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她盛开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2017年4月,在格桑花绽放之前,我去西藏支教,没想到却把一粒格桑花的种子种在了心田。从海拔50米左右的北京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西藏,生活上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由于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白天,我会一直头疼、流鼻血,走路也不稳。  相似文献   

2.
情牵西藏     
宋爱琳 《党课》2011,(21):115-116
西藏,这片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雪域圣地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天堂。作为援藏干部的子女,我对西藏的向往与牵挂,又融入了对父辈的敬佩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 千年的祈盼……”从听到这首宛如天 籁之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起,我 就对西藏的自然风光、宗教文化和民 族风俗向往起来。 今年8月,应西藏山南地区审计局 邀请,我有机会去西藏参加“2004西 藏山南雅砻文化旅游节”。 8月19日下午3点,飞机降落在西 藏贡嘎机场。贡嘎机场海拔3600多米, 机场上空晴朗无云,空气清新洁净。 在机场门口,山南地区审计局的同志 捧起了青稞酒,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热情而隆重地欢迎我们。  相似文献   

4.
<正>只要是新疆人,都能对草原说出个一二三来,对于土生土长在新疆的我来说,草原,的确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了,它绝对是一道无以复加的美景,这种美已经融入内心,深深地烙进灵魂深处。花海我曾去过那拉提,巴音布鲁克,喀拉竣,领略过那里草原花海之美丽,而对久闻于耳的盛夏昭苏大草原,尤其向往,这个向往,在今夏终于成行。夏日的清晨,第一次走进天马故乡——昭苏。我们一行9人,驱车赶往距新源  相似文献   

5.
石绍平 《学习月刊》2014,(13):16-16
有事无事的时候,我总爱往书房钻,因为我向往书房中的自由,向往书房中的幸福。 在书房里可以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孤独。"这绝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我还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真心喜欢它,便不觉得苦!"试想,当你阅读了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后还觉得苦吗?  相似文献   

6.
孔繁森的儿子孔杰谈起去世的父亲便泪水涟涟:“令我永远难忘的是爸爸第一次去西藏和第一次回家的情景。记得那一天,爸爸来家后对我们说他要到西藏工作。当时,姐姐6岁,我5岁,妹妹只有两岁,不知西藏在哪里,有多远,再加上平时陌生,我们都没说一句话。他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时,走到已有80高龄的奶奶跟前,双膝着地跪着跟奶奶说:‘儿要出一趟远门。’随后爸爸站起身,给妈妈交待完,转身就要走,这时我们仨才缓过神来,妹妹跑过去抱住爸爸的腿,我和姐姐  相似文献   

7.
我是谭冠三同志的战友、妻子。我们基本都是同时期参加革命的人。他出生在湖南 ,1 92 8年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我出生在四川通江县 ,1 933年参加红军。我们都经历过长征 ,到了陕北后才相识 ,相好的。 1 937年 8月在延安结婚。结婚后 ,我们一起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后来我们又一同进军西藏、建设西藏。我们共同奋斗、生活几十年 ,可供回顾的事很多 ,这里仅把我跟随冠三同志进军西藏前后的经历作一回顾。一、南下途中的分别1 947年 7至 9月 ,当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的冠三同志 ,去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  相似文献   

8.
我的西藏情     
1962年,当我刚刚结束大学学习生涯,尚未踏入外交部大门时,一纸调令把我送到世界屋脊——西藏——那个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作为译员参加中印边界冲突中的一些文职工作。新世纪伊始,当我和丈夫结束了在国外的使命后,外交部又返聘我们夫妇回部工作,筹建“西藏事务办公室”(简称“西藏办”),重新涉足于西藏对外事务。可以说,我的外交生涯从西藏起步,又在西藏结束。飞向高原经受磨练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外交人员是“文装解放军”。而40年前的那次经历,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文装解放军”的含义,一个“文装解放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当时,我…  相似文献   

9.
《香巴拉并不遥远》是一首旋律优美的藏族歌曲。在西藏林芝,几乎没有人不会唱这首歌的。在欢迎宴会上,我听地区专员动情地唱过;在藏民家中,我听藏族姐妹们深情地唱过;在与福建援藏干部的交谈中,我也曾听他们一往情深地唱过。至今,只要那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张张充满自豪和憧憬的笑脸,那一个个让人难以忘记的日日夜夜。据介绍,“香巴拉”是藏传佛教一个古老的词汇,是指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它原本存在于藏传佛教的典籍和藏族百姓口头。但去过林芝以后,我却毫不犹豫地认定,我心中的“香巴拉”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0.
陈文清 《党史纵横》2011,(11):18-21
延安,这一令人瞩目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革命摇篮,是当今国内许许多多人都向往的神圣之地。1943年在延安出生的老伴,虽已于10年前陪同老岳父去过延安,但仍割舍不得与我一起重晤圣都的急切意愿,也许是一种情感的眷恋和难忘的追忆使然吧。为了使时间更充裕一些,把想去、想看的地方都去到看到,我们舍弃了旅行社,专门搞了一辆车子,请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主政西藏十六年1964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选调2名军级干部去西藏军区工作,任荣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要求去西藏。1964年8月21日,周恩来签署命令,任命任荣由三十八军政委调任西藏大军区副政委,王诚汉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任荣随后到中央军委报到,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接见了他。罗瑞卿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任荣同志呀,西藏是很艰苦的,你去西藏工作,身体行吗?"任荣向罗瑞卿表示:"身体已经检查过了,没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广山 《求贤》2014,(8):56-56
蓝天、白云、雪山、圣湖,还有美丽的格桑花,那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洁白的哈达、绛红的袈裟一直在我梦中萦绕。当我真的踏上这片神圣而又神秘的土地,才真正体会到这里蕴含着的虔诚和淳朴!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西藏。  相似文献   

13.
沙湖印象     
正小时候,我随母亲去过一次平罗县下庙乡,大姨家在那里。记得路很远,换乘了好几次车。大姨家门前有一个水塘,水中以及周围都长着芦苇,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并认识芦苇。在学校学过的课文《小英雄雨来》中,机灵的雨来看见鬼子来了就钻进了芦苇丛里,课文有一幅简单的黑白插图,画着芦苇丛和雨来若隐若现的小脑袋。想必是自小就被小英雄的形象所感染所激发,所以看见水塘以及芦苇时,我真是激动,我们那山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姨父告诉我,离他们这里不远,有个叫西大滩的地方,那里有更多的水,更大的芦苇荡。我心向往之,却没能去  相似文献   

14.
延安情结     
说起延安,留于心扉的那一抹向往和憧憬,随着岁月的流逝,总是不经意间在思绪中萌芽…… 去年金秋时节,我有幸去延安采风.  相似文献   

15.
1938年底,我和五位女同学一起毅然决定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去。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青年,虽然年轻幼稚,但是充满爱国热情。然而,要走出这一步并不容易,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家庭的阻挠。我们都是生长在温州城里小康家庭的城市青年,将心比心,谁家的父母舍得自己的孩子去冒风险呢?但是那时在我们心里头对参加新四军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向往新生活,向往新天地。最终,在一天的清晨,我们一行六人悄悄地告别了故乡和亲人,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相似文献   

16.
1992年3月,我专程来到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慕名拜访一位国际著名女林业教授──徐凤翔,试图解开我心中一个长期无法破译的谜:这位女教授单枪匹马去西藏工作,不图名、不图利,一呆就是将近20年,她图的是什么?她又是怎样看待人生与幸福的呢? 在校园的一幢高楼里,我找到了徐凤翔教授的家。听完我说明了来意,头发已花白、精神矍铄的徐教授和她的爱人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和我交谈起来。 我问:“徐教授,您当年去西藏工作是否是组织上决定的?” 徐教授说:“是我自己主动争取要去的。那是1978年,林业部给南京林业…  相似文献   

17.
本期我们全文转载了《人民日报》10月8日的文章《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干部——深切缅怀冯军同志》,文章饱含激情,感人至深。冯军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可许许多多人仍然在怀念他,赞扬他,学习他。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人!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冯军一样,爱人民,人民爱,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永远保持和谐。“中央派我来西藏工作,我一句困难的话也不能提,一点想法也不能讲,因为,西藏是个艰苦的地方,我不能说不去,不能说换别人去”。“我本身是做青年工作的,而且也一直在宣传‘好儿女志在四方’,教育青年人甘愿…  相似文献   

18.
蓝宝石常能给人神秘的遐想,引起人们拥有的无限欲望,我也不例外。在去“宝都”昌乐的前一晚我才得知,昌乐有个火山口,那里有蓝宝石。于是,在印象中昌乐坚固地与蓝宝石联系在一起.昌乐寻宝也在这次远行中成了我极大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去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老公说:咱们出去走走吧.到敦煌去看一看,到内蒙草原去玩一玩.这两个地方都是你梦寐以求的向往之地啊!可是,当时他以工作忙、时间紧为由,一推再推,结果没有去成。”  相似文献   

20.
党校感悟     
放飞着希望的翅膀,我从国企的生产线走来。2005年的春天,我荣幸地成为党校的一员。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这一天起,我踏上了这座如今已有60年建校史的党员干部培训阵地,从事一项我原先没有经历过的却义向往着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