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生小产权房的关键在于我国《土地管理法》对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之权利的不合理限制。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修改现行法律,在《宪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明确确立集体所有制土地的产权主体,并赋予其完全、自主地依法对其土地行使权利。  相似文献   

2.
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他性财产权利.一般地说,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都是物权.物权是债权、继承权、婚姻家庭权、知识产权等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制定一部完整的物权法,争取在明年实施.  相似文献   

3.
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对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一、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产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财产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围绕各种财产客体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之后,就…  相似文献   

4.
唐鸣  杨正喜 《学习论坛》2007,23(3):66-68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民工理应享受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也为农民工享有平等权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状况的存在,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与城市居民有重大差别,大量的法律文件则体现、贯彻了这种二元结构,从立法上确定了这种基本阶层的差别对待。一方面是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是其法律主体地位的双重化导致的法律主体地位迷失,这就是农民工法律地位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5.
李炳炎 《学习论坛》2009,25(5):27-31
工人阶级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国有企业的主人.近年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并不乐观.将工人阶级的主体培育成中等收入者阶层意义重大.工人阶级参与利润的分配是其成为中等收入者的基本途径之一.应改变工人阶级的身份,使其获得劳动者和两种产权所有者双重身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并将其纳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中去,通过完善制度和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平等地分享自己剩余劳动成果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构造国有资本运营主体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晰产权.怎样才能做到产权明晰?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内容是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让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即拥有对企业资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部分处置权,另一方面内容是国家对企业中的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必须是明晰的,即国家拥有对所投入资本的资本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作为所有者的这些权利必须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必须由一定机构中的一定人员来行使,即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必须人格化.根据政资分开的原则,这种权利不是直接由政府行使,而是由政府以一定形式和条件授权给特定的机构来行使.这一机构就是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建设中民生法律规范的缺位,导致民生建设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制度化解决途径.法律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化实现就是对民生的规范性调整,纳入法律规范调整的民生建设形成了“民生法律关系”,其主体、内容、客体都在法律规范框架下完成塑造.法律规范对民生建设的保障方式通过对主体行为的调整而完成,对公民赋予并保障权利、明晰主体地位、疏通诉求机制并通过课以义务的方式限制其权利滥用;对国家公权力则规范其权力行为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实定法运行的各个环节保障民生,同时尊重发挥优秀民间规则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代产权制度及其功能所谓产权制度,就是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我们知道,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总和。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所有权是由法律规定的主体(所有者)对于客体(财产)的最高的、排他性的独占权。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所有者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意味着所有权赋予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产权关系明晰化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现代法人资…  相似文献   

9.
《立法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属于公民的政治监督权利,因此,这一权利不受主体特定性和案件性原则的限制。为了保障公民的违宪审查建议权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有必要从法律规范上完善公民启动违宪审查程序的机制。同时,考虑到我国法规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目前单一的违宪审查体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权利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0.
突发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我国社会稳定大局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审视我国为维护社会稳定所搭建的制度平台,社会控制机制失衡、利益诉求机制不畅、权力约束机制缺位、政府考核机制不合理是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社会控制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机制、强化权力约束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享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万高隆 《求实》2007,3(4):62-65
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是引发并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法制的变迁与滞后、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不公以及权利救济渠道不通畅是我国弱势群体的生成根源。准确界定弱势群体的对象范围、利益分配机制法制化、赋予平等的政治权利、健全行政救济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公共利益的救济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共利益是公益诉讼的利益源头,以利益出发,对公共利益进行法权凝练,进而建构社会公益权这种新型的权利,并以此为权利契机,对公益诉讼的主体进行分析,赋予社会中间层组织以原告资格,是对现有权利体系与诉讼制度的完善与修正。  相似文献   

13.
一、期待权的提出期待权,顾名思义,是权利人对某种特定的利益产生了期待,待特定事件的发生或一定期间的经过,权利人可以完全行使其权利并享受特定的利益.期待权最早起源于德国.19世纪德国工商业界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所有权保留买卖方式中对买受人地位的界定,并由此而引发了德国法学界对于"期待权"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长达一个世纪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4.
李长健  刘进  李昭畅 《唯实》2009,(5):78-83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公共利益的救济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共利益是公益诉讼的利益源头,从利益出发,对公共利益进行法权凝练,进而建构社会公益权这种新型的权利,并以此为权利契机,对公益诉讼的主体进行分析,赋予社会中间层组织以原告资格,是对现有权利体系与诉讼制度的完善与修正。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与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涛  刘文君 《求实》2016,(1):81-89
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能够突破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困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顺应了土地关系变革的现实需要,符合产权激励作用的内在要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实施,面临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主体的博弈造成三权的利益关系失衡与农地用途变更的经济性障碍,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不协调的制度性障碍,以及配套机制不健全造成经营权的权能实现受限的机制性障碍。实现三权分置,要从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协调、完善承包权权能、加强经营权流转监管以及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利益表达主体是利益主体提出自身要求的角色扮演者,分为个人性和团体性两种类型。现阶段我国团体性利益表达主体在国家政治系统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主体缺失、传统主体表达功能相对衰落、主体自身不完善及活动规范性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正处于利益急剧多元化阶段、传统利益平衡理论影响以及相关法制性规制不足有关。消解这些问题,应该健全传统的团体性利益表达主体的利益表达功能,加强公民结社权利的行使,促进利益主体自身建设,并对其利益表达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无价之宝”,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以个人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生命权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居于最高位置,是个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虽然法律赋予了自然人生命权并对侵害他人生命权的行为予以惩处,但是面临着更多的生命被侵害的危险,法治文明玎个人权利的保护应该进一步完善,尤其要赋予同样生命以同样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14,(3):53-53
产权是指主体对于财产拥有法定关系并由此获得利益的权利,包括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  相似文献   

19.
利益是法律产生的基础,法律对利益的调整表现为:表达利益要求、平衡利益冲突与重整利益格局;法的价值是主体要求在法律中的一种表达,反映了法律作为客体对主体即人的一种属性;权利、义务是法的基本内容,它贯穿于法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利益、法的价值、法律权利和义务三者的关系体现为:利益是法的价值和权利义务的"物质化"基础,法的价值是法的利益的抽象化存在,法律权利义务则是利益的法律化表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国家用法律来规范和调整各种经济关系,而且各个利益主体也学会了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在如何正确估价现阶段法对经济调整的作用,如何使各个利益主体在争取权利的同时尽到法律规定的义务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尚有一些偏差,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