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金融犯罪除了具备一般刑事犯罪的基本特征外,还表现出其专业性、隐蔽性、欺诈性和犯罪结果发生的延续性和滞后性等特点。金融犯罪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控制的弱化、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是其社会因素;行为人的贪婪心理和缺乏道德观念是其主观因素;金融部门管理松弛、监督不力和放松思想教育是其诱发因素,立法滞后、打击不力助长了金融犯罪。预防和控制金融犯罪,可以加强全社会预防、行业预防、专门预防、立法预防和技术预防。  相似文献   

2.
金融诈骗犯罪的被害人具有较大的被害性,这是由金融行业特点、特殊的被害社会环境、金融机构内部违法犯罪严重及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所决定的。金融诈骗犯罪得逞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犯罪人多么狡诈,其骗术多么高明,而是被害人自身的一些弱点和不良状况为被害提供了契机。因此,治理和预防金融诈骗犯罪的根本的有效措施是被害预防,即先前地消除或者减少被害要因和被害情境,加强被害人的抗御能力。对金融机构而言,加强内控,消除和减少内外牵连的被害因素是安全保障的最有效措施。金融诈骗犯罪典型的被害模式和被害结构中主要的被害环节是被害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金融犯罪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部位和动脉系统,所以,比一般经济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和经济破坏力,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年来发生在金融领域内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性严重、在金融犯罪中增长最快的高频犯罪。文章从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多个层面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有利于金融机构完善信用卡管理与防范制度、有利于公安机关提高侦破诈骗类案件的破案率。  相似文献   

4.
论多元共治网络诈骗防控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网络诈骗犯罪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均损失同比呈增长态势,虚假兼职和网络金融理财诈骗尤为突出。鉴于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新的实施方式,包括移动快捷支付为诈骗得逞提供便利条件、网络诈骗平台由QQ大量转移到微信、网络兼职和微商成为诈骗的重要方式,以及新的行为特点,包括网络金融诈骗犯罪持续高发、网络色情诈骗犯罪大量涌现、小额诈骗成为网络诈骗的突出特点,结合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原因,包括犯罪行为的智能化与隐蔽性、诈骗行为的广泛性投放与成本低廉、个人信息泄露与缺乏"具体怀疑",应建立"网络用户+运营商"配合、"运营商+监管治理"联动、"网络用户+公安机关"并举的多元化网络诈骗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除了具有一般电信诈骗犯罪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跨境犯罪的特殊性,在赃款追缴和打击犯罪方面较之一般的电信诈骗犯罪难度更大。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打击与防范此类犯罪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电信、金融等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外,还必须把加强海峡两岸警务合作作为打击此类犯罪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大数据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诈骗犯罪存在着假借金融平台外衣、利用随机数据团组、责任影响因素多元、社会危害组成复杂等特点。当下金融诈骗犯罪唯数额论的单一构罪标准存在着无法全面反映金融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无法应对风险社会下的新型风险、刑法条文内部规定欠体系化等明显缺陷。基于此,对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诈骗犯罪的构罪标准进行修正、构建金融诈骗犯罪多元化构罪标准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在修正金融诈骗犯罪的构罪标准时,除了数额因素外,还应当关注金融诈骗行为的影响范围,以及加重情节中的其他认定因素。同时,以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诈骗犯罪构罪标准的修正为切入点,刑法应当对大数据时代新的犯罪形式、态势进行充分的回应,从改变金融刑法的立法范式、注重对涉数据犯罪链的整体打击、提倡"软法"之治与刑法谦抑性的坚守这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达到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金融犯罪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犯罪是指侵害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 ,或者以侵害金融管理秩序为主要客体的犯罪。当前金融犯罪大案要案大幅度上升 ,作案手段呈智能化、多样化、隐蔽化 ,危害严重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跨区域作案突出 ,涉外案件增多。金融犯罪产生的外部系统原因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资金供求矛盾 ;不正常的银企关系 ;行政职权滥用 ;社会监控机制乏力、立法滞后、打击不力等。其内部系统原因有 :金融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性 ;金融秩序混乱、金融行为不规范 ;制度执行不力 ;人事管理的弊端 ;高科技运用中的隐患 ;金融腐败。金融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 :1 金融系统的业务预防 :加强金融监管 ,整顿金融秩序、规范金融行为 ,防范金融风险。 2 金融系统的内部行政管理预防 :教育预防 ,人事制度改革预防 ,业务工作制度预防。 3 金融犯罪的社会预防 :体制预防 ,立法预防 ,综合预防等。  相似文献   

8.
电信诈骗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性,极易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必须予以严厉打击。预防和治理电信诈骗犯罪首先要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及关键难点,然后从完善刑事立法、提高侦破能力、增强社会公众防骗能力等方面着手,有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9.
贷款诈骗犯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最常见的诈骗犯罪之一。防范贷款诈骗犯罪,从司法角度来讲,就是要有效地打击惩处贷款诈骗犯罪,充分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将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结合起来,从而减少诈骗犯罪行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要加强教育,提高整个金融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减少和防止内部工作人员犯罪,加强工作责任心,减少工作失误,不给贷款诈骗行为人以漏洞可钻。一、加强银行经营中的法律保护手段 1.重视法律事务工作机构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银行维护自身利益。强化银行内部法律事务工作,包括建立相应结构,配足相应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对于重大资金投向及涉外业务等都必须进行法律审查把关,以堵塞经济行为中的漏洞,规范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要培养和发展银行自己的律师和法律事务工作者,以适应商业银行依法经营管理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作为犯罪预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治安预防工作包含着丰富的犯罪学思想和特征,主要是以科学分析犯罪原因和犯罪规律为前提,承认犯罪的可知性,注重调查研究;在正确认识犯罪原因的基础上,以公安机关为龙头,组织多种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在处理打击与防范的关系上,强调“控制”的作用等。犯罪学理论与犯罪预防实践的紧密结合,正在使我国的治安预防工作逐步走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银行卡是各商业银行根据其业务职能发行的、用于实现金融领域货币无纸化流通、记载资金流向情况的一种金融凭证。由于便捷的特点,银行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其风险问题也日益突现。涉及银行卡的信用卡诈骗犯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犯罪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如福建省公安机关2000年共立信用卡诈骗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犯罪案件111起,其中破获105起,涉案金额402.94万元;2001年仅1月至10月就立上述案件87起,破获79起,涉案金额398.58万元,发案数均居金融诈骗犯罪类案件…  相似文献   

12.
金融诈骗犯罪是所有以诈骗方式危害金融秩序犯罪的统称,是金融犯罪的一种。它兼有金融犯罪和诈骗犯罪的特征。金融业务的专业性和诈骗心态的复杂性,是公安机关打击这类犯罪在执法上的难点。如何准确认定金融诈骗犯罪,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司法实践问题。 一、认定金融诈骗犯罪的基本要件 金融诈骗犯罪作为一类犯罪,它具有以下构成要件: 1.金融诈骗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根据刑法学的客体分类法,这一特征从本质上决定了它是金融犯罪的一种,而不隶属于诈骗犯罪。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习惯把它与传统诈骗相比较的思维定势,在一定  相似文献   

13.
金融诈骗犯罪是经济犯罪活动中危害最大、影响最深的犯罪。文章分析了近来金融诈骗犯罪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与特点,以及当前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要成因,提出了要充分认识到打击金融诈骗犯罪的重要性,加大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机关办案能力和执法水平等四条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发展,利用手机诈骗也愈演愈烈。手机诈骗不仅严重地侵犯了人们的财产权益,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手机诈骗具有隐蔽性、流动性、犯罪手段智能化等特点。手机诈骗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立法缺失、监管失位、侦查困难、惩处不力等。为有效预防和遏制手机诈骗犯罪,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手机用户的识别能力;加强社会联合防范。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民财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借助现代化通信工具实施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极其恶劣。通过对无讼网全国近8年(2011年-2018年)公开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121份案件判决书进行数据化分析发现,“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具有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多、涉及地域广、组织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公安机关防治此种诈骗犯罪时,存在识别难、发现难、抓捕难、打击难的现实困境。为此,可从预防、打击、稳控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全方位宣传、加强预测预警、开展重点区域集中打击、做好重点人员回访工作等,提高公安机关应对这一社会治安难点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吴殿朝 《理论月刊》2010,(2):180-182
在校大学生齐大伟因实施招生诈骗犯罪行为而被判刑入狱,在对他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社会腱”视角,剖析了该案中隐含的大学生非法经商、“读书无用”和大学生不健全的自我控制系统等问题与大学生犯罪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一“社会腱”的断裂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诈骗犯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起了普遍关注,政府、企业与社区在协同治理诈骗犯罪时经验不足,民众防范被骗意识缺失致被骗风险上升。从疫情期间"两高"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诈骗犯罪呈现出诈骗虚构内容类型化、诈骗手段网络化和被害群体普遍化等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背景下,被害预防理论基于其强调预防被害措施的灵活性和充分调动被害人预防被害的主动性,不仅能对预防网络诈骗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治理压力。降低被害人的被害性与互动性是预防网络诈骗的主要思路,政府、企业和社区应当围绕引导公众情绪和阻断犯罪互动来制定预防网络诈骗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在助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监控薄弱地带也容易滋生诈骗犯罪。当前互联网现金贷沦为骗贷犯罪重灾区,骗贷犯罪呈产业链化发展趋势,不仅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也引发一连串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公安机关打击此类新型犯罪尚存在技术复杂、法律规制缺失、监管存在漏洞、联动机制缺位、监管乏力等问题。对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治理,需要采取多元治理方式,包括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相关立法,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加大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及健全个人征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通信系统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移动通信平台、互联网平台实施的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严重侵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与传统的诈骗相比,虚假信息诈骗具有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幕后化的特点,社会危害性巨大。分析虚假信息诈骗的现状及原因,探讨虚假信息诈骗的特征与规律,提出合理的防治策略,有助于推动对此类犯罪的预防、打击工作,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贷款诈骗是金融诈骗犯罪中发案率较高的犯罪之一,因其严重危害金融市场秩序而受到高度重视。单位实施贷款诈骗涉及数额大、发案频率高,因而,成为贷款诈骗犯罪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我国立法存在缺陷,对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定罪的问题在学界仍然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