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则更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思考的一个沉重的话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热点问题。在中小城镇,由于诸多原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逐渐增多之势,且犯罪种类和手段繁多,犯罪性质出现暴力化倾向。笔者根据泌阳县公安局2000年以来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案例,浅谈一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以便对症下药、防范于未然。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犯罪指向方面,侵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为了有效抑制和预防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找出其犯罪的原因是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本文就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对江西省某县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为预防和遏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还要重视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树华 《公安学刊》2000,12(3):15-19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界定的有两个方面问题 ,即青少年犯罪中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中“犯罪”范围的界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用语。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上限为18岁 ,下限为6岁开始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未成年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类犯罪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对宜春市公安局巡警支队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查处的171例未成年人犯罪人员和案件情况的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探讨预防对策,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势头,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尤为突出,新闻媒体及网络上曝光的犯罪案件一次次冲击着公众的底线。只有找准问题发生的原因,方能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进而收到犯罪预防的效果。立足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向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剖析,可为解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均面临的一个突出的严重社会问题。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犯罪都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正日益集中在一些严重犯罪中,且有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类型多样化、少女犯罪迅速增长、涉毒犯罪日益严重等趋势。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研究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即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外来青少年犯罪是不能忽视的。本文以外来青少年中的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外来未成年人与本地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同特点,揭示其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并从社会控制和社会保障两方面提出预防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原因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论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要实行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方针来“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9.
彭春艳  李湘江 《前沿》2007,(10):166-169
未成年人犯罪是诸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应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中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消除其不良心理,从"心"防起,以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构建科学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是:1、在犯罪年龄上有愈来愈小的趋势。2、从犯罪行为来看具有贪利性,智能化的特点。3、从犯罪形式上看,共同犯罪人数增多,具有团伙性。4、具有反复性。  相似文献   

11.
日本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攀升,并且呈现出群体性、突发性、盲目性和严重性等发展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日本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犯罪原因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等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和学习日本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有效经验和成功之处。以期为我国有效开展预防及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帖"见血转运"的网络谬言竟然使得一位未成年人对无辜受害人痛下杀手,这其中的个体原因有自身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使得其在体验暴力的同时冲破人性道德底线,也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和不良网络环境的引诱等社会原因促使其走向犯罪道路。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通过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救助,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式从根本上破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结构,力争把未成年人犯罪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3.
对常熟市近5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案件种类多元化、犯罪人低龄化、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犯罪人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当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时会使犯罪动机出现异化,不能机械地预防.  相似文献   

14.
对常熟市自2003至2008年共5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呈现出案件种类多元化、犯罪人低龄化、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导致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犯罪人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等。当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时会使犯罪动机出现异化,不能机械地预防,所以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机制与未成年人罪犯的法制教育手段的传统手段尚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它在犯罪的成因与认定、刑罚的适用、诉讼的方式及犯罪的预防等方面都具有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几大特点来看,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而且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加以重新审视,以进一步提高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水平,完善中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他们走向犯罪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不同于一般的犯罪预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机关的齐心协力,引导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严重化、团伙化、低龄化、物欲化、成人化、复合化的趋势和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方面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充分发挥打击的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蔡晓红  陈雪平 《人权》2005,(3):40-42
近1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未成年人涉案案件总量不断上升,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就青岛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特点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预防或减少青岛市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因触犯刑律,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不断上升,初犯的年龄低,且呈现出明显的暴力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对社会治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构成极大的隐患。从全国范…  相似文献   

19.
曹艳春 《前沿》2002,(6):46-48
近几年来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 ,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青少年更加健康成长 ,为了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 ,社会各方面必须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因此 ,追究其犯罪足迹 ,探求其矫正谋略 ,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课题。做为一名多年从事法学教育的工作者更觉得责任重大 ,为此试就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 ,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达到减少和遏制此类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姚兵 《理论月刊》2012,(10):105-108
司法统计显示,近二十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日趋严峻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认为,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设置——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是未成年人犯罪解释的逻辑起点。家庭控制的疏离表现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原因在于家庭结构残缺和粗暴的教养方式。学校控制缺失表现为未成年人旷课逃学乃至辍学离校,原因在于教师体罚的教育方式和未成年人自身学习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