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对新疆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基本信息、民族历史、民族关系、家庭婚姻、民族意识、民族教育、民族传统文化等7个方面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了具体分析。其结论是:新疆达斡尔族是一个不辱历史使命、热爱祖国、善于学习、包容谦和、身心和谐的优秀民族。  相似文献   

2.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萍 《实事求是》2006,(6):52-56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少数民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魏琪 《实事求是》2013,(1):101-103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农牧业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法值得深思。结合新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文化自觉"应该成为全新疆人民的普遍观念,我们要正确处理新疆民族文化的扬弃和创新的关系,理性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进而以更加自觉与自信的态度扎实推进新疆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在呼伦贝尔这片风光旖旎的草原上,生活着42个民族。这里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相互交融。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在长期的游牧、渔猎、农耕过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哈尼卡,就是达斡尔族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要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以现实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多样性基础上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掘传统文化价值,促进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6.
吴丹 《世纪桥》2012,(13):118-119
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迭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相似文献   

7.
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是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出现的,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疆人"特有的文化模式。同时,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尤其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差别,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在现阶段还会长期存在,表现为传统文化模式与现代文化模式的矛盾,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与汉族习俗文化的差异,新疆主流文化与边缘贫困文化的矛盾以及语言的差异等。只有辩证地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才能创建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化转型的目标和结果是社会发展。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受农耕传统文化尤其是绿洲传统文化与宗教一些落后观念的双重影响与制约,这使得新疆民族文化面临着显性与深层的挑战与危机。显性的挑战是新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阻碍人们融入更为现代文明社会,深层挑战与危机是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由此,新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显性意义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深层意义则在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本文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出了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各民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种差异和不同也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发展。现代文化提倡在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一体多元的发展,以此来减弱文化冲突的影响,力图通过现代文化的引领,实现各民族对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使民族和谐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者认为,民族混居的人口居住格局有助于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与交融,而民族隔离的人口居住格局则会带来民族之间的疏离。目前,新疆的人口居住的基本格局是"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杂处",南疆以维吾尔族为主,北疆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达斡尔等民族分布比较集中,其他民族大多为杂居,没有主要聚居区。要促使新疆人口居住格局由"大杂居小聚居"向混居转变,必须要利用城镇化这一契机,通过市场引导、政策调整等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发展与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的力量,尤其是南疆师、团城镇化的力量也是实现新疆人口居住格局向混居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可以化解当下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发展的失衡;能够为新疆各民族的整体性、全方位发展提供心理导航和价值支撑。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路径是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以理性精神培育共有信仰文化,用现代文化奠定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需要通过文化建构来完成。在多元文化背景突出的新疆建构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要在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中加强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养文化的"共同性"。文化认同的建构需要营造共同的文化环境。新疆地区构筑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场域,要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信仰的主题表达,要科学引导宗教文化的发展,抵御腐朽反动思想的渗透,要使新疆各族人民能始终生活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氛围之中,培养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规范与共同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及其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琪 《实事求是》2006,(3):69-72
新疆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历史民族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熏染,形成了新疆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整合和创新,是新疆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代文化与新疆精神的基本内涵、伊犁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优势和以深化新疆精神为主轴,提升伊犁文化影响力的途径等角度,阐述了对自治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选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中国西北部。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碰撞和交流的地区。现在.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包括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东乡、壮、撒拉、藏、彝、布依族、朝鲜等55个民族,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创意中传承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是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大朝阳产业。文化创意既繁荣民族传统文化,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过文化创意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新疆各民族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民族知识分子是以现代文化“引领”的主要力量。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在“文化”产品上做文章。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7,(10)
<正>一张普通的白纸,在达斡尔族剪纸高手苏梅的手中三剪两裁,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变成了枝繁叶茂的花草树木。1992年,苏梅参加工作,成为莫旗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创作员,她阅读学习了大量美术作品,努力打好基础、锤炼技法。多年来,为了传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她深入达斡尔族聚居区向老艺人学习求教,搜集、整理民族和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在达斡尔族传统剪纸、哈尼卡纸偶制作和民族服饰的研究和创作  相似文献   

20.
张新友 《实事求是》2016,(1):100-1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新疆全局的战略选择,这是符合新疆区情的重大决策。2020年,新疆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用现代文化来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进而实现全面的小康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