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叫王振海,是个农民,今年62岁,全家5口人。我从40岁起就”常年吃药养病,不能干重的体力劳动,家务活和田间活全压在老伴一人身上,家中还有3个孩子读书,家庭生活极为困难。为此,我经常发愁,治病要花那么多钱,3个念书的孩子需要那么多学杂费,全家东挪西借拉下那么多饥荒,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呢?为了维持5口人的生活,我就和老伴商量,让3个孩子退学不念书了,面对这贫穷的家境,老伴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其实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有所成,将来出人头地?可是这对我这样的家庭来说,好像白日做梦一样。当我要求3个…  相似文献   

2.
备课卡片     
依法保护孩子上学江西湖口县全县共有中小学生25507人,仅去年一个学期就流失了2156人。一个体户带着12岁的儿子跑生意,读者问他为何不让孩子读书,该家长振振有词:“读书干什么?书能当饭吃?书能当钱花?”这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认识真是愚昧之至,令人忧心。读书与挣钱,谁更重要?有学者认为,力量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顺次为低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三者中知识最为重要。不是吗?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对人的素质提出程来越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孩子将是21肚纪的主人,如果没有知识作后盾,凭什么在21世纪立足?…  相似文献   

3.
声音     
《人民公安》2012,(1):5-5
希望到了今年,没有媒体找我了,我能回到原来的生活,该干什么干什么,每天能接送孙子上学。村里的人觉得我好像拿了几百万,有困难的人都找我借钱,但我哪儿来的钱呢?家中连个存折都没有。  相似文献   

4.
广南县杨柳井乡宝月关村公所牙电冲村瑶族妇女韦庆芬,变卖嫁妆支持同是瑶族的丈夫———民办教师盘天斌建学校,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盘天斌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走路全凭拐杖。八岁时,他由父母送到宝月关完小就读。他自己拄着拐杖,一瘸一瘸地在10多里的山路上艰苦地跋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1976年7月,他终于以坚强的毅力念完初中毕业回乡。当时,村里的学校还没有办起来,村里的孩子要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上学。由于山高坡陡,孩子上学要途经一条小溪,洪水季节到来,家长就不放心。加之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读书也吃饭、生意买卖也是人”,“生女…  相似文献   

5.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但凡不是浑浑噩噩过活,而是对生命、对未来有所追求的人,想必都思考过这个亘古未老的哲学问题。也正是这个哲学问题,数千年来,令无数的人感到困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6.
朋友,你是否相信读书可以丰富人生,改变人生呢?记得金庸说,他儿子当时在美国留学,在一次电话中与女友争吵起来,一时冲动就选择了自杀。后来金庸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如果请您给今天的年轻人一句期待,您说什么?”金庸说:“希望年轻人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只要会读书,人生中遇上点挫折、不如意,都不会放在眼里了。”如果当年他儿子多读书的话,他就不会选择自杀了。在金庸的眼里,读书可以救儿子的命。  相似文献   

7.
竞选村主任     
堂哥是个农民,能说会道,种庄稼是个里手,也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农村包产到户后,堂哥种田养鱼、包山栽果,渐渐成了村里的富裕户。谈起家里的经济状况,堂哥总是禁不住眉飞色舞,常指着他的新居对我说:“老弟,你是在大城市读书的人,你看我这房子、彩电、冰箱、洗衣机、组合柜,哪一样比城里人差?城里人有的我都有!”不过,堂哥偶尔也会有眉头紧皱,显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每天要下葡萄地干活,孩子没人照顾,就把孩子带到地里。”鄯善县农民玉素甫·尼亚孜说,“一天下来,孩子成了‘变蛋’,全身都是泥巴,脏兮兮的。可是不带到地里又没有别的办法。”如今,农民们都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幼儿园去接受早期教育,家长们就可以放心下地干活了;中午也不需要接孩子,午饭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到了下午,孩子们吃完点心,家长们干完农活,接上孩子一起回家。  相似文献   

9.
小保: 我是市郊一农民,城市建设把我承包的土地占了,村里无地可补.乡有关部门把我介绍给一公司当搬运工。工资不少、福利待遇也可以。为了生活的方便。我租了一间房子.把老婆孩子也弄到了城里.准备在该公司长期干下去.谁知干了八个月后,公司解散.我成了无业人员。现回家无地种.居城无事干。老职工去有关部门进行了失业登记,听说登记了对再就业有好处.我算不算失业者,可否和他们一样去进行失业登记?  相似文献   

10.
黄滢 《今日广西》2013,(6):48-48
很多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么,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常常冻得人打冷战。鲁迅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便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  相似文献   

11.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事、愁事,汝南县人大代表养成了一种爱"串门"的习惯。他们"串门"的目的,是了解掌握农民群众的呼声,尽快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汝宁街道大付庄村一组农民卢莹一家5口人,生活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维持。卢莹在家既要照顾孩子上学读书,又要照料年迈多病的老人,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2016年3月的一天,县人大代表、该村妇女主任孙玲到卢莹家"串门"时,看到庭院栽培有各  相似文献   

13.
陆珽 《半月谈》2005,(4):73-73
从小到大,父母总唠叨:“考个好分数、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是你惟一的出路。”老师也总这样说。分数的确是考好大学的前提,但我想上好大学绝不是一个人的惟一出路。你虽然考了高分,可你除了读书,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能力都不行,那你将来怎么生活?再说,人人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社会上那些普通的工作谁来干?所以我认为分数虽然重要,但绝不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梁衡 《湖北宣传》2007,(2):27-28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5.
包金亮 《今日浙江》2011,(10):55-55
带着创业的梦想,8年前我漂洋过海,尝试着去日本、韩国等地种香菇,成为磐安第一批出口务农、在"老外"家门口种菇的农民。每次回家,看到村里房子越盖越高,在家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能读书的考出去了,有能力的外出当老板赚钱了,不当老板的也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种植的村民,反而被认为是“无能之人”,赖以生存的农业成了“鸡肋”。  相似文献   

16.
走进杨王苑,只见成片的别墅红瓦白墙,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树荫花丛之间,平坦宽敞的柏油路穿园而过,而边上的小河波光粼粼,倒映着白云蓝天……此时此景,谁能想到这竟是上海郊区农村的一个村民居住小区。"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呀!"村里的吴阿婆说,"都亏孙跃明书记头带得好,我们才住上了大别墅,过上了好日子。"吴阿婆说的这个人,正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杨王经济园区主任孙跃明。  相似文献   

17.
刘坤亮 《半月谈》2004,(16):72-73
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是一个有着6万多人的镇子,近年来,每年都有几千人外出打工,夫妻双双外出的情况很多。父母走了,谁来照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爷爷奶奶由于隔代原因,往往难以胜任,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习辅导方面,很难与学校配合好。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了请“代理家长”的招儿。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咱农民富了,村里通了油路,新房子多了,摩托车多了,农用车家家都有,新衣服也经常换,孩子结婚也阔气了,邻里之间闹矛盾的也少见了,都争先恐后地忙着种菜发财,每个大棚都是一个小银行  相似文献   

19.
永兴坞村是我的联系村,每年我都要到村里来几次,走一走,看一看.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青苹果     
城区在不断扩建,生活也越来越陷入钢筋混凝土的重重包围之中,虽说有城中绿地和街心花园的装点,但还是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周末,孩子缠着我陪他出去玩。我问孩子:"那你想不想去郊外、去农民伯伯住的地方看看呢?""好啊好啊,只要出去玩,到哪儿也行。"孩子一边兴奋的应允,一边背上他的小行囊就先跑出了家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