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均成为法定假日。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军队要抓住国家调整法定假日的有利时机.深人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利用传统节日搞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激发官兵爱国情怀、提升官兵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军营、培养高尚情趣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使传统节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化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从唐宋以来,人们逐渐把起火(寒食告终)、踏青(修禊消灾)、扫墓(祭祀先祖)等多种古老风俗集合于清明时节,久久扎根存活在民间生活里.今年将清明设置为法定假日,赓续传统,顺应民意,大家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清明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即使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主义的糟粕抛弃殆尽、许多传统节日都被人有意无意地遗忘的时候,这个节日却没有遭遇泯灭的命运.可见,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和文化心理之中,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经济力量都无法抹去的.  相似文献   

4.
《今日广西》2008,(17):36-38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名目繁多,除法定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等重大传统节日外,各个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广西电视台原创栏目《寻找金花》特别策划了系列节目“民族喜乐会”,到五个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体验那些民族最有意义的节日,并在欢度节日的人群中,寻找当地最美丽的民族金花。  相似文献   

5.
李北方 《时代主人》2007,(12):24-24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个国家部委参与讨论制定的假日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炉.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明年的“五一”劳动节的3天法定假期将改为1天.也就是说.五一黄金周就将不再有。与此同时,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成为了法定假日.各放假1天.  相似文献   

6.
温新建 《世纪行》2014,(8):46-47
<正>又到一年仲秋时节,俗话说中秋胜似年。劳累了大半年的人们,正酝酿着趁这大好时光稍稍停下匆匆的脚步,一家人或一族人齐聚桂花树下,品新赏月。殊不知,在中国古代,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五花朝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现如今,元宵、中秋这两个节日国人十分看重,国家也单列了法定假日。唯独"花朝"——这个百花仙子的美好节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  相似文献   

7.
李长春同志批示要研究如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断赋予时代内容,如“仁义礼智信”、传统节日等。就此提些建议。一,应责成职能部门对传统节日作一番全盘清理,在此基础上统筹设计。重要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传统节日,应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对传统节日要立项研究,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要课题列入研究计划,逐一作出设计。要像重视七一、国庆等政治性节日一样重视重要传统节日,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它们的内涵,加重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份量;同时要不断赋予时代精神,要研究年轻人为何热…  相似文献   

8.
从今年起,清明节将成为法定假日,即由一个民间传统的节日变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尽管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就清明节的传统而言,有一部分是古往今来延续不变的.因为,一个节日能长期延续,必定有其人文和自然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焕英 《政协天地》2008,(Z1):86-86
全国性的节日放假问题辩论落槌了。增加的几个民族传统节日假期成了法定。什么是节?节,就是有特定主题的纪念、庆贺、祭祀的非常日子。节日有如下属性:节日是文化,过节就是审美文化;节日是传统,过节就是体验传统;节日是特色,如春节团圆饭、大拜年,中秋赏明月、吃月饼……过节就是品味特  相似文献   

10.
仪式互动与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法定节庆假日,通常作为蕴含和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意义的重要符号,具有很强的情感互动和人文指向意义.今年,国家首次把清明列为法定的节假日,这是我国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节日.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提出清明祭扫要"积极倡导和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这是通过现代社会制度形式对"日常日用即道"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09,(7):29-29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近日在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说,6年前,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也都有了省级名录,对传承人有了相应的政策;3年前,我们国家开始每年有了“文化遗产日”;1年前,我们把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都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些年来通过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相似文献   

12.
从今年起,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法定为现代社会的公休假日,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倡导和鼓励。清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非常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是人们寒食禁火、扫墓祭祖的日子,由于寒食和悲伤不利于身心健康,人们就逐渐在清明节增加了踏青赏春、游戏娱乐等活动,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为既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正式实施,从2008年起,我国清明、端午、中秋节将成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节日与民族精神(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节日体系是一种成熟的文明的缩影。中国人民重视阴阳平衡、天人和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欣赏柔美、重团圆的美学和伦理观念,都蕴涵在中国独特的节日体系之中。这些思想观念对整个东亚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部分地活跃在韩国和日本社会。因为有这一比较科学的时间框架,才有中国的古典文明的繁荣;因为有繁荣的中国古典文明,这一节日体系的内容才异常丰富多彩。对现有节日体系的反思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家的法定假日大大地增加了,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增加节假日是对的,而主要往…  相似文献   

15.
厦民 《中国民政》2010,(3):35-36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繁荣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的城乡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认为,这一要求切合实际,抓住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的第6年。弘扬清明“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张扬清明祭祀的精神正能量,成为今年清明祭扫活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两岸航空业者经过协商,在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和开办专案包机的技术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做出了以下框架性的安排:一是两岸客运从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二是运送紧急医疗救援包机;三是残疾人等急难救助包机;四是有特殊需求的货运包机。应该怎样评估这一举措呢?笔者认为:这是两岸交流迈出的新步伐,但它的实际效益有限,更与实现两岸直航要求甚远。民航交流新的步伐2003年、2005年和2006年两岸先后实现了三次春节包机,这对极小部分台商回岛过节有积极意义。此次客运包机扩大到四个传统民族节日,…  相似文献   

18.
消息     
实行9年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将进行重大调整。根据目前成型的草案,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匀出假期给传统节日。十一黄金周保留不变。春节黄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也就是从除夕放假至大年初六。此外,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1天。  相似文献   

19.
胡荣柏 《传承》2013,(1):70-71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一)节日起源不同中西方节日在起源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民间和宫廷,而多以民间为主。如清明节,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相似文献   

20.
修羽 《公民导刊》2008,(4):53-55
今年,清明节首次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各地习谷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