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崛起。在内涵上,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和公共领域的总和;在实践上,市民社会的崛起预示着社会结构转型。在市民社会崛起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在三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即权益意识、私人自主意识和自觉博弈意识的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郭财新 《学理论》2011,(28):50-52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完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市民社会研究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就需要在研究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不断回到起点,重温经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更基础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释市民社会理论著作,同时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著作中市民社会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能够清楚地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廓清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内涵,同时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层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中产阶层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和制约着市民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生存状态的改变,也使市民社会改变自身的形态。如果中产阶层的发展缓慢,中产阶层不是占据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即使社会制度如期构架起来为市民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秩序环境,市民社会的发展还会举步维艰。只有在中产阶层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才有市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也是市民衬会的三种理论形态.即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20世纪70年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复兴,并于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是一个复杂的并且经历了重要历史变迁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研究需要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进行回溯和分析,以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理论,把握市民社会理论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市民社会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其次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最后是市民社会与经济社会的分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处于第二个阶段,他剖析了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内在矛盾,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而其历史背景却处于西方第二和第三阶段交错的现代性背景中。根据历史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崔云阁  郝炳艳 《学理论》2011,(29):21-22
市民社会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市民社会孕育并演进于西方,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理论,从历史的角度上把握市民社会的精神与本质。  相似文献   

7.
李永忠 《学理论》2012,(10):69-70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但是,他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还需要从社会文化领域来拓展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范畴,赋予其时代特色和生命力,使之在当下的社会建设中仍然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与“市民社会”概念相对的“人类社会”(社会的人类)概念.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当把“人类社会”当作立脚点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得以初步形成.同时,如果联系马克思所面对的现代性生活场景,即市民社会中个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裂和冲突,那么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根本区别内含着对现代性的反省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法治建设对农村市民社会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的缺失不仅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随着市民社会理念的复兴,市民社会思潮表现出全球化趋向,而探讨市民社会的本质也就成了普遍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脉络的分析来探讨构建农村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因为这种理论的构建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探讨,从对现实历史的关注转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市民社会。马克思在后期著述中",市民社会"概念的应用明显减少甚至消失。通过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资产阶级社会"等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市民社会对唯物史观创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社会政治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社会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具体分为五部分,即古典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国家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共产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吸取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立足我国的传统与现实,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市民社会与法治二者间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契合,从而利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是伴随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而发生的 ,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又离不开社会市民化问题的解决 ,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表里 ,因此 ,笔者提出了“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的观点。同时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生长的状况 ,论述了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的重大意义 ,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的主要途径。此外 ,笔者认为市民社会具有局限性 ,需要由政治国家来补足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5)
"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市民社会"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逐渐兴起,主要是指城邦国家或政治社会。随着资产阶级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在西方社会不断变化和丰富,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还是其他西方哲学家都对"市民社会"思想有独到见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受到黑格尔的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启发,葛兰西根据西方社会实践的变化过程和马克思的思想,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市民社会"做出新诠释。因此,将马克思和葛兰西不同的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哈贝马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对市民社会思想作出了突出的阐释。在追溯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基础上,通过对哈贝马斯两个阶段市民社会概念的阐释,彰显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文化视阈的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并进而揭示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通过追述历史、考察现实,并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得出的。马克思在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之后,退回书房对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最后,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批判,得出结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7.
正"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方血统的范畴,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市民社会,中国是否具备其发育的条件,这是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市民社会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持否定观点的有两类:一是主要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作为问题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的现实,认为由于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市民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差异,从而认为中国的土壤无法孕育出市民社会;二是根据中国近代商品经济长期以来仍未产生出成熟的市民社会这样的历史事实,片面地认定中国社会内部是无法产生出市民社会的。这些  相似文献   

18.
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家与社会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简而言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寻找这块基石就是从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开始的。马克思首先研究国家与法,试图以此来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结果他发现,国家与法的谜底不在国家本身,而在市民社会之中,于是他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但市民社会的谜底也不在社会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6)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把市民社会从经济领域解放出来,并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巨大发展与创新。从葛兰西《狱中札记》一书中有关市民社会的理论出发,然后阐述其市民社会理论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差异性,从而能得出其理论对中国有关市民社会的本土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理论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年来引起众多中西方学者对它研究和关注。以往的研究着重揭示市民社会的理论意义及其在西方社会引发的价值,而对中西之间的社会差异性和基础关注不够,缺少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探讨,使人们对它如雾里看花,难窥其奥。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思想的实质及演化路径的分析,剖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阐述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思路,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