 ,改变了日本的侵略方向 ,但是它严重地打击了中国抗战的热情 ,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情感 ,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 ,客观上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参加庆祝斯大林70寿辰的活动·访苏期间,毛泽东那斯大林实现了两位巨人的握手,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把中苏两国的友谊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帝国主义企图侵略、染指新中国的野心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历史性会晤》向您展示两位伟人在外交场合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披露了一些国际关系方面的鲜为人知的情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闻名的旅顺口1945年。收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的时刻,旅顺口的历史也书写了今世人瞩目的浓重一页。2月4日至11日,羟、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签订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其中有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等条款。8月14日,国民党政府接受了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条件,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于旅顺口之协定》(以下简称《条约》和《协定》)。《协定》规定,“为了加强中苏两国之安全,以防制日本再事侵略起见,中华民国同意,两缔约国共同使用旅顺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蒋经国对1945年夏随宋子文赴苏联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回忆。1945年,美国还没有把《雅尔塔协定》公布以前,我们政府已经派员到莫斯科去进行中苏谈判,  相似文献   

11.
天然橡胶领域的合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之间比较早进行的经济合作项目.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先后集中围绕天然橡胶的代购、种植、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与磋商.在充分协商并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关于橡胶技术合作的协定》.随后,随着国际政治局势出现了缓和迹象,以及世界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又签订了新的协定以取代此前的协定,中共中央也及时对橡胶种植和生产作出了政策调整.总体上看,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天然橡胶合作方面的磋商,基本体现了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互利互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中苏条约》签订之初,在我们党的报刊上和领导人的发言中,曾公开表示同意这一条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945年8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中苏条约》的全文,并发表社论。社论中指  相似文献   

13.
正2月6日,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例行会谈,翻译师哲和苏方的同志И.В.科瓦廖夫以及Е.Ф.科瓦廖夫出席。关于中苏条约关于中苏条约,我说,中苏关于旅顺港地区的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缔结此条约是为了制止国民党和日美合谋对付苏联和中国的解放运动。这个条约对于中国的解放运动有一定好处。现在,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权,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苏联政府决定,一俟签订对日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长期担任共和国总理。他先后对苏联进行了十二次正式访问和非正式工作访问,开展国务活动和党际交流。可以说,周恩来既是中苏友好关系的亲历者,也是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见证人。1950年1月至2月:商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离开北京赴莫斯科,去商谈签订中苏新条约事宜。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除了祝寿之外,毛泽东还担负了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既好看又好吃"[1]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此次谈判过程却坎坷异常。就在中苏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新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6.
正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  相似文献   

17.
王毅 《求是》2003,(16)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这是继去年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后,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迎来的又一个值得共同纪念的重要年份。值此历史时刻,回顾缔约的经纬,总结缔约25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重温条约的历史意义,思考如何在条约确立的各项原则指引下,推动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对于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是中日两国政府继1972年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历史事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  相似文献   

18.
党霞 《党史纵横》2009,(9):23-25
战后中苏旅大行政交收问题缘起于两个国际协议,即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和同年8月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其背景是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考量和协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党史》2014,(6):38-3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条本会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以建设人民首都,并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相似文献   

20.
余湛 《党史博览》2024,(1):62-65
<正>1949年底1950年初,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毛主席这次出访有三个目的:第一是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第二是重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中苏两国作为伟大社会主义邻邦在新的基础上刚刚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