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意农村青年入党问题郭锐,郭宝明近年来,在农村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干部中党员少,农民青年中党员更少,农村党员年龄老化趋于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村青年不愿入党造成的。他们认为,入不入党一个样,现在大家都在赚钱致富,只有生财之道才是真本事。有的...  相似文献   

2.
如今,农村不少地方减少开会,甚至没有会议,诸如“方针政策宣传会”。“法律法规学习会”、“致富经验交流会”、“市场信息通报会”、“农村科技培训会”等会议也都不开了,致使许多农民对有关政策不甚了解。据了解,农村“会荒”并非个别现象,前不久我回家乡一趟,一...  相似文献   

3.
第一、喊破嗓子,不如树好示范样子。我们基层干部经常会遇到一些被农民认可的好事,如调整结构、引进新品种、兴办公益事业等,任凭干部磨破嘴皮,农民就是不愿干。究其原因,关键是我们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农村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农村的经营自主权在农民,发展的是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朴实的农民最讲实惠,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别人说得再好,也不会买账;看到别人大把地赚钱,不用吆喝也会“眼红心动”跟着干。因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归根到底,就是要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变“要我干”为…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听到不少农民群众反映:村里很少组织村民开会,有时一两年也只开过一次会。这种“会荒”现象不客忽视。乡村干部定期不定期地召集村民开一些诸如政策会、学习会、科技会、村务会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其好处至少有三:一,可以及  相似文献   

5.
赵重华 《群众》2000,(1):55-56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农村社会情况及其与之紧密相关的农民思想状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是我们每个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所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从我县农村和农民的思想实际出发,我认为,深化对农民的教育要强化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 不知从何日起,一些领导干部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凡参加会议,无论大会小会,都由秘书事先把讲话稿写好,领导只是在会上“照本宣科”地念一遍。群众称这叫“念话”。因为“讲话”已名不副实。时下,“文山会海”泛滥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就与那些“念话”的领导有关。他们不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为在会上发号施令,布置工作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凡事都要开会,凡开会都要秘书“闭门造车”,结果是讲实话不多,讲的空话却不少,当然会上的号召往往难以落实。我们并不反对为重要会议准备讲稿,只是认为领导最好自己动手写讲稿和提纲,这样能逼着那些“念话”的领导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7.
代表语录     
任玉奇: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做了一个调研,现在我们国家8亿多农民,有劳动能力的人,就是说女的在55岁以下,男的在60岁以下,这个阶层里面大概有5个亿。当然实际上在我们农村里面的男性农民,70岁以上很多都在干活。根据目前耕地的数量,我们现在农业需  相似文献   

8.
一、对“三会一课”认识的两个极端 “三会一课”是党内一项传统的组织生活制度,但目前存在两种模糊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了,谁还有时间开会,另一种认为党支部工作就是开会,似乎支部工作的全部就是开会。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如果不开会,党中央的精神、上级的安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中国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航程中稳步前进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保障作为正常社会不可或缺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但仍然有许多人将社会保障看作国家的赐予 ,一种“福利” ,而不是作为现代社会一国公民所具有的“天赋权利”。而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障 ,则充满了更多的质疑和排斥。除去认为国家财力根本没有达到在全社会实现社会保障 ,现在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只是超越中国现在发展阶段的空想 ,并且只会耗尽国家的宝贵财力却于事无补外 ,很多的人认为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和农村世代相传的家庭养老的传统可以使得他们至少在现阶段不必享受社…  相似文献   

10.
谁来种地?     
正职业农民种田困惑: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谈村里不见年轻人谁来接替种地"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资金、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能力和抗风  相似文献   

11.
张永强 《北京观察》2001,(11):52-54
人们也许会说,“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民的封建残余思想。可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保障尚不完备的现在,这种思想的存在有着它根深蒂固的土壤。今年春天,在本市房山区盛产石雕的南尚乐镇,就发生了一起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年夫妇,因为不愿再去面对孤苦无依的生活窘境,竟在自家屋内纵火自焚的惨剧。结果,73岁的老婆婆葬身火海,她84岁的丈夫虽然暂时躲过一死,仍难逃法律的制裁。不久前,本刊特约记者来到案发现场,对  相似文献   

12.
不该开的会不应开,该开的会则不仅要开,而且要认真开好。我们既不能文山会海,又不能不开会议,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开会、深入研究开会、真正善于开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和城市化问题,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1979年初,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开会通过了实行大包干、分田到户等三条章程,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从此,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席卷神州大地,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脱离了农田耕作劳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打破了“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以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为动力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又打破了“农村—农民”、“…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一般都认为,通过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促进了廉政建设,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但是,只要认真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还有更为深层次的意义。1-通过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找到了农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形式。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宗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通过什么形式才能使农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大课题。在旧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一…  相似文献   

15.
<正>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深入落实,农村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也生长出一些新的积极因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各地发展集体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现在大多数农民群众感到,家庭致富富一家,集体致富富一片。因此对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从而减轻农户负担、增加收入、提供服务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二是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取向。不少农民反映,过去认为会挣工分的是能人,后来觉得能先富起来的是能人,现在则公认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农”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村城市本无鸿沟,人们原来都是在田园里生活。城市初始就是农民创造的,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农民演变为市民的创造史。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农民艰苦奋斗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沉重而伟大的贡献。现在城市的发展“日就月将”,农村却举步维艰。“城得山水而秀”,城市需要农村,城市的繁华需要农村的繁荣。扶弱携后,投桃报李,这是一个文明平等、共同富裕社会的应有之义和情结。同时,也只有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经济才能快速持续发展,中国全面反哺农业非常重要,是时候了,不能再有迟疑。中国农民最质朴、最富牺牲精神和创造精神,无数事实表明,中国农民一旦站到有利位置上,他们的历史创造性就会像黄河之水一样滚滚而来,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给农民全民待遇,举全国之力给予他们各种政策援助和财力物力支持,让中国“希望的田野”也迎来美好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有几种提法:如,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农村商品生产的综合服务中心,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提法都是对的,但似乎觉得还不够。看待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不应局限于农村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这个领域,而应从农村如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上来思考,才能深切认识它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海安县丰产村党支部书记储开银最近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村里兴建了个创业园.引进了数家企业,企业生产红红火火,效益还都不错。按理说这是好事,老储却有些高兴不起来:“原来我们村就有89个党员.每次开会学习是‘挤挤’一堂,现在园区的企业又带来了近20名党员,开会的时候凳子都插不进去。更重要的是,会上说村里的事,企业党员插不上嘴,说园区的事,村里党员没兴趣,这会难开啊!”  相似文献   

19.
以前党小组开会务虚话题比较多,现在不仅交流思想,还谈废钢销售行情和产业发展。这样的党小组会议,我们都盼着开。诸暨市枫桥镇新择湖村按照不同产业设置党小组,党员  相似文献   

20.
毋庸讳言,对于今天的青年人而言,每个人都有择业的自由,只要是"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针对青年人职业选择中的现象,一些"社会人士"却总是用挑剔的目光,对于那些不愿意做工人、农民的年轻人,不愿回农村就业的农村大学生,以及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的青年人,提出质疑与批评。被冠以"功利化"思想的各种指责、说教,亦经常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