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正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历史地看,中国死刑制度改革已经迈入了限制、减少死刑的良性发展轨道,并逐步与国际限制和废止死刑的潮流接轨,但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就废止死刑的内在根据而言,主要可归结为功利和人道两个方面。在两者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的内在依据:第一,人道性是现代法治发达和文明进步国家废止死刑的主要根据。第二,中国人权  相似文献   

2.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废除死刑是从刑罚人道主义出发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欲在我国实现废止死刑,分析死刑制度走向,应当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这也是通往废止死刑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长远的眼光观之 ,死刑的命运必然是走向终结。就中国现阶段的综合情况而言 ,可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逐步废止死刑 :一是先行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二是进一步在条件成熟时废止非致命犯罪 (非侵犯生命的犯罪 )的死刑 ;三是在社会文明和法治发展到相当发达程度时 ,全面废止死刑。目前 ,应及时将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问题提上日程。中国废止死刑之路 ,应以逐步而及时地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分阶段废止死刑的具体构想,包括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文章进一步就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争议问题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志 《法律科学》2014,(1):146-154
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最具现实意义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中国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在功利与人道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最主要的根据。我国应以无期徒刑作为死刑的立法替代措施,适时建立死刑赦免制度,公开死刑执行的数字,并于适当时机废止贪污罪受贿罪的死刑。  相似文献   

6.
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最具现实意义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中国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在功利与人道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最主要的根据。我国应以无期徒刑作为死刑的立法替代措施,适时建立死刑赦免制度,公开死刑执行的数字,并于适当时机废止贪污罪受贿罪的死刑。  相似文献   

7.
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死刑的废止似乎成为了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适用死刑范围广泛的国家,学者们对于死刑的存废亦争持不下。那么是借鉴国外废除死刑的经验,追赶文明发展之趋势而彻底从刑法上放弃死刑,还是本着治乱世应用重典的立法指导思想继续保持死刑的适用范围呢?本文就死刑在我国是应该保留还是废除作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废止和限制死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废止和限制死刑理应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务实和可行的方案是首先废止和限制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而无疑应该首当其冲考虑作为典型非暴力犯罪的经济犯罪的死刑废止与限制问题。在当前甚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立即废止死刑并不切合我国现实国情,因此,如何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值得思考,本文认为正当程序是有力屏障之一。从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经济犯罪案件的数额乃是启动死刑刑罚适用的主要标准。但是,实践中对犯罪数额的过于倚重,导致经济犯罪死刑案件数额认定方面存在诸多程序问题,因而探讨其数额认定的正当程序非常必要。只有遵从正当程序来正确、准确地认定可能适用死刑的经济犯罪数额,才能严格控制经济犯罪案件的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际社会对死刑已采取严格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的态度,而我国现实中仍存在大量的死刑立法和死刑适用。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死刑废止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社会深层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我国废止死刑,关键要形成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随着理念的更新,阻碍死刑废止的障碍就会慢慢的消除。  相似文献   

10.
死刑及其存废,是人权领域的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死刑存置论者与死刑废止论者各执一词并且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作为支持。直至今天,死刑存废的争论还在不断继续和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本文站在死刑废止的角度,对死刑的废止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联合国国际公约和区际人权公约,我们欣然发现,全球范围适用死刑在继续萎缩,且受到国际法限制,国际死刑无疑正朝着废除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在世界废除死刑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世界死刑的限制和废止作出独特贡献。我国出台了《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经济类犯罪的死刑,表明我国也逐渐加入到限制死刑的国际行列之中。但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死刑废止尚无法一步到位,只能够是依照国内法治环境的完善而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限制、减少死刑乃至废止死刑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而中国刑法中死刑罪名的泛滥以及司法实践中对死刑的过度适用之现状,与当今国际社会法治发展进步趋势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可以经过如下三个阶段逐步废止死刑:一是及至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基本废止非暴  相似文献   

13.
经济犯罪的死刑走向废止是刑法的国际发展趋势,但在我国,由于国情特殊,将死刑的废止问题提上立法议事日程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因此,在目前不宜废止的情况下,立法者、司法者必须要树立经济犯罪死刑节减和慎用的理念,并通过立法控制和司法控制等一系列措施对经济犯罪的死刑适用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4.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权的思想观念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据维基百科统计,如今70%的国家实质上已经废止死刑,废止死刑将是国际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逐步废止死刑论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赵秉志 《法学》2005,(1):55-62
文章首先进行了关于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考察,并提出了关于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和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就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提出中国分阶段逐步废止死刑进程中的制度配合和中国死刑逐步废止后的制度建构;最后关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之考量中,分析关于民意与立法者、决策领导层的认识问题对死刑废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俄罗斯死刑废止看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法制与社会》2010,(22):39-40
"死刑作为理念是应当废除的,然而抽象地论述死刑是保留还是废除,是没有多大的意义",死刑的存废有待实践的论证。本文指出对整个俄罗斯死刑废止的原因、历程进行分析,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启发我们对我国死刑制度发展方向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种,而死刑的存废是颇为当今世人争议的话题。在争论中我们逐渐的认识到死刑的本质,死刑的价值也逐渐趋于明朗,这也使得我们能越来越理性的对待死刑制度。如今,从世界范围看减少、限制乃至废止死刑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目前阶段,由于死刑受其价值本质、物质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尚不能奢谈全面废止,但基于死刑本身确实存在诸多不可克减之诟病以及我国"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的现行死刑政策,本文建议应把非暴力犯罪——这一设置死刑显然过于严苛并且由此导致价值失衡的犯罪,从立法上及时废止其死刑。  相似文献   

18.
两百多年前,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废止以来,理论界对死刑的存废之争从来就没有终止过。本文从应然的角度浅述了死刑应当废止的理由,从实然的角度提出我国目前应当有限制的适用死刑的看法。最后探讨了死刑在我国的最终命运,认为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人民文化观念的进步死刑必将在我国消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短期内能否废止死刑问题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短期内应立即废止死刑的观点值得质疑。中国大陆地区不适宜在短期内全面、彻底地废止死刑:中国大陆地区当下还缺乏立即废止死刑的文化条件;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废止死刑的必要社会基础。但在某些条件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废止死刑的试验区(刑事司法特区),为全国在未来逐步全面废止死刑提供司法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刑事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之一便是死刑废止的国际趋势和我国死刑何去何从的考量。由于中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故而在短期内对死刑实现全面废止不切实际,但采取必要的替代措施对死刑进行限制已成为中国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共识。一、死刑的司法控制及优势死刑控制一般分为立法和司法的控制,司法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