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江 《党史博览》2011,(5):19-21
1966年5月31日晚.陈伯达带领“中央工作组”来到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夺权,于次日(6月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煽动“文革”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际上.5月最后一天的夺权闹剧只是陈伯达在中央机关报打出的第一拳。  相似文献   

2.
陈伯达是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得力“干将”,曾被称为“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当过“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党的高层领导人物.他的发迹有什么“决窍”,据《陈伯达其人》一书记载,陈伯达对他的同乡曾说过这样的私房话:“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陈伯达跟人,他先是跟准毛泽东,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1995年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史学会联合举行座谈会,庆祝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同志80华诞。会议首先给每个参加者发了一份《刘大年同志著作目录》。接着就开会,由台上的学者先讲话。开着、开着,突然台下一位学者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刘大年著作目录》里有两篇文章,一篇题  相似文献   

4.
在1970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围绕在军队指挥问题上的提法,陈伯达、张春桥各执己见,争论不休1970年7月,“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43周年所写的社论,题目叫做《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其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为  相似文献   

5.
庐山会议余波——毛泽东关注华北说到华北会议的由来,就必然要说到1970年的庐山会议。有研究历史的学者认为,华北会议是庐山会议的延续。这话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没有庐山会议上的设不设国家主席之争,没有那份著名的“六号简报”,就不会有华北会议,这是不争的事实。1970年11月中旬,中央决定在地方的地区一级、部队的师级单位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并印发了毛泽东的《我的一点意见》。这份红头文件指出:“……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在一部分党的高级干部中口头传达过陈伯达反党的问题。为了教育干部,让较多的同志了解这个问题,中央决定将毛…  相似文献   

6.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7.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群众运动,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拔“白旗”,批“白专”,破“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之风盛行。这年3月,在国务院学科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陈伯达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0日到会作《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报告,说“有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逃避社会主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文革”风暴,破“四旧”运动兴起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炮制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相似文献   

9.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深翻》为我国的国史、“文革”史研究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深翻》是美国友人韩丁出版的一部描写中国“文革”时期农村现状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巨著。《深翻》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是在1971年的山西长治农村的“批陈整风”运动中。说实话,当时参加整风运动的基层干部,并不知道这个运动的最上层是在批判中央“第四号人物”陈伯达。  相似文献   

11.
《华容风雷》出版之际,为请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审阅,我与严文田同志在北京拜访他。刘大年是华容县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教书先生的家里。幼年进私塾,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考入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从几位湖南知名宿儒处,学习经史哲文。仅读了半年,学校因时局紧  相似文献   

12.
写在前面:陈伯达是福建惠安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坐上了中共中央第四把交椅,位次仅在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在那疯狂的年代,他像疯子一样,咬了不少人,打了不少人,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常常会此消彼长。在党风清明的50年代,陈伯达也曾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基层情况。陈伯达曾说过:“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当毛泽东意欲把汪洋大海似的小农组织起来,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时,陈伯达不辞劳苦,南北调研,为这场大变革提供实际的依据,从而就有了陈伯达的首次故乡之行。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至今已有30多年。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这一方针,就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术和文化繁荣发展。邢贲思在《阵地》1991年第一期撰文就“百家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9,(8)
痛驳陈伯达庐山会议后,陈伯达乘机抛出了一篇题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还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黑文。诬蔑彭总在“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搞起“反党集团”。  相似文献   

15.
谈美感     
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说它“年轻”,因为它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只有240年的历史。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写了《美学》,提出美学应该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而且把它第一次命名为“埃斯特蒂克”即“美学”;书中说明“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他把美学的研究范围局限在感性认识,而且将它和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对立起来。1790年,康德出版了哲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其中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要分析──谈《胡乔木文集》第二卷阐述的历史方法论刘大年胡乔木同志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熟谙多门科学的社会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时,他担任第一任院长。我和乔木的接触,开始于1949年夏天。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他的间接或直接领导下工作。1949...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武月星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资料性抗战史研究专著,又是一部兼具学术性的工具书。该图集是由胡乔木、刘大年、白介夫规划的32卷《中国抗日战争丛书》中的重点书,已被中宣部列为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推荐书目。 作为海内外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专题地图集,它以历史地图的形式系统反映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14年的历史。共收有200余幅地图,图片  相似文献   

18.
王京生撰写的《党史学初建期状况研究》一文已在《党史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引起了广大党史工作者的关注。现将我们对党史学成型期的一些看法提出来,以进一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特点从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为党史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党史学的成型期。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建国初期为起点的学习中国革命史的高潮的兴起,为党史学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运动深入发展,给历史科学以锐利的思想武器。其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开展了对于党的历史及近30年的革命史的广泛宣传和研究,使中共党史学的研究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社会科学研究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党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  相似文献   

19.
钱江 《党史博览》2014,(4):47-50
正1966年5月31日晚上,陈伯达带领已获领袖批准的中央工作组来到人民日报社夺权,并于6月1日推出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走出了他搅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的第一步。对这篇社论的出笼,陈伯达非常满意,为此这天的报纸多印13.7万份,使6月1日的报纸发行量达到了194万份。随即,在6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上,陈伯达在头条推出了自己策划选题的社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社论下方刊  相似文献   

20.
1945年 7月 ,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探讨历史兴亡周期现象 ,随后 ,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 ,用了“周期率”一词。近几年来 ,有人认为“周期率”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而笔者认为 ,“误引说”或者“误用说”是不成立的 ,应该用“周期率”。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对“周期率”提出异议的是李振民在 1 991年第 3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一文 (以下简称李文 )。在该文的注释中 ,他认为黄炎培将“律”误用为“率” ,“周期率”应用“周期律”。建党 80周年时 ,不少人重提毛黄探讨的历史兴亡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