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邓小平有三句话,从不同的侧面,科学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改革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关系。我们就以这三句话为三个小标题来加以论述。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某些西方右派著作家从苏东剧变这场危机中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它没有未来,资本主义是终极的社会制度,在它之后没有什么东西了。原兰德公司分析家弗朗西斯·福山在苏东剧变时写了《历史的终结》,该文说:“或许我们正亲眼目睹的事情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也不仅仅是战后某个特定时期的结束,而是历史的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演变和作为人…  相似文献   

2.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一本最能反映厉以宁关于当代中国经济之学术观点的著作。1990年,当它在经济日报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就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学术界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厉以宁老师的一个学生,我当时曾经拜读过,深受教益。10年过去了,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不是偶然的,说明它得到了经济学界的高度认同。但是,如果说本书已经对中国经济改革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话,还不如说本书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因为本书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其中很多观点不仅将在未…  相似文献   

3.
提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大多不会觉得陌生,这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让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场改变日本历史和命运的改革运动,却与一位中国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郭义福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把这场改革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这一崭新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待点、改单的深度和广度,表明...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1978年起进入了新时期的发展。17年来,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对旧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巨大成就。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进程17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2月一1984年9月)。这是改革的准备和起步阶段。首先是思想准备。在全国全党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禁烟人们思想的“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地位。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防止和克服否定一切的错误思潮。197…  相似文献   

6.
亲历安徽农村税费改革(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森 《党史纵览》2011,(10):38-41
世纪之交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称为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安徽作为全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省份,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为安徽省财政部门的一员,我有幸成为这场重大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将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广大读者展示这场终结2600年...  相似文献   

7.
《前线》1997,(12)
四位美国记者谈十五大后的中国改革“无论怎样衡量,中国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改革之一。”在不久前出版的《商业周刊》中,四位美国记者撰文《特别报道———中国能改革她的经济吗?》,畅谈了他们对十五大后中国改革的看法。●史诗般的伟业9月12日召开...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起源问题,各类研究和说法已然很多,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值得商榷。本文试从起源地、“源”何以成“流”以及起源的“自发性”等三个方面,对新时期农村改革起源问题作进一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民的衣食有了保证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了十八个鲜红的指印,从此中国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的先行者是农民,实验场是农村,其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填饱肚子。1979年到1984年我国的改革重点是农村改革,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第三个“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出,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10.
举世公认,1994年,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黄金时期”。人们称今年是“改革年”、“攻坚年”、“关键年”。 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今年中国改革时,用“四度”、“三线”概括之。 “四度”——广度、深度、力度、难度。 说其广度,1994年伊始,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投资改革、企业改革、住房改革、所有制改革、物价改革等多项改革一并推出,配套进行,其改革领域之广,系15年来改革之罕见。 说其深度,过去的改革多是对企业放权,对地方让利,减少指令性计计划等,均是浅层次的改革,没有触动旧体制。今年的改革则是进  相似文献   

11.
行政改革与行政范式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①人们一方面对这场刚刚开始的改革的规模和气势表示赞佩,另一方面则对它能否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表示关注。精简国家机构是当代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我国,为把政府的自身建设提高到更加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水平,邓小平在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时就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②虽然…  相似文献   

12.
胡蕊 《奋斗》2013,(11):2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的改革发展问题,“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许。35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3.
农民财产权、人口长期均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改革的关键词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经济社会改革正进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深水区,难度越来越火。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透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改革关键词,人们期待从中能分享到更多利益。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时已有19个年头了、19年来.这场改革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今天、认真总结这些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继承邓小平的遗志,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申国经济改革的主要成就经过近19年的改革,中国的现行经济体制已经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根本不同了。现行体制已相当接近于既定改革目标,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先,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转变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2,(8):34-40
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特殊性意义在于:它隐喻和折射着中国通往未来的道路。有一种焦虑在弥散:在一系列困局中,中国能够突围吗?人们搜寻着蛛丝马迹,想嗅出十八大的政治动向。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这一年将是中国决定未来道路的关键时刻,而解决所有难题的良方妙策,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改革。  相似文献   

16.
张健 《唯实》2008,(11):37-39
在哲学意义上,改革是一种历史文本,“改革”的背后是“发展主义”对“公有制主义”的替代;当代中国政治理念的发展图景可概括为:发展主义的演进及科学发展观对它的有限性匡正。  相似文献   

17.
在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中,中苏(为行文方便,本文对前苏联统一沿用“苏联”称谓—编者注)两国属于两种不同的典型,前者在改革中走向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后者则走向了自身的毁灭。尤其当独联体各国陷入经济政治困境难以自拔,而中国正在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掀起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大潮时,人们更不免把二者加以对比,同是改革,结局迥异,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把改革也看作一场革命,那么,和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一样,改革的成功,亦取决于它的主客观条件,取决于改革从起步到进行中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取决于执政党的改革战略。本文拟从环境和战略这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和前苏联的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纷纷失败,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中国的奇迹 和东欧、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轨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成功得多。东欧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局部改革试验。6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局部改革的道路。改革前的中国和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是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采用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19.
2014年2月6日,76岁的“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离世,勾起人们对当年经济商业领域“改革第一人”的回想:年广九、鲁冠球、步鑫生、杨嘉兴……在那个启动中国大变革的岁月里,他们是改革的先行者、时代的并潮儿,甚至成为领导人的座上宾,全因在惊涛骇浪的改革大潮中,记录着一个个“第一”的光辉历史。这是一些被改革改变命运的普通人,也是促发改革的不平凡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面临一个“拐点”。在很多人看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关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种种表态,无疑是针对2004年以来社会上关于改革方向问题激烈争论的最终定调。这场争论由国企产权改革发端,从经济学界迅速扩展到整个学界,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上升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场关于反思改革的大讨论。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最高层的讲话,积极回应百姓和社会各界对中国改革的期待,传递了中国改革不可动摇的新信号。第三次改革争论始末学界普遍认为,在2004年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