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计算机信息网络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推广应用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亦对传统的法律规范提出了挑战,必须以新的立法积极应对。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立法的意义,阐述了当前迫切需要立法的十个问题,提出了正确选择立法模式、适应网络特点和遵循网络规律、信息自由与公共利益相结合等立法原则。  相似文献   

2.
沈臻懿 《检察风云》2014,(19):56-57
网络自其诞生之日起,不但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更使得信息的流通与传播更为便捷和迅速。不过,在网络信息服务运行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泄露或不良信息传播等诸多风险。因而,如何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秩序,并有效保障互联网运行的安全,已成为当前各国普遍重视与关注的一项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静 《法制与社会》2010,(3):269-269
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推广,信息的存储、复制和交换成本变得十分低廉,各种大型数据库的出现,使得社会信息流通更为便利,大大提高了市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但这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对于数据库,我们应不应该通过立法进行保护;若保护,需不需要给予其特别保护,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赖佳 《政法论丛》2000,(5):44-45
世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罪犯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犯罪方式。社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广泛依赖性、跨国大规模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过普通电话线进入这些系统的能力 ,增加了这些系统的脆弱性 ,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计算机犯罪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及对人类安全方面的危害 ;以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犯罪 ,对于执法部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一、计算机犯罪目前尚无精确定义 ,一般是指个人以下述三种方式之一使用计算机 :第一 ,计算机是攻击的目标。罪犯的目的是从计算机窃取信息或者对计算机进行破坏。第二 ,计算机是实…  相似文献   

5.
网络犯罪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网络及网络犯罪概述  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形成了一新的技术领域——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已渗透到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整个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了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及网络犯罪的概念。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许多计算机设备的集合。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信息和网络作为…  相似文献   

6.
信息产品责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扬 《中国法学》2004,(6):72-81
尽管探讨信息产品责任将增加信息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义务,但知识、信息的财产化和财产的知识、信息化以及信息产品缺陷引发的严重危害要求对信息产品的责任问题做出探讨;近现代法律关注的 直是有形物质产品的责任问题,而没有关注过信息产品的责任问题,是一个很大缺陷;应当将真买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确定为信息产品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信息产品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过错推定原则应当成为信息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当将下列情形确定为信息产品生产者的抗辩事由:未将信息产品投入流通的,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的,投入流通时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交通信息的发布方式,构建分布式交通信息呼叫中心的方案。方案参照和使用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和电话网络的标准接口协议TAPI,提出了基于TAP13.X建立交通信息呼叫中心的可行方案及其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交易,成了人们的重要的活动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数据的搜集、处理和传输变得十分简单,所有工作都可以瞬息完成。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这样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的广泛普及,正是网络数据自由流通的优势体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当人们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时,人们的隐私权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下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15,(1):70-75
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为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与网络犯罪的交集。该罪为典型的行政犯,危害行为以网络为手段,保护客体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即公共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为规范目的,刑法形成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的类型和体系: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设置为行为犯,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规定为情节犯,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设计成结果犯,并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共犯行为独立规定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在本类罪的司法判定中,必须注意行为的双重违法性和犯罪的竞合现象,以实现准确定罪量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保护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九十年代是网络的年代,计算机进入互联网络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最快捷的途径,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随之而产生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猖獗,对这—新兴领域形成巨大冲击。一、计算机网络亟待法律保护计算机网络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信息三部分,针对这三部分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五花八门。1.网络上的盗版行为。网络使用者从互联网络上获取的各种报刊上的文章、音乐曲目、数据资料等,其知识产  相似文献   

11.
Using some appellate courts' reviews of projects to maintain moral order in the city as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an analysis of legal knowledge production that (1) is dynamic and (2) refuses to treat people and texts as totally different entities, one studied by social scientists and the other studied by lawyers, can tell us much about such familiar but seldom theorized legal maneuvers as judicial review and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s. Choosing to analyze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processes is inspired by Actor Network Theory (ANT), Bruno Latour's work in particular. This methodological choice is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because judicial review tends to avoid making judgments about the content of impugned laws or ordinances, focusing instead, as Latour does, on form and process. But insofar as legal processes in general privilege form and proces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a more general argument is made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using tools from ANT to study legal and quasi-legal knowledge networks.  相似文献   

12.
浅论经验法则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及局限性之克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春梅 《现代法学》2003,25(3):138-143
经验法则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一般性知识或法则。经验法则在决定证据能力、评价证据价值、事实推定中的推理、引导当事人证明活动的进行以及为证明标准的适用提供判断依据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为了克服经验法则在盖然性程度的差异、经验法则适用上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以及受法官生活经验影响等因素的局限 ,必须从法官制度、证据制度以及程序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Information science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semantic forms/intangibles of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Data (e.g. an attribute of a data record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does not have any meaning by itself. Information is data brought into context (e.g. data related to its primary key), and knowledge is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for useful intent (e.g. a databas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apping of semantic form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i.e.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to correlative concepts in information law (primarily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 with a view to investigating how such semantic forms are legally protected. The paper first proposes a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rules (DIKR) hierarchy in the context of relational database theory, and interprets this hierarchy with respect to data protection concepts. The paper then giv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DIKR hierarchy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deduced knowledge, induced knowledge)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EU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95/46/EC.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summarized in the form of a two dimensional correlation matrix.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semantic forms identified are protected under the EU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and gives insightful observations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law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the production of global knowledge by a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n this cas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previous notions of international boundary organizations,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emphasizes the knowledge generation function of such organizations rather than their convening function. Using the case of controversial Kyoto Protocol biot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olicies, I argue that boundary work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re the essential dynamics in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global knowledge by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This uncertainty management occurs in a manner broadly, although not completely, in conformance with the institutional preferences of powerful policy actors. Global knowledge can legitimate and help refine global policies, but the process of its construction must be iterative and transparent if it is to be credibl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ver the long-term.  相似文献   

15.
安全心理学视野下的警察安全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 《政法学刊》2013,(2):11-16
提高警察安全意识是引导警察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安全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应借鉴安全心理学基本规律和知识,研究警察安全意识与安全心理学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活动的关系,探索强化警察安全意识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警察执法规范化程度和安全执法能力,保障警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政府过程性信息是否公开随着个案的陆续出现引发了较大的争议,相关立法、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此存在着不同的判断。在城外一些国家信息公开的立法与实践中,均对过程性信息的公开有着充分的考虑和细致的制度规定,值得我国借鉴。为平衡公众知情权与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我国信息公开立法应将政府过程性信息列入免于公开的范围,但须制定公共利益的特别裁量标准,如公共政策的制定等影响面较大的政府行为,应最大程度地将政府过程性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7.
论普法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秋菊的困惑”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卫 《政法学刊》2007,24(4):111-114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普法型法治"时期。我国普法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公民意识。要培养公民意识,普法教育就必须反对法治的精英主义,将普法从文字层面提升到权利意识层面。在普法的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可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法权利的生成——以知情权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几起商品有效期、生产日期标识案件,提出了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在民法的调整中,交易一方的知情利益是通过交易对方承担告知义务的模式加以确认与保护的。但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知情利益在这种保护模式下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消费者知情权有必要予以确立。由此可见,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消费者所享有的知情权,是克服民法的局限而确立的。同样,有关经营者、政府等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也可依此思路加以发现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德敏 《河北法学》2005,23(7):140-14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法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用人形式也更为灵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可以建立劳动关系,也可以建立劳务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并经常交织在一起,实践中两者容易混淆,很难正确区分。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务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二者在主体地位、表现形式、受国家干预程度、享受待遇等方面都具有本质的区别,只有认清二者的本质特征,才能正确适用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