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流传有这样一个顺口溜说:“人大,人大,其实没啥!几个老头守个破电话。”这句话如果是人大工作人员说说聊以自嘲,或许尚可一笑了之,若从外单位的同志或老百姓口中说出来,听着可就不是个滋味了。我就曾尝过这种滋味。那是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活动,一屋子人好不热闹,大家高中毕业各奔东西已经好几年了,都在互相询问工作单位及情况。有位志在考研究生的同学问我:“在哪儿呀?”我就回答说:“人大。”同学一听,  相似文献   

2.
打工妹有个共同的“家” 2002年4月11日.杭州火车站出站口。一个中等个子、短头发的女孩提着一大包行李,一焦急地;中进车站派出所:“民警同志,我的钱包被偷了。”女孩是众多到杭州来打工的淘金者之一.包里的600元钱是她来杭州的全部“安家费”。女孩坐在派出所的长椅上默默垂泪,一位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走过来问她:”姑娘,你晚上有地方去吗?”见女孩戒备地看着他,  相似文献   

3.
星期天晚上,我正在温习功课。爸爸走过来问我:“俊飞,你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简史》,你说说现在搞包产到户是不是又恢复私有制啦?”“当然不是!”我说,“这是我们国家走致富道路的一种好形式。不是倒退到私有制。”爸爸问我为什么。我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也没说清  相似文献   

4.
有位患者来我处就诊,说起自己的症状:“我就是怕热.特别是晚上,有时会热醒来,醒来就是一身的汗。”我问他平时是不是容易心烦、失眠、口于.他点头称是.说自己失眠多梦、喉咙干燥、眼睛干涩,动不动就心烦发火.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我又看看他的舌头,舌质红.搭搭脉,脉细而“数”(脉搏较快),便告诉他:“你这是‘阴虚’。”  相似文献   

5.
1953年,我在中共中央中南局统战部社会处工作。3月的一天,我在办公室看文件,社会处的一位同志进来告诉我:刘郢处长有重要事情找你。我立即到了处长办公室,刘处长说:“河南省太康县发生了重要情况,中央要中南局派工作组去调查处理,经部里研究,准备抽你和另外两位同志去,还有中南民委的同志,我也可能去。发生的情况,据说是回汉矛盾问题。你是河南人,熟悉人情社情,尽快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惟有真诚     
“三项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每次县局组织的集体辅导、看纪录警示片,我都准时、认真地去听、去看、去思考。学习中听到一些同志私下抱怨:要求警察提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可“群众”的素质低,你拿热脸上,他给你“白眼”,你也没辙啊。以前我也有这种想法,可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人民警察对待人民群众,惟有真心诚意;服务人民群众,惟有全心全意,人民群众才会爱戴你、拥护你、支持你。不久前,有一位退休的老大爷到所里来为自己乡下的老伴办理农转非户口。那天正巧是我值班,老人早上7点多就来了,先是问都需要哪…  相似文献   

7.
热衷于在外面有饭局的男人,其夜晚的重点,多在饭后的那些局,这个道理我是很久以后才明白的。我曾经不解地问一个常年在凌晨才会回家的男人:“饭局,我也常有啊,吃完喝完聊完再磨蹭完,到晚上10时回家已经了不起,怎么你每次都要过了12时才回家呢?”  相似文献   

8.
民警老黄     
民警老黄○范明怀老黄不老。老黄不过三十六七岁。初识老黄,是随警采访抓捕在逃案犯的那天晚上。之前也听说,他在刑警队、派出所都呆过,工作上很有一手,不过“官运”不好,20年警龄了却什么“长”也不是。那天晚上9点多钟,我和刑警队的几个同志由老黄带路乘一辆旧...  相似文献   

9.
从警校刚毕业,我便被分配到西安市公安局公交分局下属的一个大队当内勤。来不及对这只有几个人的小队和条件简陋的环境发上一声叹息,就接到了上级的安排:由于全队民警要参加“节会安全”保卫活动,暂时不能回家,由我这惟一的一名女同志去照顾我们队长王辉因胆结石需要住院做手术的爱人。   临去医院帮忙之前,队上的同志便跟我开玩笑说:我们的王队长是出了名的“妻管严”。有时自己气不过和老婆一吵,到最后肯定是自己弄得鼻青脸肿。有一次,大家发现王队长来上班时脸破了,便问他是不是又同嫂子“战斗”过了。王队长总说:“没有,…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怕没听清楚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地走上台来。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刚才没听清楚?”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学没听清楚。”问路一位新兵刚到部队不久,一次去磨房磨玉米,因路不熟便问路边的老汉,老汉为其指明道路。几日后,新兵又接到任务再去磨房,偏他记忆不好,又在老地方迷了路,正巧又碰到了上次的老汉,于是再问路,老汉大惊:“同志,你还没找到啊?”一只不幸的蚂蚁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有一天他发现…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法轮功”在全国城乡蔓延。李洪志的歪理邪说严重地毒害了上百万的练功者的思想,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更有甚者,造成许多人家破人亡。令人十分气愤的是,“法轮功”有组织地聚众闹事竟然发展到万余人到中南海周围非法聚集的地步,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中共中央果断地取缔“法轮功”组织,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法轮功”的问题,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我表示衷心地赞成和拥护。早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曾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13.
事由心生     
下雨了,大家都在往前跑,唯有一个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有人问:“干吗不跑?”回答是:“急什么,前面也下着雨呢!”这不是淡定。有个选秀冠军说:“只要我喜欢的人喜欢我就好,不要所有人都喜欢。”这却是淡定。  相似文献   

14.
有个倒霉的生意人,在一个不算偏僻的城市两次被抢劫。头一次遇到两个男青年抢劫,他见周围有来往的人,便放声大喊:“救命啊!”不料,不喊倒罢了,一喊,周围的人竟一个个加快脚步跑掉了。第二次是晚上,他遇到三个男青年抢劫。当时他正处于几栋居民楼边,见不少人家还亮着灯,便大喊:“有人抢劫啦!”谁知他一喊,亮着的窗户一家接一家地黑了。可怜的生意人到刑警队报案,说了被抢劫的过程,又讲了上次的经历后,无奈地问:“我 喊了半天,没人来帮 我。下次再遇上这样 的情况,我还喊不 喊?”一位办案的民 警沉思后告诉他: “喊还是…  相似文献   

15.
笑不笑由你     
方便 一位妙龄女郎与一潇洒小生约会 于公园。忽然,小生有些局促不安。 女郎问:“你怎么了?” 小生不好意思地说:“我要方便方便。” 女郎不解,见小生向公共厕所走去,方知“方便”就是上厕所。 过了一会儿,女郎问小生:“你什么时候到我那里去玩?” 小生答道:“我想在  相似文献   

16.
徐焰 《现代领导》2014,(6):43-43
从1949年春进入中南海开始,周恩来便是中央领导人中最忙的一个.当时被毛泽东等人比作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则称他是“全国睡眠最少的人”。自称“只是一条小毛驴” 1940年代在延安筹备“七大”时.周恩来因坚忍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条小毛驴。”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4,(3):19-19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听一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某精神病医院里一个精神病人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手拿一把雨伞跑出了病房,蹲在某个角落,撑起雨伞,嘴里念念有词:“我是蘑菇,我是蘑菇……”护士不能把病人弄回病房,就叫来了心理医生,说明了情况。心理医生也撑起了同样的一把雨伞,蹲在病人旁边。病人问:“你是谁?”医生答:“我是蘑菇。”病人答:“我也是蘑菇。”相互交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这时医生开始移动,病人就问:“蘑菇还会走?”医生答:“会走。”病人也学医生移动,就这样一问一答,一前一后,病人就随心理医生回到了病房。  相似文献   

19.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生前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这里仅略举二、三事。建国初期,周恩来在中南海三让住房后,搬进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当时的西花厅由于年久失修,潮湿阴冷,1959年底,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对西花厅进行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接着他生气地走了,临时住在钓鱼台。后经几位老同志劝解,他提出,“把屋内陈设全部换回原来的,才回去住。”他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相似文献   

20.
善待妻子     
记得今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一位朋友偶然问我:“你在家中同妻子打过架没有?”笔者肯定地摇了摇头。另一位朋友又接着问:“你们没红过脸么”,我又道了声:“没有。”听到一个又一个否定的答案,两位朋友颇为大惑不解。或许朋友的咋舌是正常的。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