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尽管作为历年夏汛灾害主力的洪水,依然肆虐祖国大地,但地震、干旱、台风等灾害接踵而至,俨然成了主角,你方未唱罢,我方己登场,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狂暴的威马逊,罕见的夏伏旱,瞬间释放能量的鲁甸地震,每一个都不简单。狂暴的威马逊纵横四省(区),让惯于应对台风的海南、广东等地多少有点“懵”,交通、供电、供水中断;罕见的夏伏旱一出现就跨越东北、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旱了我们的粮仓;震级不锋高的鲁甸地震,竟然也夺去了617位同胞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2006年我国属于重灾年份,台风、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震、风雹和高温热浪等多种灾害频发并发.台风登陆时间之早,超强台风风力之强、破坏力之大,有的台风在我国内陆滞留时间之久、带来的降雨量之多,都是多年来罕见的.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出现新变化 从最近一两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实践来看,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灾害形势和全国救灾版图呈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强地震活跃,密度大.2008年以来,我国大陆进入7-10年中强震活跃期,连续发生了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和云南鲁甸地震.二是灾害的突发性、超常性特征明显.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几次灾害,如2012年“7·21”北京暴雨洪涝灾害,2013年四川都江堰山洪泥石流灾害、8月中下旬辽宁抚顺洪水灾害、黑龙江秋季大洪水以及今年8月“威马逊”超强台风灾害等,这几次灾害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三是“北涝南旱”趋势越来越明显.从2010年开始,中国北方有涝灾越来越重的趋势.四是东部地区灾害形势相对较轻,而中西部越来越严峻.这些新变化意味着我们的救灾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更加繁重.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国属于重灾年份,台风、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震、风雹和高温热浪等多种灾害频发并发。台风登陆时间之早,超强台风风力之强、破坏力之大,有的台风在我国内陆滞留时间之久、带来的降雨量之多,都是多年来罕见的。尤其是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和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先后在中国东部沿海登陆,引发了重大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2006年夏秋时节中国西南部分地区气温之高、干旱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抗旱难度之大为百年一遇,长江上中游主汛期水位之低也是历史上所…  相似文献   

5.
一、总体情况2006年,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损失总体偏重。华北北部、华南西南部以及西南南部、西北地区的甘肃和宁夏的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大范围春旱;入夏以后,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西南东北部以及江南部分地区发生夏伏旱,其中重庆、四川东部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入秋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旱情缓和,但北方部分冬麦区土壤墒情不足,秋播受到一定影响,尤以山东、广西等地秋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王华  时权 《中国减灾》2014,(12):40-42
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有其客观原因,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在台风预警检测,公众防御意识能力、社会动员,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2):10-15
2013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洪涝、干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均偏重发生。年初云南和四川南部出现2009年入秋以来的4年连旱,汛期南方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北方多地降雨量超历史极值,呈现“南早北涝”的灾害格局。四川芦山地震和甘肃岷县漳县地震损失严重,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次数也较常年偏多,引发洪涝灾害,部分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4,(3):56-57
正问:什么是台风灾害?答:台风灾害是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性涡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巨浪、暴雨、风暴潮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具较强破坏力的灾害。我国气象部门将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从大到小分成六个等级,即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为便于统计,实际工作中一般将各等级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统称为台风灾害。问:什么是地震灾害?答: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我国连续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灾害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口之多、经济损失之重、社会影响之深、救灾难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灾情之重远超常年;此外,台风、洪涝、旱灾、风雹、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也不同程度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999万公顷,绝收面积403.2万公顷;倒塌房屋1097.7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547.5亿元.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其间发生了珠江流域性洪水、辽河支流绕阳河决口、青海大通及四川平武和北川山洪灾害、长江流域夏秋冬连旱以及南方地区森林火灾、四川泸定6.8级地震等重大灾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9,(9):59-64
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震和旱灾为主,部分地区还遭受了台风、风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多有地震、火山和台风等灾害发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培养和增强了日本人的防灾意识。一方面注重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安全保障措施非常得力。无论对地震还是火灾,日本人都常备不懈,坚持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正如同往年,2014年夏汛依然不平静,灾害的侵袭多次发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我们挑选今年入汛以来8个灾害过程,涵盖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分析其灾情和特点,为读者全面展示2014年夏汛灾害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91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洪玲 《中国减灾》1992,2(2):51-52
1991年我国多灾并发,灾期长,灾害发生地域集中,经济损失比建国以来任何一年都重,是个大灾年。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危害最大,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是百年罕见的。旱灾重于常年,对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影响程度深。此外,台风、风雹、冷冻、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有发生。经民政部、国家防汛办、国家抗旱办、农业部、商业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核定,  相似文献   

15.
日本防灾减灾经验总结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本地震、洪涝等灾害多发频发。10月12日傍晚,今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在日本静冈县登陆,多地暴雨洪涝成灾;同日下午,鹿儿岛县樱岛火山南岳山顶的火山口再次喷发,晚上,千叶县东南方向海域发生5.7级地震。多灾多难使日本积累了丰富的防灾减灾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4,(10):14-23
如同往年,2014年夏汛依然不平静,灾害的侵袭多次发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我们挑选今年入汛以来8个灾害过程,涵盖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分析其灾情和特点,为读者全面展示2014年夏汛灾害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处在多个地质板块的汇合处,东盟各国始终受到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而南亚各国也不断承受着来自洪水、地震、飓风和干旱的巨大危害。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2007年南亚洪水、2013年超级台风"海燕"等灾害都  相似文献   

18.
<正>台风"温比亚"、台风"山竹"、云南墨江县5.9级地震、川藏交界金沙江滑坡堰塞湖灾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我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灾害总是不期而至。2018年我国依然灾害多发,灾区农田被淹,道路被毁,受灾群众的房屋或被洪水冲毁或被地震震裂……为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2018年12月17日,应急管理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8—2019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研究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形势,部署安排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多灾易灾省份.近年来,浙江省先后遭受了洪涝、干旱、风雹、台风、滑坡泥石流、地震、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年均因灾成灾人口1322.4万人次,农作物成灾面积54.7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4.7亿元.尤其2004年"云娜"台风、2006年"桑美"台风、2007年"罗莎"台风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灾害,浙江省民政系统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灾害应急体系,较好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促进了灾区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