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在有国家权力干预其中的刑事诉讼中,仅仅通过私法对公民权利进行保护的方式就略显无力。因此,就我国目前刑事诉讼中存在的一些国家权力侵犯被追诉人合法财产权利的现象,我们应当在刑事诉讼立法以及刑事诉讼运行过程中充分体现《物权法》的精神,改革、完善诉讼程序,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物权法》确立了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坚持对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权的平等保护,以促进政治和谐。《物权法》明晰了产权关系,促使当事人自觉维护诚信;规定了担保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以保护交易安全、保障经济和谐。《物权法》确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禁止环境污染,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权法》详细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征收条款”规定了国家征收的前提和补偿原则,但没有界定什么是“公共利益”,对城市征收补偿强调“依法给予补偿”,而不是“公正补偿”或“合理补偿”,这样不利于使公民合法财产权利免受侵害,不利于防止政府滥用征收权和权力寻租。弥补“征收条款”不足的办法是在《物权法》之外重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建立确认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当行政程序;由全国和地方权力机关享有对土地征收和补偿方案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的第一要务是保护财产权,结合《物权法》相关规定分析不动产物权权利的预先保护、物权权利本身的保护、权利的续期保护以及物权保护方式。而对物权人权利的一体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担保制度的完善和善意取得制度的初步确立则从不同方面激励财富的创造,体现了《物权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财产权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同时也是其他权利行使的基础。我国《宪法》和《物权法》已经在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使其必然在公用征收的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内在的结构性缺陷,因而亟须对公用征收进行具体立法,在宪法基础上构建具体的公用征收制度,为保护公民自身合法利益,规范政府公用征收的权力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物权法》通常被界定为民法范畴,这在法学界,无论是民商法学还是经济法学界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通过认真的对《物权法》的所有条款进行认真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些条款正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即社会本位观。可以把这些条款叫做社会本位条款,本文拟从经济法理念入手,对这些条款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肯定其作用,发现其存在的一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矿业权的私权法律属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清楚地将矿业权归入用益物权,确定了在学界倍受争议的矿业权的法律属性。将矿业权这一带有明显公法色彩的权利规定为私权,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物权法》只是概括性地明确了矿业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具体的权利运作和实现过程还有待《矿产资源法》的修正和完善。本文拟对这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物权法》的规定提出一些关于《矿产资源法》的修改思路。  相似文献   

8.
理论前沿     
建设和谐社会应当坚持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康敬奎在《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撰文认为,从法治国家的理念、权利和义务(权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需求来看,必须坚持权利本位。成熟的法治社会正在由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过渡到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社会优位  相似文献   

9.
占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均有重大意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现有法律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占有制度,我国正在制订的《物权法》在善意占有等方面做了规定,为我国占有制度的完善起了铺垫作用.但占有制度的发展将涉及法律理念的创新和相关制度的建立,这一工作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0.
以《刑事诉讼法》颁布和行使为标准,把我国《刑事诉讼法》在2012年修订之前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中的权力和权利及其关系都有所不同。2013年生效的新《刑诉法》中权力和权利是建立在旧《刑诉法》基础上的,整个刑事诉讼的历史就是限制权力和扩大权利的历史。在法学科中,权力和权利关系最为集中的就是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与人权保障关系密切,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对人权保障的情况,就直接反映一国人权保障的水平,因此有西方学者把《刑事诉讼法》比喻为《宪法》的振荡器,我国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先生将其比喻为一艘船的桅杆。在我国六十多年《刑事诉讼法》发展中,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博弈。让我们循着这条主线,以法律的修改为阶段划分的标准,来窥视权力和权利关系的变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