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依赖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生态”、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保护“不生态”和城市建设“不生态”等“不生态”现状,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其由“不生态”到“生态”的彻底转变,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生态化;整治生态环境,推进环境保护生态化;协调地上地下矛盾,推进城市建设生态化;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观念转变生态化。  相似文献   

2.
“无极”“太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哲学史的学术梳理可以“说”出汉民族的致思历程,而以文字为认识论,对汉语“极”字作哲学分析,则可以“道”出汉民族本源的生态存在。由此出发对汉语生态哲学进行思考:一方面,对汉语文字进行生态哲学维度的挖掘,汉语文字作为一个生态的系统,可以“道”出汉民族天人合一、心物同源的存在,词汇的边界拓展道出汉民族思维的“活络”;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角度对中国哲学具有生态意蕴的命题、概念进行开掘,汉语“道”生态,需要哲学学者去“道”哲学,对汉语生态维度的“天地不言”予以哲学的“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于“静默”的“书写”中突破西方语言哲学“词”与“物”的逻辑,代之以“文”与“道”的学术自觉,探索从让哲学“说”汉语,到让汉语“道”哲学的当代“讲”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全省人民学习长汀经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省份建设热潮中,泰宁县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抓生态就是抓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命产业”、“抓生态就是靓品牌”、“抓生态就是聚人气”等生态理念,实施了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先导、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谢勇勇 《当代贵州》2023,(18):62-64
<正>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六盘水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实现了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根基”到“强保护”,从“护生态”到“谋致富”,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近年来,六盘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战略定位,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治沉疴痼疾、建绿色家园,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任道丕 《当代贵州》2008,(12):58-58
读罢贵刊2008年第8期特别策划《生态文明之路如何走》一组文章,禁不住有话想说。 这组文章从理论上诠释了“何为生态文明”,从政策上阐释贵州为何抉择“建设生态文明”,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于读者眼前,从而进一步澄清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在环境方面存在优势而“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来说,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问题以生态危机的形式凸显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现代生态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内容之一。威廉&#183;莱易斯是加拿大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10):55-55
净化政治生态,先得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当下的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二是“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三是“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青川县委、县政府把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重要机遇和抓手,创新包括乡镇运行机制在内的“六大”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是继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讲话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和“战略任务”的高度,首次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7月20日,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暨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兰州举行。省委常委、副省长成辉出席会议。 近年来,渭源县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今年以来,该县强力推进“渭河源生态之源、首阳山文化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品牌景区建设,做精“华夏文明渭河旅游线”,做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做强“渭河文化博览园”,努力把渭源建设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和渭河文明集中展示区。  相似文献   

14.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杨英杰 《学习导报》2012,(23):63-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昭山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和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五个示范区之一。在探索“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昭山坚持“科学定位、保护第一、高端规划、有序开发”的理念,以“五化”标准推进昭山“两型”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同时,农业生态功能的外部性,使农业生态补偿极具必要性,并成为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经济利益平衡的关键。基于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探讨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认为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应采取相关的调节手段,使“政府+市场”型、“有效性”型,“造血”型等补偿方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生态是最美的画卷,文明是最美的语言,党建是最有力的保障”。近年来,蒙阴县围绕建设“绿富美”生态家园,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万绿丛中党旗红”活动,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相融共进、互促提高的路子。动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建212作提出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怒江州要实现“生态立州”的战略目标,就要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做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怒江州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党员》2014,(11):33-33
“新生态”呼唤新心态——“新生态”不可改变了,职业属性也弄清楚了,人生损益更算明白了,那么与其抱怨“公务员不好做”“官不好当”,不如更多地想想怎样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获得更大的干事创业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及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对策,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