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计 《政府法制》2008,(7):14-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07年10月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既是对当下中国立法现状的基本评判.也意味着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五年立法目标. 此时.不由使人想起九届全国人大谢幕时的“大考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言犹在耳.时光已倏然走过五年。 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为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仅仅两个字的变动。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内涵?又发生了多少深刻的变迁?这是书写中国当代法治史无法绕开的一段关键时期。 在新一届人大接班之际.我们试图穿越时间隧道,重返历史现场,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掬起那些回味无穷的碎片,清点五年时光所留下的立法财富.捕捉立法背后的精神脉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07年10月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既是对当下中国立法现状的基本评判,也意味着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五年立法目标。此时,不由人不想起九届全国人大谢幕时的“大考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言犹在耳,时光已倏然走过五年。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为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仅仅两个字的变动,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内涵?又发生了多少深刻的变迁?这是书写中国当代法治史无法绕开的一段关键时期。在十届全国人大即将淡出历史舞台、新一届人大接班之际,我们试图穿越时光隧道,重返历史现场,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掬起那些回味无穷的碎片,清点五年时光所留下的立法财富,并捕捉立法百态背后的精神脉象。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个不平凡的立法时代,并向创造这一切的立法机关、立法者以及所有公民致敬!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被媒体称为“第五个现代化”.而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重要内涵和根本基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征途中,时隔不到一年,四中全会就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就国家治理体系而言,一个国家在治理体系上完不完善,首先就得看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如果没有好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国家治理就很难有基本的行动准则,进退便会失据.比如,中央领导屡次批评尸位素餐,甚至强调“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但假如没有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的出台,厘清政府哪些是“法定责任必须为”,就仍然会出现推诿责任、互相扯皮的“踢皮球”现象.且这种“隐性腐败”,也难以受到真正的惩罚.如此,“不作为”就仍有市场.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无“法治”根基的我国传统社会里实行行刑法治,国人首先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移植了西方行刑法治文明,完成法律文本革命。这一革命应该起始于清末监狱行刑改良的立法和实践。如果从清末监狱改良算起,我国的监狱行刑法治进程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的时间中,我们经历了“拿来”,“承袭”,“弱化”,渐现中国特色监狱行刑法治之曙光,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具有中国特色监狱行刑法治的形成等五个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了监狱行刑法治进程不仅与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相一致,而且本身就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同样,我们也看到了我国监狱行刑法治进程的艰难凿折的漫长路途,尽管如此,我国的监狱行刑仍然是沿着法治的基本价值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2007,(1):F0002-F0002
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为纪念中国“入世”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全面总结入世五年来的经验,由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和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主办、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社承办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暨世贸组织法律宣传研讨会”于2006年12月9日至10日在京举  相似文献   

6.
《中国检察官》2011,(8):2-F0002
本刊讯(李杉杉)4月13日,秉承着“立足基层一线视野,助推中国法治进程”的价值目标,中国检察官杂志社与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了第五期题为“起诉必要性的审查与判断”“京西法治沙龙”。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主任但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京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敏远作为专家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做了精彩点评。  相似文献   

7.
1979年,以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启发下,中国法学界冲破了极左思想设置多年的禁区,首先提出了“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主张。在这以后20年间,中国法学界出于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和宣传法治理论,掀起了三次法治讨论高潮,推动和促进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形成和确立,法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学界的一种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法院在实施这一宏大工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充分发挥好人民法院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的审判职能作用,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做到“五个到位”...  相似文献   

9.
读了武树臣先生《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以下简称《武文》)①,受益匪浅。文中许多观点和提法,似仍可作进一步商榷。一、关于法家的“法治”问题拙作《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批判》(以下简称《杨文》)提出法家的“法治”不能称作“法治”,是建立在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法治”的概念立场比较之上,正如《武文》所论述的亚里士多德给“法治”所下的定义,并由此形成的西方传统的“法治”观念。随着近代西学的东渐,这一“法治”观念已逐渐为中国学界所普遍接受。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主要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省中,这一观点实…  相似文献   

10.
2002年l2月14、15日,《中国律师》“法学与法治”巡回讲坛在天津宾馆举行。笔者作为一名律师,有幸参加了这次“讲坛”。课后收获颇丰,不吐不快。遂不揣浅陋,东施效颦,做古词五首,以记其事。  相似文献   

11.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中增加了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作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宪”,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具有丞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封建制延续了几千年,实行的是人治,以掌握权力的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联即国家,”皇帝的圣旨就是法律,所以…  相似文献   

12.
法治可以区分为“积极法治”和“消极法治”两种不同模式。前者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并积极推动的实践模式,后者则主张法治发展是一个自生自发秩序的演化进程。在政府推进型法治的当下中国,引入“消极法治”的理念以克制过于极端的积极法治思维,克服法治建设中动力来源单一问题及其产生的干预私域、流于形式主义等弊端,走出一条“积极法治”与“消极法治”并重的“均衡法治”道路,对于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这一根本目的尤具助益。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这标志着我国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模式,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分析我国的国情可以看出,中国的国情非常需要法治与之趋同,可是,中国的国情是非常特殊的,这种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的法治不可能速成。笔者从国情分析出发,欲对法治的必要性和渐进性作一尝试性探讨,同时分析“法治速成论”和“法治无望论”的错误性。 一、国…  相似文献   

14.
值班岗位的“五要五忌”□张伯锁各部门的值班岗位,工作光荣,责任重大。要在这扇综合性的“窗口”上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做到“五要”,时刻自醒“五忌”。(一)要有很好的自身形象,忌妄自尊大。各部门的值班室,既是各级领导机关的“综合部”,又是各部门...  相似文献   

15.
记者:郭教授,记得您在北京大学一次学术报告中评价党的十五大确认依法治国方略时,您说.由健全“法制”到实行“法治”.这一字之改.价胜千金.不过也花了近20年时间。而您最近两年出版的《法的时代精神》和《法的时代呼唤》正反映了您近20年来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懈地追求和呐喊。为了更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方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出的重大意义,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有关历史背景?郭道晖:谈到依法治国或者实行法治,我们中国人既不陌生,又很陌生。不陌生,是大家都知道法治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最先是由先秦法…  相似文献   

16.
3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以下简称“蓝皮书”),我国法学界几十位权威专家学者,用他们特有的专业视角,深度剖析了“极其不平凡”的2008年中国法治:这一年,中国的立法有什么特点?依法行政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因素诱发了群体性事件?税收法治改革的步子为什么迈得那么大?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期间法律史学研究概况 经过五年的努力,“九五”期间的法律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进展及成果 1.中国法制史 法制通史方面。连续获得国家“七五”、“八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获得国家“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八五”重点出版项目的《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十一卷本),均于“九五”期间出版。法律史研究的这两大项目,吸引了全国众多的法律史教学和研究人员参与。这两部巨著对中国法律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中国法治“发力”的一年,是法治进程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用“发力”这个流行词形容2010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颇为恰如其分。立法领域,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刑法修正案(八)充分彰显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的修法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执法和司法领域,重拳出击酒驾醉驾行为,醉驾入刑成效显著,并且成为考量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考卷。  相似文献   

19.
阿计 《江淮法治》2008,(8):6-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07年10月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既是对当下中国立法现状的基本评判,也意味着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五年立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自本刊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第五期开辟“关于法治和人治的讨论专栏”以来,深得各方面的支持。先后收到四十余篇论文,其中赞成法治的有一半以上,有少数是赞成人治和法治结合的,也有同志反对沿用“法治”、“人治”的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