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未央 《农村青年》2014,(10):20-23
他叫刘志,7年前,他以全县理科第四名的成绩被湖南大学录取。然而仅仅上了一年大学,因为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含泪辍学,四处打工,扶助两个弟弟读书,直至大弟考上北京一所军校……2014年7月,在大弟的鼓励和资助下,弃学6年的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再次梦圆大学梦。  相似文献   

2.
钟华 《农村青年》2006,(12):35-37
每天清晨,当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随着朝阳一起升起的时候,总有全国各地数不清的人们来这里度过这庄严的一刻。而鲜为人知的是,两年前,这些可爱的国旗卫士当中的一员,为了再次拯救高中辍学的弟弟而退役。从此,他一边在京艰辛打工,一边抽空来广场悄悄观看飘扬的国旗。可就在弟弟高二快要结束的时候,他的腿病却被查出了骨癌。这时他不得不做了左腿截肢手术并开始痛苦的化疗。为了不影响弟弟的学习,他隐瞒着弟弟。一次次以在京打工的谎言鼓励弟弟。绝症卫士爱国爱旗爱家的情结,感动了部队的官兵。也感动了社会……  相似文献   

3.
晓红 《农村青年》2011,(7):27-29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生活着一对双胞胎兄弟。不幸的是:两人从小就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弟弟庄汇泉更是因此而失去了行走能力。为了让弟弟能够和自己一样识字、上学、将来闯世界,同样身患重病的庄宏泉用8年的时间背着弟弟上学,从小学一直背到大学。两人上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原本比哥哥低一个年级的弟弟为了不拖哥哥的后退,用跳级的方式赶上了哥哥;  相似文献   

4.
医保边缘人     
《工友》2009,(8):4-8
头发凌乱的老何盘坐在医院走廊里一张可移动的病床上,一脸焦虑。紧挨着的一间病房里,他的孪生弟弟何路经过与死神的斗争后,总算度过了危险期。55岁的何路是重庆人,酷爱诗歌创作。1988年从当地一家工厂辞职,后来到北京发展,几经辗转,宋庄成了他的最终落脚地。  相似文献   

5.
黑色的记忆     
如果没有这次工伤,到现在他可能已经娶妻生子,美好的生活还在后面,可是,他不敢想下去。他受伤前的音容笑貌,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照片上。25岁的杨华躺在床上,由于全身80%的面积被烧伤,如今,还需要穿上特制的衣服,减少对伤口的摩擦。他曾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父母购买一套宽敞的住房,供上学的弟弟读完大学,自己娶妻生子,一大家子乐呵呵地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邱刚 《农村青年》2007,(6):33-34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当年离家是同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那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想起这么多年来一个人走过的路,很坚定地拒绝了。我说,一个男孩子,如果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4日,仙桃市第三人民医院,韩高科的二儿子诞生了。他妻子符合国家生育二孩的政策。蔬菜基地、医院,他两头来回跑,哪头都放不下。人生有很多变数,人生难以预测。老家人都想不到,读了大学的韩高科又回来种地。他也想不到,创业给了他事业,给了他幸福,这是男人最看重的!韩高科的梦想朴素、本色:“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时令、健康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8.
他是本年应届高三的高才生,却三番两次擅自辍学打工,决意要放弃高考,迫于父母乡亲的压力,他参加了本年高考,却又使出绝招,故意答错考题,让自己败考。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自以为聪明的行为,给他家和他家所在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大地震。他为什么要孤注一掷不上大学?他不上大学对这个小村庄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震动?  相似文献   

9.
古月立 《工友》2007,(1):56-59
17年前,踌躇满志的湖北红安县学生王悦民走进高考考场,因为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发挥失常,与美丽的大学梦擦肩而过,成为一名打工仔。他先后做过钳工、油漆工、焊接工。苦难的打工生活未能泯灭他儿时的梦想,反而激起他的斗志:他边打工边学习,不但拿到了学士学位,圆了大学梦,还相继考取了硕士和博士。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博士后。更令人高兴的是,其妻子在他的影响下,夫唱妇随,不但攻读了硕士,现在还考上了博士。一名打工仔,如何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请看——  相似文献   

10.
面对弟弟死后留下的54万多元巨债,他将弟弟的21张欠条换成自己的名字,并郑重许下“弟债兄还”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惊鸿 《农村青年》2013,(1):20-22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特殊之处就在于以姐弟相称的三个人当年都曾被父母遗弃。三人中的姐姐,8年前收养了出生两天就被遗弃的弟弟,一个人打工艰辛地抚养着弟弟,就连读大学也带着弗弟。姐姐去电视台领奖时,又邂逅了相同身世而又无比坚强的妹妹,妹妹考上大学后,这三个身世相同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面对艰辛的生活,这个特殊的一家人相拥取暖,相亲相爱。他们始终坚信,无论人生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能超越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碟讯     
《时代风采》2011,(22):31-31
故事很简单。弟弟代替哥哥,骑车踏上滇藏线。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也许这部影片从镜头语言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恰恰是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和拍摄这个故事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装佯的真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阿福 《农村青年》2009,(11):33-36
仪仗队,梦想开始的地方 朱振华出生于河南滑县道口镇,从小就梦想,将来长大成为一名军人。高中毕业后,他在滑县保安公司工作两年。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省榕江县仁里水族自治乡摆赖村的水族村寨里,人们广泛地传颂着何吉和潘广梅夫妻俩经过艰苦劳作,打工挣钱,供养弟弟何庭善读完初中、高中,并最终圆了大学梦的真实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5.
陈平 《农村青年》2009,(8):19-23
耿一童来自项羽的故乡,项羽也是他的偶像。项羽“生当作人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喜欢梦想,并追求梦想。“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是他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6.
高士杰 《农村青年》2006,(10):24-26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却对读书有着无比坚定的梦想。 5次高考。11次考研,尽管“屡战屡败”,但他毫不气馁,不言放弃。 终于。2006年,他的梦想实现了,成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是什么支撑着他的信念? 他有怎样的过去?  相似文献   

17.
《工友》2012,(2):1-1
刘老先生现已85了,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他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读书。他至今还会取出微薄的退休金到书店淘上几本书,书买的多了,屋子的书柜放不下了,他便把书堆在了阳台上。他视书为财富,说是今后给孙女留的,孙女现已上大学,对他的那些书却是“熟视无睹”,没有时间去阅读,也不愿去继承他的这一财富。  相似文献   

18.
在有“灰鹅之乡”美称的江西兴国县梅窖镇有一位靠养鹅致富的中年农民。短短10年间,他靠养鹅供孩子上了大学,盖了新房。他就是今年48岁的养鹅能手廖章。  相似文献   

19.
王瑞红 《农村青年》2011,(12):33-35
杨安容是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大寨村一名普通村民。曾经因为残疾,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写下了遗书,打算告别这个世界。在死亡线上溜达一圈回来后,她收获了一个有关“树”的梦想和陪她实现这个梦想的爱人。之后,靠着这个梦想,她又收获了财富,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顾海华,江苏省海门市农民工。当“老板”是顾海华从小就有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泥瓦匠做起,没日没夜没命地干。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人,圆梦的路,似乎不再遥远。然而,直到发现被骗,他才意识到,圆梦的路充满险恶。讲起这几年的经历,顾海华泪流满面。他现存的唯一愿望,就是讨回属于自己和其他农民工的血汗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